ski
发表于 2009-5-10 14:54
请问晚上温度多少?睡袋"从200多的Golite到400-600克的ASI DESIGN黑虫重量不等",在这样的环境,这种配置是需要胆量与智慧的,水电只发表了对VB的看法,没介绍睡袋是否搭配其他(如羽绒服、羽绒裤等)装备,效果如何?
虽然A塔应付这次雪压绰绰有余,理论上,是不是阁楼比A塔更有利于抵抗大雪?最近对阁楼很感兴趣,那个小阁楼是怎么回事?水电给大家介绍介绍吧!
阿悠9634
发表于 2009-5-10 19:04
原帖由 <i>拉风的男人</i> 于 2009-5-8 14:59 发表<br />
大雪镜不轻量化啊,面罩到是值得考虑 <br />
大雪镜还是比较轻的,更重要的是防护性能好,在以前还没有出现魔术头巾的时候,我自己做了个面罩,这样是为了将呼出的湿气向下方排出,不会造成雪镜起雾,有了魔术头巾后,就用头巾作为面罩了。透气性方面会比专用的面罩好得多。
mc鲁迅
发表于 2009-5-10 21:46
我在考虑能否像古装片侠客那样做一个宽檐帽的帘子
兔老虎
发表于 2009-5-10 21:51
用头罩,头巾等等蒙面造成眼镜起雾,是因为缺少一条象口罩那样的定型铝条,导致有空隙。
soarrow
发表于 2009-5-10 23:40
哈哈,阿悠这个真好玩
像个大胡子~~~~
要是给鼻子装个烟囱呢?或者搞个潜水管子,,,那就没雾了吧
爱水电
发表于 2009-5-11 02:27
原帖由 <i>ski</i> 于 2009-5-10 14:54 发表<br />
请问晚上温度多少?睡袋"从200多的Golite到400-600克的ASI DESIGN黑虫重量不等",在这样的环境,这种配置是需要胆量与智慧的,水电只发表了对VB的看法,
没介绍睡袋是否搭配其他(如羽绒服、羽绒裤等)装备,效果如何?
虽然A塔应付这次雪压绰绰有余,理论上,是不是阁楼比A塔更有利于抵抗大雪?最近对阁楼很感兴趣,那个小阁楼是怎么回事?水电给大家介绍介绍吧! ...
<br />
晚上的温度不是很低,两天都应该是在零度上下,这个数据IVIVIX那里可能有,第二天雪后上午起来做饭时我测得的读数是2摄氏度,当然夜间会更低一点,第
三天营地海拔上升了大约700米,感觉上冷一些,MC呼出的气体在局部毛发都有结冰,但没有留存温度数据。
水电个人不认为MC鲁迅的VB内衣和Golite组合是完美的,Golite无头套睡袋加上水电的羽绒帽也不过300克充绒量出头,加上马甲也远远达不到400克充绒的水准,
如果把MC180的强壮身体所拥有的巨大体表面积因素考虑在内,那这个复杂的保温系统实在是太脆弱了,虽然主观上没有感觉到太多寒冷,但综合来看很有可能对
他第二、三天的体能发挥产生了负面影响。IVIVIX和水电分别是400和600黑虫,IVIVIX身穿针织毛衣和LD的羽绒马甲,而水电则是羽绒衣裤一应具全,自然是没有
什么问题。
当天的雪很大,TrailStar的空间优势在大雪中已经荡然无存,从前面的图片来看内侧壁的流水现象也相当明显,及时清除积雪是相当明智的。小A塔的抗雪压表现
在意料之中,内侧只有少量水膜形成但并不往下流,而去除积雪之后帐型还能完美如初,不需要进行二次调整。虽然阁楼已经广为大家所接纳,其充足的空间感和
使用的适应性方面有绝对优势,但小A塔无底的设计则提供了更多的使用灵活性,而且多次测试证实其抗风性肯定优于阁楼,抗雪压性也不会输给阁楼,还有一个
最大的好处是搭建和拆除极其方便。虽然此款产量最少,但是是水电最喜欢使用的装备之一,在多雨水地区配合全防水Bivy使用更为适合。
小阁楼目前还只是一个概念产品,从最近的测试中看出其抗风性优于常规阁楼,重量减轻了70多克,当Bivy使用也更为方便,但舒适性方面则要打不少折扣,不否
认以后会出折衷产品的可能。
抖落积雪后的A塔帐型
http://chinaul.net/011/IMG_2792.jpg
山枫
发表于 2009-5-11 02:48
杆断裂还有可能跟什么有关系呢?
有一种我骑行时使用的面罩,上面带诸多透气孔的,不会影响眼镜。没有这种天气使用过不知道如何。
mc鲁迅
发表于 2009-5-11 07:59
嗯 水电说的情况确实存在 主观上不觉得寒冷 却影响体力发挥 这可能是个盲区
踏脚石
发表于 2009-5-11 08:19
原帖由 <i>mc鲁迅</i> 于 2009-5-11 07:59 发表<br />
嗯 水电说的情况确实存在 主观上不觉得寒冷 却影响体力发挥 这可能是个盲区 <br />
那你自己感觉如何?呵呵
mc鲁迅
发表于 2009-5-11 08:45
原帖由 <i>踏脚石</i> 于 2009-5-11 08:19 发表<br />
<br /><br />
<br />
<br />
那你自己感觉如何?呵呵 <br />
都说了 主观上不觉得冷 而且我睡的比他两死
flybic
发表于 2009-5-11 09:30
真是~~~~精辟,学习学习再学习
zhujie1225
发表于 2009-5-11 09:34
3位能不能说说用的是什么水具?
保温水壶的重量实在是不能接受。
鸡肚皮
发表于 2009-5-11 11:08
原帖由 <i>zhujie1225</i> 于 2009-5-11 09:34 发表<br />
3位能不能说说用的是什么水具?<br />
保温水壶的重量实在是不能接受。 <br />
吃雪,连水壶都省了
zhujie1225
发表于 2009-5-11 12:06
露营装备、保暖装备的轻量化水电兄都说了,MC也补充了。
能不能再说说食物的轻量化和攀爬工具的轻量化?
mc鲁迅
发表于 2009-5-11 12:39
原帖由 <i>鸡肚皮</i> 于 2009-5-11 11:08 发表<br />
<br /><br />
吃雪,连水壶都省了 <br />
我带了个骟魔师的大开口的 400g左右吧 水电是他加装羽绒的
雷政委更狠 带着改造版pcs 可以吊着烧 走哪烧到哪儿 还有热巧克力喝
除此外带了两水袋 一个鸭的2l 最简单那种 一个n的大开口
[ 本帖最后由 mc鲁迅 于 2009-5-11 12:43 编辑 ]
拉风的男人
发表于 2009-5-11 12:49
原帖由 <i>阿悠9634</i> 于 2009-5-10 19:04 发表<br />
<br /><br />
<br />
大雪镜还是比较轻的,更重要的是防护性能好,在以前还没有出现魔术头巾的时候,我自己做了个面罩,这样是为了将呼出的湿气向下方排出,不会造成雪镜起雾,有了魔术头巾后,就用头巾作为面罩了。 ... <br />
带遮光罩的julbo是我的首选,UV protection 100%防护就Ok
出汗量大的人,雪镜容易起雾,又闷热.没暴风雪的海拔环境更本用不上啊
zhujie1225
发表于 2009-5-11 13:02
原帖由 <i>拉风的男人</i> 于 2009-5-11 12:49 发表<br />
<br /><br />
带遮光罩的julbo是我的首选,UV protection 100%防护就Ok<br />
出汗量大的人,雪镜容易起雾,又闷热.没暴风雪的海拔环境更本用不上啊 <br />
猜测阿悠用雪镜可能是近视眼。
爱水电
发表于 2009-5-11 14:21
原帖由 <i>鸡肚皮</i> 于 2009-5-11 11:08 发表<br />
<br /><br />
吃雪,连水壶都省了 <br />
使不得啊~充其量临时润润嗓子和口腔是可以的。
高海拔登山这种耗费体能的活动有几条热量损失途径是一定要考虑的,而且有些过程是潜在的:
1 吃雪,化雪过程会吸收大量热能,想想户外用炉头化雪的过程就会明白;而且高海拔活动会导致胃粘膜缺血水肿,消化能力下降,而吃雪会加剧这一过程。虽然吃雪可以补充一部分体液,但通常情况下是得不偿失。
2 风寒和潮湿,在没有防风衣的情况下风寒会使身体迅速散失热量,通常风力大于二三级就会明显加剧风寒效应;衣服潮湿后会吸收大量的体热,而用身体烘干衣物时的热损失就更可怕。
3 睡眠过程保温不足,这个过程可能是个隐形的能量损失过程,身体有时不易察觉,或者仅仅表现为午夜后后背发凉而已,但因为持续时间长,危险性不可低估。
4 进食不足,这个因素最容易人为控制,也最容易为人所忽略。高反时人体的进食能力都十分有限,直接会影响这一热量补充过程。另外,很多人不知道进食热食的优越性,也不了解进食热食同时也可以合理减少食物摄入量。
5 出汗,特别是显性出汗可以一次性大量带走人体的热量,如果不明白就想想你生病发高烧时,解热退热剂导致的出汗对体温降低产生了多大的影响。
当然,还会有其他一些因素,这里就不罗嗦了...
[ 本帖最后由 爱水电 于 2009-5-11 16:09 编辑 ]
踏脚石
发表于 2009-5-11 17:31
原帖由 <i>爱水电</i> 于 2009-5-11 14:21 发表<br />
<br /><br />
使不得啊~充其量临时润润嗓子和口腔是可以的。<br />
高海拔登山这种耗费体能的活动有几条热量损失途径是一定要考虑的,而且有些过程是潜在的:<br />
1 吃雪,化雪过程会吸收大量热能,想想户外用炉头化雪 ... <br />
吃雪的确使不得
后半夜觉得冷看来因素不止一种啊
爱水电
发表于 2009-5-11 17:39
原帖由 <i>zhujie1225</i> 于 2009-5-11 09:34 发表<br />
3位能不能说说用的是什么水具?<br />
保温水壶的重量实在是不能接受。 <br />
水电常用的两个保温杯,一个象印500ML的,瓶盖加羽绒保温,不超过250克;另一个还是象印的380ML,不超过220克。这两个保温杯的重量都可以接受,外表磕碰得很厉害,但并不影响使用。
这类小杯子通常保温能力有限,所以在保温方面功夫要做到,否则在寒冷的天气里第二天一早想喝到热水是不容易的。
关于攀登器材没什么好说的了,折叠头盔虽然看起来复杂,但重量和普通头盔几乎一样,体积却很小,重量400零几克,舒适性极高,对后脑的保护方式和通风结构也是水电最喜欢的。
那只可以当通常手杖使用的轻型大镐也很好用(最高105CM) ,可以少背一支登山杖,加上本身的重量也比较轻(466克),总体上还算满意,因为毕竟没有更好的选择。
http://chinaul.net/011/IMG_300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