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刻丝
刻丝又名缂丝,尅丝,意思是“用刀刻过的丝绸”,有人赞誉是“雕刻了的丝绸”。
明周祈《名义考》:“刻之义未详,《广韵》‘缂、乞格切,织纬也’。则刻丝之刻,本作缂,误作刻。”宋庄绰《鸡肋篇》:“定州织刻丝,不用大机,以熟色丝经于木杼上,随所欲作花草禽兽状。以小梭织纬时,先留其处,方以杂色线缀于经纬之上,合以成文,若不相连。承空视之如雕镂之象,故名刻丝。”明初曹昭《格古要论》称“刻丝作”曰:“宋时旧织者,白地或青地子,织诗词山水,或故事人物花木鸟兽,其配色如傅 ,又谓之刻色作。”我国宋代刻丝大盛,据《清秘藏》所记有“楼阁”、“龙水”、“百花攒龙”、“紫宝阶盛地”、“紫大花”、“五色簟文”等等数十百种。明代宫中设刻丝匠专事御用刻丝物品,民间以吴市出品为巨擘,清乾隆刻丝亦复大盛,且极精好。嘉道之后,则日形衰落,甚至无人业此矣。《红楼梦》所记尚能窥其“盛况”也。
缂丝其实并非真的用刀来雕刻,而是一种以生蚕丝为经线, 色熟丝为纬线,是一种通经回纬的织造方法:纬丝按照预先描绘的图案,各色纬丝仅于图案花纹需要处与经丝交织不贯通全幅,用多把小梭子按图案色 分别挖织,使织物上花纹与素地、色与色之间呈现一些断痕,类似刀刻的形象,这就是所谓“通经断纬”的织法。古人形容缂丝“承空观之如雕缕之像”。旧时刻丝著录所说的"通经断纬",即指此意。缂丝成品的花纹,正反两面如一。织成物的图案和花纹,悬空背光观察,可见图案和花纹周边星星点点的洞孔,犹如镂刻而成。
产自日本京都具有1200年历史的传统丝织艺术西阵织,即源于中国的缂丝技术。这种编织物利用 颜色的丝线和 线来编织。由此编织出来的锦缎因其高超的艺术价值而闻名于世。
在日本的西阵织技术流派中,有一种叫做tsuzure-ori, 或者称之为“手指”编织,那是因为艺人将他们的手指甲削成锯齿状以便于能够方便的编织丝线。
附图:
日本西阵织和服腰带及局部
[ [ [ 38073 [/ 6] = 时时ッ ッ = ッ [/ [/
[[ 本帖最后由 piloteer 于 2015-9-14 18:55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