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YKNIGHT 发表于 2010-2-3 19:50

雨与雾——关于冲锋衣的迷思与讨论

长期以来,关于冲锋衣的看法有两类(这里的冲锋衣,特指GTX/EVENT这类PTFE材料的制成品,PU涂层的山寨货不算,疏水功能的Scholler也不算)

官方与厂商:刀枪不入,滴水不漏,干爽舒适,堪比义和团
民间与网络:用途有闲,没那么神奇,一旦防泼水功能丧失,下雨天和雨衣一样不透气

理论归理论,本人不打算探讨防水透气在理论与实际中的差距原理,开这个帖子的目的,只是想通过各位的实际切身体验,来探讨冲锋衣的实际战斗力与使用价值,希望各位踊跃跟帖

我来带个头:
GTX/EVENT/H2NO的衣物都有,夏季,限于环境温度较高,很难指望有多少舒适感,闷热感的造成,容易使人产生透气丧失的错觉,但在0-10度左右的冷雨环境中,并没有因为环境高湿度以及防泼水能力的丧失而损失多少透气性,冷雨冻雨里一天走下来,内里会有些湿润感,但相对雨衣类WB产品要好的太多,实际上,个人也认为这是最适合冲锋衣发挥作用的环境,个人结论,冲锋衣堪用与否,只和环境温度有关,而和环境湿度基本无关,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人体对闷热的不适感相对降低,雨水和防泼水层的失去对透气性有一定影响,但仍然远较雨衣类强很多,已经拥有足够的实用性,另外,同样的衣物,对裤子的透气敏感性远逊于对上衣的敏感性

虫子 发表于 2010-2-3 19:58

10度以下,雨雪风天气,还有点用。

鸡肚皮 发表于 2010-2-3 20:16

为什么pu不算?pu技术也是一大类啊……还有pes算不算?
h2no好像不是ptfe类技术,这是他们的声明:
Environmental Impact
To determine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we look at the lifecycle of the product, including end-of-life disposal, and the toxin levels in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 The most environmentally harmful component of a waterproof shell is the waterproof/breathable barrier. It is usually made from three different chemical compounds: polyester (PES, PET), polyurethane (PU) and polytetrafluoroethene (PTFE). As of fall 2008, Patagonia does not use polytetrafluoroethene (PTFE) – the most harmful of the three chemicals – in our waterproof/breathable membrane construction.

http://www.patagonia.com/web/us/patagonia.go?assetid=2790

balan 发表于 2010-2-3 20:38

春节准备出去长途骑行,还是把冲锋衣拿了出来,感觉如果不停的下一天雨,哪怕是小雨,没件冲锋衣,肯定会全湿,在春节的低温环境下全湿,意味着失温,那就相当麻烦了。

GRAYKNIGHT 发表于 2010-2-3 21:36

原帖由 <i>鸡肚皮</i> 于 2010-2-3 20:16 发表<br />
为什么pu不算?pu技术也是一大类啊……还有pes算不算?<br />
h2no好像不是ptfe类技术,这是他们的声明:<br />
Environmental Impact<br />
To determine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we look at the lifecycle of the product ... <br />

俺指的是帐篷涂层那种PU.....

mc鲁迅 发表于 2010-2-3 21:37

大雨得躲 也就防防小雨用了
不管怎么说我还是留了一件带兜帽的
除了要跟冰雪亲密接触的天气 基本也就没穿过了 我个人觉得 冲锋衣还是有雪的时候再拿出来吧

MHW 发表于 2010-2-3 21:49

防雪不错,有些时候还用来当风衣。其他的没感觉……
以前,冬天下雨的时候试过XCR,表布全湿后基本就没再感觉到透气性(里面开始湿)。比雨衣强的感觉可能更多的来自于冲锋衣上众多的各种拉链和冲锋衣面料的厚度比雨衣薄。
这两点同意楼上大头朝下玩家的话。

裤子的透气感没衣服明显,这点同意灰灰。
不过我没试过极大的运动量(大汗淋漓的那种),至少滑雪的时候穿普通的面料没感觉憋闷。

鸡肚皮 发表于 2010-2-3 22:04

下半身经常在比上半身恶劣得多的环境下工作而抱怨又比上半身少得多,下半身确实冷热干湿不那么敏感,可能是因为一来肌肉较厚实二来从小艰苦惯了,我经常热得上半身裸了,下半身还能穿着,冬天则冷得穿很多衣服,却只需两条裤子就够了……

[ 本帖最后由 鸡肚皮 于 2010-2-3 22:05 编辑 ]

zhujie1225 发表于 2010-2-3 22:23

在低温、雨雪环境下挺好用。
温度高的时候尽量不穿这玩意,但下雨又不得不行走的时候还是会穿,舒适性比雨衣好。
攀爬时不喜欢用,特别是材质比较硬的,穿得像机器战警。

杭叫獸 发表于 2010-2-3 23:05

是不是薄膜或者涂层不重要,大厂的东西涂层也能做出很好的性能,烂货就是薄膜的也还是烂。
另外表层的拨水确实很要紧,外层湿透以后并不只是不透气的问题,你把它脱下来过一会里面也会潮的,防水层不是单向渗透膜,只要有一边的水汽比另一边饱和,就能形成渗透。
我骑车的时候穿这类东西的结果是不管哪种材料透气再好也来不及对付的,骑车发汗量太大。
假如想拿来当平常的雨衣也是不合适的,穿得多了很容易弄脏,脏了以后表层很容易吸水。反倒是两层结构的山寨货可以当雨衣用——仅限平时低活动量的时候,比正经的雨衣透气多了,因为有一个衬里,不太容易感觉到潮湿,湿气都在薄膜和衬里当中的空档。

[ 本帖最后由 杭叫獸 于 2010-2-3 23:15 编辑 ]

softfly 发表于 2010-2-3 23:05

夏天冲锋衣的感觉更像是一个防风防水的风衣,和雨衣区别不大
但是到了十几度的地方,比如夏季的五台山上
风比较大,但是比叫干燥的地方
冲锋衣很管用,配合排汗内衣也很舒服。

特别冷的冬季,出汗厉害的排不出去,结果衣服里面结冰的CASE也遇到过

mc鲁迅 发表于 2010-2-3 23:38

原帖由 <i>杭叫獸</i> 于 2010-2-3 23:05 发表<br />
是不是薄膜或者涂层不重要,大厂的东西涂层也能做出很好的性能,烂货就是薄膜的也还是烂。<br />
另外表层的拨水确实很要紧,外层湿透以后并不只是不透气的问题,你把它脱下来过一会里面也会潮的,防水层不是单向渗透 ... <br />
饱和这个问题bpl有过讨论
因为冲锋衣内外有温差 所以饱和点不同 渗透压差多数时候都能保持

[ 本帖最后由 mc鲁迅 于 2010-2-4 04:18 编辑 ]

巴郎 发表于 2010-2-3 23:54

俺现在穿着冲锋衣滑雪。。。感觉不抗冻。。。

话说俺在欧洲觉得还是很管用的,经常是小风加小雨,,温度不高,这个环境下用很合适,至少不用打伞么。

lotus 发表于 2010-2-4 03:09

拿冲锋衣当日常外套的飘过。。。

用过Gore-tex的两层,Paclite的一层半,Hyvent DT超轻一层半,H2NO的两层,对于我这个伪户外来说,是感觉不出来有什么差异

H2NO很柔软,手感很好,所以就它了

[ 本帖最后由 lotus 于 2010-2-4 03:13 编辑 ]

老头豹子 发表于 2010-2-4 06:59

我的理解,冲锋衣是用来应付复杂多变的气候环境下的。他的特点之一是对付任何环境都能够凑合,特点之二是对付任何环境也只能凑合。

桃子核核 发表于 2010-2-4 07:54

温度低于10度的时候好点,夏天的时候遇见下雨,穿的XCR一样里外都是水,感觉这个还是冬季或者低温干燥环境使用比较舒服,湿度太大的地方,不穿还舒服一些。

jane 发表于 2010-2-4 08:29

冲锋衣的功用:高强度户外运动中使用,在能够对付恶劣气候的同时在晴天穿不太难受。

下中、大雨的情况下,空气的湿度接近饱和,没有什么透气性可言,和塑料雨衣差不多。防水透气材料的好处是在温度不高,湿度不大的情况下穿了没有像塑料雨衣那么捂。

http://bbs.rockbeer.org/viewthread.php?tid=1241668809&extra=page%3D1

可乐 发表于 2010-2-4 10:41

疏水功能的Scholler是指什么面料呢?

fei 发表于 2010-2-4 10:52

原帖由 <i>可乐</i> 于 2010-2-4 10:41 发表<br />
疏水功能的Scholler是指什么面料呢? <br />

dynamic/dryskin/wb400
都有防泼水功能

darzui 发表于 2010-2-4 10:53

问题是很多“驴友”大晴天,野外郊游也穿冲锋衣冲锋裤---如果他们参加的是某些俱乐部的活动,而这些俱乐部也在活动公告中建议大家穿冲锋衣裤,并极力反对穿牛仔裤。
除了昭示其专业性,主要是盲从。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查看完整版本: 雨与雾——关于冲锋衣的迷思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