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ARER 装备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414|回复: 8

单兵木场沟徒步的点滴感受(纯文字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7 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纯文字版适合快速阅读,配图版请移步:http://bbs.chinaul.net/showtopic-298.aspx


今年因为意外事件,和彩云老师、政委、MEGA的十一长假四人出行计划流产,水电不得已在十月中旬单兵出行。

好久没有单兵出行了,事先也没有过多准备,装备的挑拣也么有那么严苛。五月份在雪隆包大雪被困心有不甘,目标自然就转向了雪隆包另一侧的一条长沟,木场沟。这下连地图都不用重新准备了。

关于木场沟的资料不多,其实并不是线路特别自虐,而是去的人少,网上留下的资料和描述不多,GE上也只是零零散散分布着一些照片,要说风景主要就是典型米亚罗风格的红叶和雪隆包前的米汤海子了。

本帖没什么系统性描述,只是截取了水电出行的一些断面,给大家介绍一下此行的一些细节和对部分装备的感受。


断路

木场沟口我以前只去过一次,那是从黑水到上孟穿越的时候。网络上的描述是从上孟乡坐拖拉机到达沟口,其实,这条熟悉的路在高桥沟附近有一段已经不复存在了,所有的机动车都无法通行,沟里停放的拖拉机也出不来了。一场大的山体滑坡一共掩埋了三个人,据说是动用了大型挖掘机械工作了九天也没找到尸首,可怜!以前那样平坦坦的一条路就变成了一段破碎的山坡,而且似乎恢复无望。

这段路大概要花费额外三个多小时左右的时间才能到达木场沟口,而且线路风景一般,当地人有一小段抄近小路外人肯定不会知晓,而且也省不了多少时间,慢慢走吧,也正好适应一下海拔高度。这个季节正是看红叶的好时机,只要你有足够的兴致也可以留意一些别的细节。路边偶见大小不等的可食用菌,一种白色带皮纹的菌子,马皮苞,据说最大的可以长到很大,但路边最大的有拳头大,运气不好的话能只能见到硬币大小的。路边宅子里的藏人很幽默,偶尔会想起来吓唬你一下,说什么沟里有狼啊,有野兽啊,有鬼啊什么的,别理会就是,一路走来并不寂寞。


找路

找路是个关键词,一直伴随着我左右。进山沟的初始段一般都比较顺利,但是这个木场沟却不容易找到进去的路。在一个封山育林的小牌子旁边看似有几条路,但都不能走通,刚走没多远似乎就要被迫过河。一旦在进山口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退出来接着找路,一定不会错。水电在这里正巧遇到了畜牧局的王队长,在他的热心指点下我顺利找到了进山的路口,在河水右侧的一个小山坡上,而且进沟的起始方向很怪异,正确的方向是上了坡向出沟的方向走一小段后折返,真的不容易找。

进了沟就只有靠自己了,从这里算是徒步的起点。也就是从这里进去,再从里面出来,全部行程就没再见到过一个人,在沟里面只遇到过几十只牦牛。所幸的是,进到米汤海子的路就只有一条,如果算是路的话。一路上落叶的厚度实在是可观,有时候几乎就看不到路的迹象,只能凭植被略微开阔的感觉往前走,这点很重要。虽然小路有时候似有似无,但绝对不能离开路自己硬闯。尤其线路后面的水草地和杜鹃林只有一种走法最合理,另觅他途就是自取其辱,更耽误时间。你要分清人走的道和牛走的道,有时候牛走路没什么章法,跟着牛脚印走一般没错,有时候也会上当走进死胡同。


被吃掉的山羊

你还别说,还真是没有这么丧气过,刚刚进山不久就看到了一只被吃掉了大半的山羊尸体,鲜血似乎还未完全凝固,至少血清还没有完全析出。新鲜山羊的膻味真的很香,这种感觉是原来从没有感受过的,前两天去牛街的一个有名的清真馆也闻不到这么鲜美的羊肉味。难道山里这个季节真的有食肉动物啊?是野狼吗?还是什么别的动物?没办法多想了,赶紧往前赶吧,为了规避风险,还是小心翼翼别让自己踩到山羊血,以免后面遇到不必要的麻烦。说实话,快天黑了遇到这种情况心里感觉还是很瘆的慌,但理智告诉我不会有什么危险,人在当代食物链中的位置已经不是蛮荒时代了。后来出山的时候,那半只山羊的遗骸还在,不过已经暗淡变色了,凝血也变成了黑色,很有历史感,不再那么真实,感觉大变!


林间山道上的营地

因为很晚才进沟,到了2900米的海拔高度差不多天就黑了,理智告诉我该扎营了。一直都在山谷右侧半山坡行进,地形不好没有关系,水电随便找个地方都可以把A塔搭建起来,但是附近一定要有水源啊,而且是干净的水源才行。主河道的水源尽量不要用,下去打水要钻林子,而且水也会相对不干净,除非你没别的办法。从营地的图片中可以看出,这哪里是什么营地?分明就是一小段林间山道,而这段小道充满了落叶和杂草,仅有一小段勉强算是水平的,而这正是水电所期待的。用A塔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对地形的适应性好,你只需要找到一个能平躺的地方就可以,而身体之外的地平如何以及落钉点在哪里都不重要。


阻水天幕

这次对于装备方面有两个大的期待,阻水天幕就是其中一个。这件装备是水电专门为了A塔在雨季出行而特别设计的,因为超轻面料的进步,这件装备的重量已经可以控制在了相当低的程度。水电这次带的是为了小A塔和中A塔尺寸使用的,总重量只有67克,大小为120CM宽,240CM长,足足可以独立当成一个小天幕使用。这件装备对于持续降雨和极端凝露天气都有很好的防护性能,特别适合单层透气帐篷的配套使用,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水电已经发专贴说明过了。


瀑布

木场沟一路上没有什么大风景,在一段落差较大的地方有一个规模不小的瀑布。瀑布响声震天,水雾弥漫,也算是一个不错的去处。


极端凝露和结霜天气

以前水电经常会提到极端凝露天气或强凝露天气这个词,但实际上遇到的情况却不很多。这种天气和隐性凝水不一样,后者是因为空气中的水汽处于饱和状态,一阵阵云雾飘过后,在帐篷和植物茎叶界面会生成一层水膜,有时会很严重,但这种水汽是外来的,多出现在阴霾和云雾天气,夏天多见。极端凝露天气则不一样,往往出现在晴空,无风无云的后半夜或者清晨,地表向天空辐射热量,空气湿度不一定多大,单看星空你以为是一个好天气,但早晨起来到处都是一层水,天气冷的时候则到处都是一层霜,水的来源是内源性的,多为地表蒸发或植物细胞内部脱水而来,深秋最多见。气象学和农业上有个术语叫做霜冻,有一类称为辐射霜冻,指的就是结霜的这种情况。如果在户外露营遇到这样的天气而准备不足,贴别是防潮垫厚度不够或防潮垫隔热性能太差,对睡眠的影响是相当重的,有时候你会怀疑你睡袋的保温能力,但这时候用温度计测试气温却并不一定很低。有人问我在北方为什么秋天我都要带800以上充绒的睡袋而在川藏高海拔雪山上反而带薄一些的睡袋,怕的就是遇到这种天气。


遇到牛群

遇到无人管理的牛群,有时候会令人恐慌。其实,高山牦牛的天性并不好斗,并且既胆小又善良。它们孤独地在山上生存,它们会很自然地把一个穿越的人当成是给它们送盐巴的牧民,并成群地向你冲过来。你可以无视,也可以用假装扔石块的方式驱散它们。但水电更喜欢和它们和平共处,谁让我自己是属牛的呢。记得第三天,刚刚出帐篷,就看见有牛在附近吃草,悠然自得的样子,甚是令人喜爱。如果你两天没见到一个人,对这样的场景就会有一番感动。


一块热毛巾

每当清晨或者是晚饭前,水电都习惯用备用小铝锅烧上大约100毫升热水,并把毛巾泡在里面,只为了洗个热水脸,那感觉远非去海底捞拿到热毛巾的感觉,甚至有时你会感觉一天的疲惫顿消。烧水花去一个酒精棉球的酒精容量还是很值得的,想想整个行程用于此用途的棉球顶多有十几个,值得!有时候在户外就是这样,一块热毛巾,一双干袜子,一杯咖啡或一碗热粥都会给你带来极端的享受。


每天都有热粥喝

每天都有热粥喝?你不是在说胡话吧?信不信由你,这就是现实。去年作为摄影三脚架的米袋粒米未用,用的只是小米熬粥,而这次改用大米了。每天早餐后从米袋内取出一点米放在暖水瓶里,冲入尽可能热的水就可以上路了。说是尽可能热的水是说要对保温瓶和生米预热,水电的做法是将米放入保温瓶注入开水,混合一会儿后将水再倒入锅内煮沸,最后倒入保温瓶盖上盖子就可以了。高海拔不比平地,沸点只有八九十度,要想喝到美味的粥就要处处仔细,除非你有高压锅。


着装次序

野外出行不比在家里,你没有足够多的时间和足够的耐心反复穿脱衣物,一旦下雨或者下雪也很快会乱了方寸。水电的原则是上下身的着装要分别对待,尽量通过调整上身的衣物而解决大部分的问题。这样做有一个好处,至少不用反复穿脱鞋子和冰爪。最经常的做法是下身内层穿一件超轻行军版羽绒裤,外面一件不太厚的速干裤,最外面是防水透湿的太空裤(水电的防水透湿裤子),最冷的时候是这样,不太冷的时候也是这样。不下雨的时候或者不需要坐在雪地上或者潮湿地面上的时候则去掉太空裤,而热的时候则一次性去掉羽绒裤和太空裤。一般来说,下身衣物的变换并不经常。举例来说,回程一直下雨,从山上到山下一直都是这三层裤子从没换过,换过的只是上身的衣物。山里的早晚温差大,气候变化快,早上天气冷的时候甚至要身穿厚羽绒服出发,太阳出来后羽绒服就穿不住了,一件羽绒马甲适用度最广。只要没有液态降水,太空服(水电的防水透湿上衣)的用途远远没有太空裤大,除非不穿羽绒服的时候起了风,那时候防水服的薄膜是最有用的了,或者干脆从包里把羽绒服取出来穿上。


最倒霉的羽绒被

这是从何说起呢?怎么又出来一个最倒霉的羽绒被?说的就是水电新发布的那条10D的被子式睡袋。水电刚才说过,此次木厂沟之行,对于装备方面有两个大的期待,阻水天幕是其中一个,另一个就是水电的新玩法,双睡袋系统。双睡袋系统的核心思想是薄厚两层睡袋重叠使用,外薄内厚,牺牲外层表面的干燥度而保证内层睡袋的绝对干爽。有实战经验的露营者几乎都会遇到睡袋表湿的头疼问题,特别是连续多天露营的时候,睡袋因为潮湿一天比一天重,保暖度逐渐下降。羽绒服穿在身上在睡袋里睡觉就不会潮湿,而盖在睡袋外面就会干燥不再,也是这个道理。因为羽绒被极端轻薄,面料速干性能好,分别存放和晾晒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这方面水电也发了一个专贴说明,既然是丢卒保车,倒霉的自然是小卒子,尽管那是一件超级装备!


最鲜艳的羽绒服

单兵出行不比结伴出行,只要不是菜鸟,一般都会穿得比较低调。但是单兵出行最好有一件亮丽的衣服,而水电这件是一件和大红虫一样的大红色羽绒服。这样色彩的衣服颜色波长长,不易被散射掉,故而穿透力强,容易在远处观察到而增加获救的机会,交通采用红色作为警示危险也是出于同样的道理。另外,红色拍照真的也很亮骚!


不争气的手机GPS

以前用塞班系统的诺基亚GPS手机基本上是可靠的,只要是天线系统不出问题就行。可是水电今年两次出行换用两部GPS手机都出了高反,到了4000米左右的高度搜星就会遇到问题,定位也会出现紊乱。还好,软件本身并没出现什么问题,用备用的蓝牙GPS适配器就什么问题也没有了,而且定位相当准确和快速,以前推荐过这件装备,现在高度推荐。


卫星电话功与过

单兵出行,最首要的安全措施就是通讯设施。卫星电话是不二选择,而且是对方向没有依赖的铱星系统。但也不是说铱星系统没有问题,比如即使在晴朗的天空,也会有接收不到信号的问题,而且也会频繁掉线。自从铱星号称66颗卫星无缝覆盖全球任何地方的神话现在基本上就是神话,也不确定有多少颗卫星还在实际有效地工作,不过总是有工作还算好的时候,打不出去的时候就要忍耐一下,过一段时间接着打。关于费用和有效期的问题,现在一张500多分钟的卡三千多就可以买到,有效期一年也算是可以接受吧,毕竟安全比什么都重要。不要担心费用不够,每次打电话系统都会提醒剩余分钟数,实在不够了可以打个电话异地充值,不过要注意充值生效需要一点时间。另外,对天气的把握不要总依赖远程天气预报,最好每天让家人帮你查询一下附近的天气情况和趋势,这对你的判断绝对有好处,比如这次水电每天都会获得黑水和理县一带的天气情况。


米汤海子的颜色

一直好奇米汤海子的颜色,这次也没有最终的答案。都说米汤海子是米汤般的白色,结果两天看到的是却全是不同颜色的蓝绿色,而且还非常纯净。难道和天气有关吗?看来也只能这样解释了。原来在云南摆乐塘去看变色温泉,结果没看到,看到的只是清一色米汤色的温泉,难道这世界颠倒了?


石头和宅基地

在户外帐篷就是家,但是有时候宅基地并不好找。水电的米汤海子营地就建在了一块石头上,因为周围找不到任何一片平整的地面。其实不论是任何地貌,只要你有想象力,都可以找到你自己的宅基地。建营的方法千千万,不必拘泥于过去的经验。非自立帐篷在这种地方如何搭建,个人有个人的高招,以前介绍过水电的做法,这里就不说了。


日照金山,雪隆包日出

由于还是北南行进,在海子边看日照金山一定是最佳地点。虽然很多GPS软件里都可以查出日出和日落的时间,但是我还是起来得更早,烧饭,煮粥,洗脸,刮胡子,看风景,拍照等等一切过程都很花功夫,到了太阳升起的那一刻还是有小小的那么一点激动。这一过程中,不仅仅是拍到了日照雪隆包,也拍到了老君沟方向的明亮金星和雪隆包下水电漂亮的A塔营地。


忘带了的遮阳头巾

这次的装备带得较杂,临行时在政委家洗澡,把遮阳用的多功能头巾忘在了浴室里。当时怎么也找不到了,通常总是戴在脖子上的。急中生智,想起了还有一件抗菌防臭的上衣,也就是彩云老师在他的新帖子里介绍的那种穿了23天不臭的“神奇内衣”。经过改造戴在头上正好用,结果成了一个标准的打劫帽。毕竟是双层非对称织法的黑色针织物,遮阳效果一流,透气性极好,毫无异味。不像普通多功能头巾那样罩在脸上时间长了总有一种臭味,令人很难忍受。

该上衣成分为超细旦聚丙烯(PP)纤维。水电这个新材料单丝纤度还不到0.7DPP纤维的这种超细旦处理使得该纤维比表面积非常大,除了快干性能优异,即使不做后整理纤维本身也具有天然的优良抗菌和防霉效果。而且,本身的密度只有0.91,属于真正的超轻纤维。因为织物纤维本身的超细旦工艺方面的难度限制,在功能性母粒的添加方面极有技术难度,否则很难保证纤维品质。成品加工不是实验室式样,要在这个纤度保证良好的条干均匀度都不容易,所以已经面世的细旦纤维制品能做到单丝1D左右就已经不错了。织物本身不耐高温,定型及后整理均不能随心所欲,难度可想而知,严重限制了该品种织物的开发和普及。


保护双手

还是用原来推荐的乳胶手套VB法,这次一直从头戴到尾,可以内衬真丝手套或者更厚实一点的手套,防水而保温。到行程结束后,留了一张手指的照片,没有任何损伤和过角质化。


关于冰爪的选择

出门前因为带了一些测试装备,又带了足够12天的食物,背包内的重量已经达到12公斤。虽然两付冰爪都带到了成都,结果最终还是选择了超轻的铝合金冰爪。新购置的Grivel Airtech虽然好看,但是极易磨损,也不敢在石头上重踩,应用受到了极大限制。虽然这次是定位在了休闲线路不会太后悔,毕竟还是给自己找了不少麻烦,即使翻不上5000米的C2营地,也可以在4700-4900的高度扎个营近距离观测下地形,为以后的攀登做个准备。当然,冰爪只是一方面的因素,下面的因素才是导致下撤的最终原因。


覆盖了厚雪的石头阵

因为当天起得早,绕过并离开海子后就快速向上攀登,海子边的雪并不多,但上升还不到一百米的海拔高度雪况就变得非常不好。由于前一段时间山上下了过多的雪,没有化的积雪将大石头缝隙几乎全部封死,而大石头和这些缝隙上又盖了不少这几天下的新雪,短短的100米高程让水电吃尽了苦头,在这个陡坡上我犹豫的时间已经远远超过了攀爬的时间,特别是太阳照耀了一段时间后,积雪变得已经没有了支撑力,在这种情况下极易被卡住,看着前方不远的一个平台只有叹息。下撤看来是不二选择,而我也终于解脱了!


令人动心的GPS数据

GPS路点信息提示:下撤点距离雪隆包主峰2.89公里,距离上次去的大海子2.28公里,距离上次C1下的攀岩区域2.35公里,距离传统C2营地2.39公里,距离四棚6.88公里,距离老君沟口11.28公里...当然这些都是直线距离,平时走一个小时的距离,在这里要走一两天...


多余食品的处理

没能翻越垭口,食品明显是带多了,多余的食物怎么处理?既不能影响到环境的美观,也要弃之有用,最好可能喂养到在山上生存的动物,有一部分密封食品留给了牛棚子里的主人。留足了自用的食品后,别忘了还要有一些备份带下山给自己留点余地,最终水电的这些备份留给了一个杨姓藏民的孩子。


一个不应有的失误

水电在最后一天整理装备,在整理装备的时候把通用电池包掉在了石头缝隙中,卫星电话也险些失落。好在是最后一天,否则就可能影响到整个行程的使用。以后一定要注意,整理装备的时候要注意一下周围环境,在有可能跌落装备的地方就不要整理装备。


路上的蘑菇

木场沟里有很多菌类,有些地段还相当密集。水电随便摘过几种观察,从形态到味道看可食用的可能性很小,只有前面的马皮苞和下面这种巨大的一个喇叭菌被当地人认为可以食用。总的一个原则是,尽量不要食用野外不明品种的野生菌,否则会有中毒的风险。水电的经验是,关于蘑菇的专业知识看得越多,心里面就越担心,可见蘑菇危险的不确定性。如论如何,在药品袋子里常备一种叫做山莨菪碱或者阿托品类的药物是没错的,除了可以缓解胃肠痉挛,还可以对付万一可能出现的有机磷和部分毒菌中毒。


享受行程

虽然整个行程中没有惊天大风景,但木场沟的一草一木都相当自然,空气质量非常好,原始森林保护得很好,下山的过程拍摄了很多照片,从这些照片中就能感受到我当时的心情,惬意,轻松,随意,享受,只要是美好的感觉,怎么说都行。



发表于 2012-11-7 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标题

看完了,受益匪浅,手机真会高反啊,回家再看图版。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高反原因不明,降低到一定高度后会完全恢复,初步排除了天线因素。下次带个简易高压舱看看效果?
发表于 2012-11-8 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是配点图片,更加好看!!
发表于 2012-11-9 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阻水天幕,个人觉得主要亮点在于材料的超轻性。
至于天幕的使用,实际上还是对传统双层帐的回归,不过所使用外帐面积小些而已,算是1.4层帐吧。
PS:保温壶粥不知水电的手艺如何,我的体会是与正常熬出的粥相比,口味差距还是蛮大的。
发表于 2012-11-9 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芒子 的帖子

恩。租水天幕,基本上就是个非封闭外帐啊。水电的材料是真心牛b。
 楼主| 发表于 2012-11-9 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芒子 于 2012-11-9 14:52 发表
关于阻水天幕,个人觉得主要亮点在于材料的超轻性。
至于天幕的使用,实际上还是对传统双层帐的回归,不过所使用外帐面积小些而已,算是1.4层帐吧。
PS:保温壶粥不知水电的手艺如何,我的体会是与正常熬出的粥相比 ...

嗯,是对双层帐的回归,包括前两年发布的内置阻水夹层也是一样。水电以前曾经想过要出一款一公斤以内的双层帐,两层都用透气材料,但由于带帐杆总觉得多余就放弃了,如果要超轻,又要双层,还要从容防水,也只有这两种选择了。
关于粥的味道也只能说熟了是没有问题的,和平时家里熬的粥没法比,但在当时那种户外环境感觉还是很舒服。上次的小米粥也不错,但这次全程大米粥。

[ 本帖最后由 爱水电 于 2012-11-9 17:54 编辑 ]
发表于 2012-11-9 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焖烧后,小米粥,还是大米粥的口感好?
期待下回水电用其他的五谷体验,得出最佳口感食品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1 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七觉 于 2012-11-9 19:17 发表
焖烧后,小米粥,还是大米粥的口感好?
期待下回水电用其他的五谷体验,得出最佳口感食品

各有各的味道吧,下次再换一种试试?焖粥这行当在家里试验似乎也行,水温给到高原的沸点就行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GEARER 装备者 ( 皖ICP备19007127号|皖公网安备34010402701726号 )

GMT+8, 2024-12-23 02:46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