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驴2人出行,装备食品背了一堆,属于马驼人骑的FB山行,由于高反严重加天气恶劣化,未能登顶,一点点感受经验对以后我的再次出行还是蛮有帮助;
考虑到第一次上雪线高海拔,对环境不熟悉,因此携带了一些重装备,例如帐篷,相应的对于背包,也选择了强背负的包款;对于有经验的同学,选择轻装上阵是最好不过,不过对于新人,说老实话,自己也不晓得该如何选,所以一律按保守定律的想法去糊弄,总之走出去,用几次,自然就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也就有实践能验证了;
包:3只,
鸟的BORA 65/50/RT25 包款华丽有型,用料豪华扎实,背负强悍舒适,这三点是选择此包的理由,之前曾去比较过O记和花钢石的包包,个人认为花石头的轻量包始终不能放心其强度,背负过软,而且同在轻量化包里也未必是上上选,加上摸样过于怪异,因此放弃;而本次上山下山时马队遭遇大风雪,鸟包仅凭薄薄的WUYA罩子便抗过了多次磨砺,也证明了鸟包部件设计与材料选择的名不虚传;O记的包曾一度是理想的选择,性价比很高,后因为机缘未能赶上好价格购入因此放弃,但是实物对比后,可以肯定的是无论做工材料,O记包和鸟包尚有一些差距.至于这差距是否价值那些银子便是因人而异的看法了,不过O记包在一些细节的人性化如扣件设计,侧袋设计等等方面给我印象深刻,更胜过鸟包;填装过程中,因为塞进了一只体积庞大的帐篷,放进其他装备显得有些拥挤,但是鸟包可上升的容量与头包发挥了很大作用,最终所有装备全部打包,而且零散有顺,填满后重心稳定,厚实的肩带与紧包超厚的腰带在实际背负中提供了尤其称道的舒适与稳定并承受了大部的重量,BORA65的双铝条厚塑背负,BORA50的单铝条厚塑背负异常的贴身并提供坚强的背负支持,将重量非常均匀的分布在身上;而BORA50背负强度要弱(其背负结构与RT25基本一致),肩带腰带要薄,没有睡袋仓,头包与扣带扩展的弱化等等(很多的差异也是为什么65和80价格差异不大,而50和65价格差异却相当大的原因,可以看出,BORA50和BORA65已经是两只完全不同的包了,并不仅仅只是容量的差异)
当然,鸟包的重量如同其价格一样足够造成相当的压力,BORA65高达3公斤的空重是必须要考虑的地方,而三只鸟包侧袋始终不够深与不够扩展,这在侧面装载的时候造成一些麻烦.
同时,实践告诉我,在填包的时候,有四点经验是需要我注意的:1,物件放置要有序,符合自己的使用习惯与物件保护需要;2,物件塞装要维持重心稳定与重量分布均匀;3,填包中必须首要注意的是避免有棱角的填装,硬物的突起是非常危险的(这次旅途中一只光滑的保温瓶子便造成了鸟包的轻度磨损,而改进填装后无论是货车还是马背上的麻绳都未能再造成伤害) 4,哪怕是以防水性能著名的鸟包也不是防水袋,风雪与烂泥同样是对包的严酷考验;
简单的说来,我觉得鸟包以其豪华的实力给人以绝对的冲击,但对于经验丰富的老手而言,根据使用强度与可承受的强度极限对不同装备的组合搭配则可以发挥更大的灵活性与实用性,更加的适合自己,当然这是需要大量实践经验才能积累与自我了解的了;
另外需要提的是,两只大容量鸟包在一半的时间里充当了运输袋的作用,而真正发挥了广泛适用性作用的其实是RT25这只补充用包,这只包用于装载一些随身需要根据环境变化替换的衣物与紧急用品(如羽绒,抓绒衣,软壳,药品,相机,路途补给的食品与水壶等等),并事先设想用于冲顶使用,这只包在旅途中对于灵活装载所展现出来的优势以及强悍的耐操性能获得我的高评价,可以想象,如果当时没有携带这只包,将会让我感受到非常多的麻烦;
在路上,我就常常想的一件事情是,如果并不是很有兴趣经常单独背包长途出行,而是习惯于全装备装载FB稍微接近类型的山游或者爬雪山,驮袋+中等容量技术包+腰包的组合可能将更加的适合;
而对于经常单兵出行的人,往往是富有经验的老手,轻量化与多器械组合以及根据环境灵活解决问题往往是这类人的拿手好戏,他们也更加不需要或并不适合使用鸟包这种大重量的豪华背包,鸟包则因为自己的设计而定位尴尬;
因此,在我看来,从某种意义上讲,鸟包因为追求完美而中庸,是一道味道过重而乏味的菜,华丽但是缺乏那种让使用者自我创造与灵活解决问题的乐趣,也许它性能强悍,也许它异常的华丽与舒适,但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有些脱离作为器械工具而存在的主题,就我这一路所见,一只军用皮厚大袋或者高质量驮袋,或者是普通包用风绳外裹一张地布都是很有效果的组合,值得学习与借鉴;
器械的好坏不在于其身,而在于使用者的使用,鸟包并不值得盲目的去崇拜与追求那只骨头LOGO,至于鸟饭语录"鸟的东西是作品"则更加不值得称道,要知道,每件这样的所谓作品都是需要大家银子的,而归根,鸟的东西仍然只是民用品,远没到作品的高度; |
-
1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