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暑假,我们一行两人,从109国道的五道梁出发,向西,沿着楚马尔河南岸逆流而上,最远抵达了错仁德加湖。之后从出水口经过短暂漂流,登陆北岸最终返回了五道梁。回来之后想为这十三个昼夜写点东西,但如何给记录这趟行程的文字起个名字,费了我很多脑筋。因为不管多么华丽的语言,也无法表达出那种深远苍凉的感觉。那么多天来,即使我们一直在用双脚丈量这片辽阔的土地,最终也不过是匆匆路过的两个影子,索性就叫可可西里掠影吧。

要想面面俱到地描述我们的这段经历,恐怕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每次回想起这段体验,脑海中总会浮现出那风云变幻的天、那苍茫的地还有其中的芸芸众生。干脆,我也就分成三个部分来说一说我眼中的可可西里好了。
第一章 天

对于某个让人记忆深刻的地方,我相信你所想起的第一件事,肯定是源自于身体最直观的感觉。而作为全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方,可可西里从我脑海中蹦出的第一个印象就是冷。
不同于寒冬腊月那种用目光就能感受到的冷,夏日可可西里的冷反倒更像是在一锅清汤之中添够了佐料,再让你来慢慢品味。首先是那风,不管是从日出或者日落之地刮起,呼号着毫不留情地带走你的体温。然后再有的是那些云,或许只是天边造型怪异的积云,抑或是棉絮一般的高积云,再么就是一连串搭乘上这真正的顺风车的积雨云,之后就看见天地之间拉上一道倾斜的帷幕。老天爷高兴或者不高兴了,就把这个帷幕拉过来,在你头上撒上一把大中小的雨滴还有冰雹。

用眼睛和身体同时去观察可可西里的风,会让你产生一种不相信自我的错觉——对着你呼号的风正刮向西面,而天上的云却在向着东边飘来。或许再过一个小时,老天爷就会让你明白这不是幻觉,那个抽象的名词“强对流天气”马上就有了现实的意义:乌云不再是一连串,而变成了横亘在天空中的一堵墙,那道冰雨形成的帷幕也变成了一张大网,让荒野之中的你无处可逃。疾风,暴雨,冰雹布置好了场景,雷鸣闪电做足了光影音效。瞬间天地变了另外一幅模样,几乎干涸了的小溪变成了不可逾越的激流,红色的山包白了头,就连干燥的土地也变成了泥淖。

风雨过后,夕阳西下,没有城市当中的喧嚣,可可西里的夜给你的不光有冷,还有静。闭上双眼,仔细聆听的话你甚至可以听到自己的心跳,而帐外凝结的冰霜刚好让你做一个有关寒冷的梦。在无风无声的夏夜,一个人在凌晨时分的可可西里荒野之中醒来,听见的只有自己的呼吸声。半梦半醒地神游在漫无边际的旷野之中,在远处错仁德加的尽头,或是近处楚马尔河的源头,有那么一刻恍惚之中听到了潺潺的流水在对我发出呓语,让我怀疑这广阔的荒原是否也有它自己的灵魂。
但可可西里夏夜的冷其实是死灰复燃之前的宁静,因为只要等等黎明到来,一点点的阳光又会在你心中点燃一把火。那种感觉就像是琴弦上的演奏的最后一个音符,在音乐消散之后,飘散在空中淡淡的孤独。

当染红的朝霞与黑色而神秘的天际线连在一起时,一丝晨风发出的呜咽声,划过我们的帐篷,飘向比远方更远的远方。错仁德加的湖面却是如此平静,月亮还在地平线上挣扎着不愿下去,一轮红日则躲在云层之中蓄势待发,整个世界的色彩就像是破开混沌的天地之初那般,千变万化,起伏不定。
第二章 地
109国道是我们此行的出发点。当双脚从公路上跨出,踏在路边草甸上的时候,我们就把文明社会抛在了身后,投入了野性大自然的怀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公路就是条分界线:把公路本身还有路的两侧划分成了两个世界。

站在路边远眺,远处的风景都被屏风一般的小山遮挡了起来,让外人无法一窥可可西里腹地的真容。但大自然总是敞开着它的胸怀,只要做足了准备,投入它的怀抱,那等待你的就是视觉上的饕餮盛宴。

沙丘,站在高处放眼望去,月牙形的沙丘,大大小小一座座地被一条小河串成了一串。而在斜阳照射下,顺着远方一条横亘的山脊方向,在散射着金色日光的地平线上,还有更多的优美弧线在薄暮之中若隐若现。相比都市钢筋水泥的丛林,这些低矮的沙丘有着难以唤回的纯净。
跟著名大沙漠里的那些沙丘比起来,可可西里的沙丘更像是在这片广袤土地上的一种点缀。不仅不高,而且在雨季还受足了雨水的浇灌——或许这是为什么沙丘之中会有那么多大大小小的海子的原因,而这些海子也心安理得地躲在沙丘月牙形的臂弯之中。

要让我解释这些沙丘如何形成的,我没法说清。但是有一件事是肯定的:把沙丘塑造成如此形状的必定是风。不仅仅在宏观上塑造了这么一弯弯的大型沙雕,在细节上也如画笔在涂有厚重油彩的画布上勾勒出那么惊鸿一瞥:低头走在其中,波纹状的沙子不再是堆积的沙砾,而变成最富有表现力的艺术作品。很有幸地,我能够亲眼见到一阵风正在进行它的即兴创作——沙子跟随风地指挥,或飞舞或旋转,最后在指定的位置又聚集在了一起。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沙丘还有隐藏其中的湖泊、那些动物的足迹、还有旷野之中的帐篷在这个三维空间都会被一抹而去。而升起的一轮明月,又赋予了远方起伏的群山,曲折的溪流还有站立在月光下的我们某种黑暗的风采。
黄色的沙并不是这里唯一的颜色,因为除了沙,还有红色的砂岩和泥浆,凝结在河床之上白色的盐碱,以及四处散落的五颜六色的石头。更不用说那些稀稀拉拉的绿色植物,尽管水平地远远望过去,仿佛长得非常繁茂一般。我们一路途经的小山还有沙丘,但凡有那么一条流水出来的,最后的指向都是楚马尔河。虽然有着浓郁异族风格的名字,但其本意却再也朴实不过:红水河。刚开始我对楚马尔河为何会有如此厚重的红色十分不解,但是当我们跨过了大大小小的数不清的支流跟河床之后终于明白,这一抹红其实就是大地赋予它的颜色。

红色外表的楚马尔河向东蜿蜒在这片广阔的大地之上。不管它的河道是宽是窄,河岸平缓或者陡峭,每天清晨总是有一轮红日,仿佛就是被它浇灌一番,从地平线上升起。而我们就像西去取经的朝圣者总是在追逐日落的脚步。

当时间定格在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那一刻,那我们一定是坐在目的地错仁德加的岸边。如果把楚马尔河比喻成生长在大地上的一株红珊瑚,那么错仁德加就是镶嵌在高原的一颗蓝宝石。
如同一块明亮的镜子,蓝色其实并不是错仁德加的本色,它只是映衬出了自然的阴晴雨雾。它是那么的纯净,以至于谁又能想到,刚刚流出错仁德加的楚马尔河居然是清澈见底的呢?

破晓时分,宁静的错仁德加湖畔犹如时光停止一般,没有什么鸟兽的嘶鸣,天空中更是干净的没有一丝云彩,就连月亮和风都像是凝固了一样,只有地平线上的几颗星星闪烁着还能表明这不是高原反应导致的臆境;而转过脸去,可能让你看到又是远处的风起云涌,转眼变成面前的电闪雷鸣,咆哮的风雨一边撕扯着你的帐篷,一边恐吓着你的神经,用这种最为原始粗暴的手段让你感受自己还活着。再过那么一阵子,风雨之后又用朝阳的第一道光来抚慰你刚刚受惊的心。

就这样,在一个凛冽的夏日清晨,升起的第一抹阳光照射在错仁德加的湖面上。被我惊动的水鸟拍打着翅膀从湖面飞起,而从口中呼出的那一抹白气,虽然只有那么一瞬间,但却模糊了近处的湖岸和远处的天际线。
第三章 众生
行走在可可西里的土地上,我最大的享受是看见处处留有生命的足迹,虽然足迹的主人都躲了起来,但是却丝毫没有掩饰这片大地上的生命力。哪怕是你第一次来,也能感知到这片土地所蕴含的生命的脉动。

这里的动物不像是在都市之中动物园中的动物一样,被关在围笼之中,当成是某种展示物呈现在大众眼前。可可西里的动物就在这样的旷野之中过着它们的生活。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之中有着这样的生物着实让我感到惊奇,但或许也恰恰正是因为这一点,才让人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伟大以及这个世界的妙不可言。
当我们前一分钟还在驻足欣赏风吹过月牙形的山丘,看着沙子被风卷着翻过沙丘的最顶端。而翻过一座小山丘的下一刻,就与藏羚羊群近来了个近距离的偶遇,那绝对算是最让人心动的瞬间了:迁徙的藏羚羊,胆小并且警觉,大大小小的一群,撒开蹄子便往远方奔去。即使才满月的小羚羊也在本能的驱使下跟着母羚羊绝尘而去。

孤独的肉体总是在寻找同类的陪伴,有的时候这种孤独或许还会战胜物种之间的鸿沟:整整三天,拉开帐门,或者是在前进的路上,总是能看见一只小藏野驴好奇而害羞的身影。跟那些看见我们就飞快跑开的藏野驴群不同,远远地,它总是徘徊在好奇心还有警觉性之间,我们停下它也停下,我们走,它也走。偶尔走得近了,它又踢踏着盛装舞步般的步伐轻快地跑开。

这样的情景始终贯穿在我们的整个行程:背负了可怖名声的棕熊,在高山湖边的邂逅却是以它的怯场而作为结局:庞大的身躯抖动着向山坡上跑去,除了偶尔转过来警惕地和我们对视几眼,剩下的就只有留给我们一个销魂的腚部。
还有那只被我惊动的野兔,在三米外跟我对视了一分钟,之后竖起的耳朵耷拉了下来,甚至眯起了眼睛完全放松了下来。更不用说那些永远占住一个地方就不挪窝的野牦牛,每天从头顶飞过的大雁,沙丘之上身影闪现的狐狸和土拨鼠……每当这些生灵映入你的眼帘,你眼中看见跃动的就不再单纯是一群动物,那更是生命的脉搏和延续。

作为一个轮回,死亡也是每个有机体最终的宿命。一座座山丘之上,不知多少年前长眠于此的野生动物骸骨散落一地。硕大的野牛头骨、尖尖的藏羚羊角,还有散落在四周的尸骸都在旷野之中默默诉说着一段段的故事,这无声的对白也赋予了过去某种灿烂的诗意。而我们每一个人最后也会被大自然接受,成为自然的一部分,就像水中的鱼和飞翔的鸟一样。

在茫茫旷野之中每一个生灵,不管是生存或者行走都需要面对孤独。而心灵的孤独却犹如夜空中悬挂的一轮明月一般,一不小心就会照亮旅人内心最缺乏光亮的角落。对于旅人来说,孤独是一面镜子,映射出的是他的整个世界。镜中的影像是孤独的,因为人生在世本来就是孤独的。但是如果能够透过这种孤独,看到的却是绝不亚于大都市的嘈杂——那是我们每个人内心的呐喊和挣扎。或许只有在这种时刻,才有机会捡起思绪的绳头,然后慢慢梳理出其中那真正的清音。跟大众的理解不一样的是,旅人所承载的孤独并不是需要治愈的疾病,也不是需要从中解脱的痛苦,而是自愿承担的一个人的独处。

回来之后有朋友问我,这13天是怎么过来的。其实想想,当走在一个形成于2.4亿年前“最年轻”的高原上的时候,能感受到的只有作为人类的渺小与无力,仿佛就是这里的两颗尘埃一般。而那种极端和存粹的环境会让你完全忘记掉时间——时间已经不再重要,不管是一分钟,一小时还是一天,你所需要面对的都只有自己的内心。而当真正面对自己的时候,其实再多的时间也是不够的。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