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ARER 装备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061|回复: 16

无奈而心痛的转载——外国人看东方:中国人学英语很疯狂 动力巨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12 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个普通的早晨,高珑(Gao Long,音译)躲进北京师范大学灰色建筑群之间一个白雪覆盖的公园,自己练习英语。




还有几个学生也在练习。在低于零度的气温中,一些学生坐在长凳上低声默念,其他一些学生则一边踱来踱去,一边高声朗读。他们来这里练习英语口语,躲开与许多室友共享的宿舍,那里拥挤不堪。



“在公园里你不会打扰任何人,因为大家都在高声朗读,”戴一副眼镜的本科生高小姐说,“你得依靠自己,别人只能给你个门道,或者教你些方法,但最终还得靠你自己。”



高小姐花时间在这里朗读英语课文,课本上有密密麻麻的标注。她时不时停下来,纠正“pesticide”等难读的单词,希望能够发音准确。她说,随着天气转暖,大学里会有更多学生来公园练习。不计其数的中国青年怀着同高小姐一样的好奇心和干劲,要掌握英语这门语言。在这个“秉持自我完善价值观”的国度中,学习英语常被视为改善个人职业发展最可靠的途径之一。而且预计在未来几年中,这种态度将引发对教育相关产品和服务的大量需求。



巨大动力



中国是个历来重视教育的国家。但当前这种学习英语的狂热态势却是绝无仅有的。“这是个不同寻常的现象,”前英国广播公司(BBC)记者、新东方学校(New Oriental)副校长周成刚表示,“最大的动力是,他们知道这对自己的生活有利。”新东方是一家总部位于北京的私营机构,经营着一个遍布全国的英语教学服务网络。



周先生说,在当今中国,最渴望学习英语的,往往是些为了出国或赢得奖学金,而拼命准备参加外国考试的学生。例如,对中国学生来说,要在美国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GRE)中取得好成绩,必须熟记多达两万个单词。GRE是一项对语言、数量和分析能力的测试。而周先生估计,对于报考托福(TOEFL)的学生来说,需要学会约7500个单词。



中国几座最好的大学都坐落在首都北京,而北京的学生以阅读和观看任何能到手的东西而著称。这种饥渴的求知欲预计将为英语教育产品市场带来巨大的增长,该市场提供教学服务、教材、考试准备手册、词典,以及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尽管中国许多城市的支出能力仍然有限,但对课堂教学的需求也一直在增长。新东方估计该校去年的总入学人数达75万,高于2003年的45万。学生的构成范围正在扩大。



新东方的周先生表示,上世纪90年代,几乎所有学英语的学生都准备参加某项外国考试,如GRE、托福和雅思(IELTS),以使自己有机会出国留学,或提高在跨国公司任职的可能性。如今,英语学习者包括儿童、中老年人,以及对英语感兴趣的人。据出版业研究者、《世界华文出版业》(Publishing in China)一书的作者辛广伟称,英语教材是中国教育图书市场中增长最快的领域,占图书零售市场的份额高达8%。


从市场中获利



大量外国教育及出版公司一直准备从中获利。但成功与否,将取决于它们能在多大程度上打入这个市场,以及它们是否能超过中国出版社的业绩,是否与它们能够进行合作。



英语学习市场上存在相当多的中外合作。牛津大学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与商务出版社(The Commercial Press)联合推出了一部英汉双语袖珍词典。商务出版社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出版社之一。牛津大学还参与了为中国学校编写英语课程材料的工作。



麦格罗-希尔教育公司(McGraw-Hill Education)亚洲副总裁嘎纳万·哈迪(Gunawan Hadi)表示,他的公司一直与中国出版社合作开发英语课本和参考材料。他补充说,过去5年公司在中国的营收一直稳步增长。培生教育出版社(Pearson Education)和剑桥大学出版社(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等其它外国出版社也一直努力瞄准中国的英语爱好者。



英国财政部长戈登·布朗(Gordon Brown)在近期访问中国时表示,现在英国的教育出口是收入增长最快的出口领域,5年来其收入近乎翻倍至103亿英镑,相当于英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左右。布朗先生说,英国的教育出口将成为英国经济中至关重要的部分,在15年之内,年均教育出口收入有望达到200亿英镑,预计中国将是这一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很多人相信,中国已是全球学习英语人数最多的国家。“在20年内,中国会讲英语的人数可能超过全球所有其它地区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数,”布朗先生在北京的一次演讲中说,“我认为这是一个重大机遇。”



学习方法层出不穷



那些学习英语乐此不疲的人在学习方法上有无穷的创造力。23岁的杰西·赵(Jessy Zhao)来自中国新疆,目前正在温哥华的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攻读教育硕士学位,她在宿舍的墙上贴满了便条,上面是她想要记住的英语单词。



“在我刚开始学英语时,有一部电影我非常喜欢,于是我用磁带把对话录了下来,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听,就是为了好玩,”赵小姐说。学生们可能特别沉迷于背记单词。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的学生玛吉·程(Maggie Cheng)回忆说,与她同乡的一个女孩,家里人给了她两本牛津字典作为辅助学习的工具。这个女孩最后把一本当做参考指导书用,另一本则用来记单词。“她会读一页然后撕掉一页,我猜是为了获得一种成就感,”程小姐说。



中国学生可以得到许多学习辅导资料。除了互联网和书店里卖的英语书外,街头小贩和地下摊贩还经常打折出售过期的外国报纸和杂志。



北师大的高小姐一直专心浏览《时代》(Time)杂志,因为“(里面的)故事都是真实的,而不是杜撰的”,她在一封电子邮件里写道。“我会尽可能去读每一本书,我对此非常感兴趣,”高小姐解释说,她花大量时间呆在图书馆里,“我认为书籍帮助我们拓宽思维和知识面。”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2 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人几千年的儒家思想,讲究礼贤下士,讲究中庸之道、过犹不及
可现在呢
我们采用的路线应该是置于死地而后生
发表于 2005-12-12 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呀。说明中国人的对外开放和热切的学习精神。没有从这篇文章里看出疯狂来。呵呵
说道儒家,还讲究尊古崇旧,抵制一切变化。闭关锁国。呵呵

[ [  [  www.   [/   6] =       时时q     q    =  q [/ [/

[[  本帖最后由 piloteer 于 2015-9-14 20:01 编辑 [/ ]
发表于 2005-12-12 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庸这个概念放之于世界 我觉得中国人对外国了解的还远不够

[ [  [   3 62  [/   6] =       时时┌     ┌    =  ┌ [/ [/

[[  本帖最后由 piloteer 于 2015-9-14 20:01 编辑 [/ ]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3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任何事都是过犹不及
发表于 2005-12-13 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还好吧,不能算“过”。
中国人中粗通英语的比例,甚至在大城市,和发达的非英语国家比起来也是很低的。

[ [  [  www.388502  [/   6] =  ㄝ冠ㄝ现ㄝ ㄝ :   ㄝ . 1088  ㄝ   =  _ ㄝ  ㄝ ㄝ . [/ [/

[[  本帖最后由 piloteer 于 2015-9-14 20:01 编辑 [/ ]
发表于 2005-12-13 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 piloteer[/  at 2005-12-12 18:50:

说道儒家,还讲究尊古崇旧,抵制一切变化。闭关锁国。呵呵

--------何出此言???
       孔子讲的“中庸”并不是我们现代人字面上理解的意思,古语和现代人讲话的方式还是有区别的。例如,孔子那个时代“人”指的“官吏”,“民”指的才是“百姓”。孔子的中庸是"通权达变"和"无过无不及",讲的是恰到好处,这也是“中庸”的真正含义!!!!
       整部的论语只在第28章出现了"中庸"这个词!!!
       后世的曲解请不要拿来作为论点和论据吧......
       《 论语》雍也第 章第25节——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 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我们评论装备都能仔细研究后,再根据自己的实践体会发表观点,讲究的是自己的主见。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岂不更应该如此,不要“人云亦云”是起码的研究道理!!!大家以为呢:)

[ [  [  www.303 1  [/   6] =  Ν冠Ν现Ν Ν :   Ν . 1088  Ν   =  _ Ν  Ν Ν . [/ [/

[[  本帖最后由 piloteer 于 2015-9-14 20:01 编辑 [/ ]
发表于 2005-12-13 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装备如做人

呵呵 楼上mm是语文老师吧

[ [  [   38651  [/   6] =       时时ゾ     ゾ    =  ゾ [/ [/

[[  本帖最后由 piloteer 于 2015-9-14 20:01 编辑 [/ ]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3 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说,户外装备这些小打小闹还是简单多了,文化、历史、文献、宗教、社会科学的东西才更应该仔细钻研,不然也就很容易出现各种曲解。
当然曲解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各抒己见,百家争鸣是大方向嘛。
发表于 2005-12-13 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还好呀
中国人就外国语言掌握的程度上来说,跟欧美发达国家的人相比还是有很大的距离的,当然,这也跟中文与英文差异巨大有关
只不过可能这种学习的动力表现的更加功利一些,现实一些
看看本质,我觉得是好现象呀
(虽然,有一个外国公司的老外采购员对我说,真难以想像这个公司里没有人能说英语!!他们居然还做出口? 于是我奋而反击之,你们在中国寻找货源,应该学会说中文呀。)

[ [  [  www.988020  [/   6] =  ㄏ冠ㄏ现ㄏ ㄏ :   ㄏ . 1088  ㄏ   =  _ ㄏ  ㄏ ㄏ . [/ [/

[[  本帖最后由 piloteer 于 2015-9-14 20:01 编辑 [/ ]
发表于 2005-12-13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 采采[/  at 2005-12-13 12:02:

--------何出此言???
       孔子讲的“中庸”并不是我们现代人字面上理解的意思,古语和现代人讲话的方式还是有区别的。例如,孔子那个时代“人”指的“官吏”,“民”指的才是“百姓”。孔子的中庸是" ...

我好像不是就“中庸”来讲这段话的。我前面的定义是“儒”。中庸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在辩论之前,还请看清另一方的观点。
儒讲究的是崇古,认为古人比现在人聪明厉害,一切的好东西都在古代确定了,现在的人只要遵从就好了。
话在说回来。就算孔子讲的“中庸”和现在人们理解的不同。但是我们作为现代人当然以约定速成的含义为主。而不是要变成一个考古家,不然就有卖弄之嫌了。
顺便说一下,你这段回复,让我想起了老罗新语录里“刘欢的女儿“一段。哈哈
[[  Last edited by piloteer on 2005-12-13 at 08:08 PM [/ ]

[ [  [   38 3  [/   6] =       时时ㄡ     ㄡ    =  ㄡ [/ [/

[[  本帖最后由 piloteer 于 2015-9-14 20:01 编辑 [/ ]
发表于 2005-12-13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俺吃英语的亏吃大了,中考败在英语上,高考败在英语上,就连大学都是因为英语而差点毕不了业了,其实俺的专业课还不错的……
见过很多专业课很优秀或者说对一个领域在同龄人中很有水准的人,在学习和工作的时候,为了应付英语考试而苦恼的焦头烂额。
特别搞笑的是,俺一个朋友,自幼英语极差,后来发奋图强学好英语,跑到外国去念书了,问他研究什么,答曰:研究中国历史。
中国历史也到了必须用洋文来研究,才能证明其有价值的地步了吗?

[ [  [  www.644 1  [/   6] =  Ⅷ冠Ⅷ现Ⅷ Ⅷ :   Ⅷ . 1088  Ⅷ   =  _ Ⅷ  Ⅷ Ⅷ . [/ [/

[[  本帖最后由 piloteer 于 2015-9-14 20:01 编辑 [/ ]
发表于 2005-12-13 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 皓[/  at 2005-12-13 21:08:
特别搞笑的是,俺一个朋友,自幼英语极差,后来发奋图强学好英语,跑到外国去念书了,问他研究什么,答曰:研究中国历史。
中国历史也到了必须用洋文来研究,才能证明其有价值的地步了吗?  

我不觉得搞笑。
中国历史研究方向不同,西方人很多研究,有发国人所未见,水平很高、眼界广阔。
史景迁的平民视角就是非常有价值的。
另外,大量关于中国史的论文是用英文写作的,治殷商史,张光直的英文论文,肯定是绕不过去的。
“用洋文来研究中国历史”,当然不是因为只有这个才能“证明其有价值”。
人类的智慧不是只用一种语言来表达的,包括中国史在内。

[ [  [   38213  [/   6] =       时时          =    [/ [/

[[  本帖最后由 piloteer 于 2015-9-14 20:01 编辑 [/ ]
发表于 2005-12-13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的确,在西方人中有很多严谨的学者,对中国文化有很独到的见解,西方的很多科目的理论体系,在目前来说,已经很完善了。比如李约瑟的《中华科学文明史》对中国科学文明的探讨,已经到了一个非常高的高度。科学不分国界,只要有助于进步,在哪里研究问题都无可厚非。
我只是感觉目前很多人读英语和出国的目的不对,或者可以说是社会环境才是造成他们拼命读英语的原因吧,考试科目的顺序为  ——英语——然后才是专业课程。而周围人对海归派的认同,也是造成英语重要的原因。
有很多专业,英语其实并不重要,比方说,很难想象一个专 于艺术的艺术家,一定需要一口流利的英语。但是没有办法,国内的考试,可以不考语文,可以不考数学。但是英语和 是必须要学习和考试的。好象大学里没有一个专业没有这两门课程吧……
以上个人愚见,呵呵,不对之处,请多多指教

[ [  [   38553  [/   6] =       时时И     И    =  И [/ [/

[[  本帖最后由 piloteer 于 2015-9-14 20:01 编辑 [/ ]
发表于 2005-12-14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是语文老师:)
论语我也刚刚开始学习,都是老师教我的,我不算聪明的学生,老师教十分,我只学到了一分,而且越学越觉得自己是“井底之蛙”:)
而且我也无意辩论,我跟贴的本意是觉得,作为中国人被异族误解也就罢了,但我们念书的时候就已初尝中国文化的精深,又已领会过中文的曼妙,再自己误解自己就不值得了。
我坚定地认为孔子才是儒学的真正代表,他是有宗教情怀的 家,他的战略眼光是可以用伟大来形容的,我幻想过:如果他出现在中国的时代是华盛顿出现在美国的时代就好了:)
所以不轻易对"儒家"学说的好坏和它对今世的作用下结论是我一贯的态度。
至于“我们作为现代人当然以约定速成的含义为主”这个观点,我要很抱歉地说:我非常不赞同你这个观点。我从来没想过还可以这样理解文化和思想的东西:)
此外,看了一系列的转贴,我觉得我们还没有完全绝望,学贯中西的大家是很少了,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也少了,但还是有的,远的如王选、钟南山,近的如我的老师,每周风雨无阻的给我们讲中国传统文化的课,不取分文报酬,已坚持了很长很长一段时间...........
陈丹青的《退步集》可以看看,很厚,慢慢看吧:)

[ [  [   3 20  [/   6] =       时时彐     彐    =  彐 [/ [/

[[  本帖最后由 piloteer 于 2015-9-14 20:01 编辑 [/ ]
发表于 2005-12-14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盲目HAPPY分子 at 2005-12-13 21:20:

我不觉得搞笑。
中国历史研究方向不同,西方人很多研究,有发国人所未见,水平很高、眼界广阔。
史景迁的平民视角就是非常有价值的。
另外,大量关于中国史的论文是用英文写作的,治殷商史,张光直的英文论 ...


关于中国的历史,
体制内的人研究是8行的,
一定要到体制外去,
我想这就为什么会造成西方人研究中国历史水平高的原因。
有的时候,不是想不到,就是想到了,也没有论文。
比如,
我从来就不认为历史是劳动人民创造的。
历史充满了偶然性,
我也不认为那些农民起义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相反,
每一次改朝换代,
就是一次从头再来的累积,
始终突不破那道瓶颈。
好不容易到了明代,
李自成,吴三桂喀吧一下把萌芽给掐了。
重农轻商,
甚至抑商是一点。
视技术为奇技淫巧,旁门左道,
不屑甚至压制是一点。
还有还有。。。
发表于 2005-12-14 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头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GEARER 装备者 ( 皖ICP备19007127号|皖公网安备34010402701726号 )

GMT+8, 2025-2-24 06:0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