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肚皮
发表于 2010-2-8 16:11
原帖由 <i>彩云指南</i> 于 2010-2-8 15:05 发表<br />
<br /><br />
<br />
个人猜测,本来是冲峰,结果以讹传讹的就变成了冲锋 <br />
估计是个军品迷……当时我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就觉得穿上它就必须“同志们,冲啊~~”……
thelegendof
发表于 2010-2-8 16:45
我猜测是从 冲锋舟 延伸过来的
wy5277
发表于 2010-2-8 18:13
军品了美军的 外层风衣,似乎就是 GTX ,估计是国内的 拉风 翻译
杭叫獸
发表于 2010-2-8 21:12
套用老罗语录里的话语:来了个要饭的脑子不好管它叫冲锋衣
其实真的是莫名其妙的名字,唯一的好处是比‘防水透气外衣’说起来简单。
顺便问问存不存在全防水的软壳?我见鸟的软壳接缝有压胶,但是面料也只是windstopper么
fei
发表于 2010-2-8 21:15
以前一直以为冲锋衣就是冲顶用的衣服
GRAYKNIGHT
发表于 2010-2-8 21:20
原帖由 <i>杭叫獸</i> 于 2010-2-8 21:12 发表<br />
套用老罗语录里的话语:来了个要饭的脑子不好管它叫冲锋衣<br />
其实真的是莫名其妙的名字,唯一的好处是比‘防水透气外衣’说起来简单。<br />
顺便问问存不存在全防水的软壳?我见鸟的软壳接缝有压胶,但是面料也只是w ... <br />
鸟、OR、MHW都有这类衣服,GTX SOFTSHELL用的也很多,主要存在滑雪或攀冰场合
陶瓷虾
发表于 2010-2-8 21:25
GTX softshell虽然叫softshell,但向来被归入hardshell类
CookieMania
发表于 2010-2-8 21:32
这里有 GORE-TEX SOFTSHELL 的产品列表:
http://www.gore-tex.com/remote/Satellite?c=fabrics_prod_land_c&cid=1179537217211&pagename=goretex_en_US%2Ffabrics_prod_land_c%2FFabricTechnologyLandingSEO
Edelweiss
发表于 2010-2-8 21:34
原帖由 <i>CookieMania</i> 于 2010-2-7 00:16 发表<br />
<br /><br />
<br />
这个是POLARTEC CLASSIC 300 的吧,除了防风差点外,保暖性能要比得上一套羽绒服了。 <br />
CM君慧眼。此衣厚实,保暖性极强,就是有点重。已另购POLARMATE100抓绒衣,比较轻便,透气快干,穿在冲锋衣里面或直接贴身穿好一些,这几天深圳雷雨天气我就这样穿。
Edelweiss
发表于 2010-2-8 21:35
原帖由 <i>elemZ</i> 于 2010-2-7 09:50 发表<br />
<br /><br />
<br />
Mark的服装选择只适用于高寒、无雨的高海拔技术攀登,俺推荐这本书,只是希望俺们能够领悟他选择衣服的原则,举一反三,看能不能以此来揣摩适宜于冬季船底顶活动的穿着。<br />
<br />
俺仔细琢磨了一下, ... <br />
感谢elemZ兄指教!在下初来乍到,对各位大侠恭恭敬敬,能遇到兄台这样无论坐而论道还是起而行之也都是认认真真的人,实乃在下之荣幸;当然如果能成为其他一些朋友展示其犀利语言风格的对象,也是一种荣幸,只是似乎多了一点点无辜。
兄台提到“外界湿度大的环境,冲锋衣内外压力差减小的情况,所谓的‘透气’其实已经大打折扣”,关于这一点,在下以为,对透气的感知,与环境温度关系更大,而和环境湿度关系相对不大。这里涉及到一个透湿过程的动力学原理:透湿透的是汗气里的水分子,透湿过程是一个扩散过程,衣服鞋子内侧也就是靠近人体一侧水分子浓度高、温度也高,水分子就会在浓度差温度差的梯度力推动下,从衣服内侧高浓度高温度的区域向衣服外侧低浓度低温度的区域流动,从薄膜的一个孔移动至另一个孔,在薄膜内梯度扩散,最后在浓度和温度低的衣服外一面蒸发。兄台提到“冲锋衣内外压力差”,我认为这个应该主要取决于冲锋衣内外的温度差和水分子的浓度差,而在冷环境的雨雾天气中,虽然外界环境的相对湿度大于衣服里面的相对湿度,但外部环境中大部分水的状态是呈液态的,是水滴,不是单个的水分子,此时衣服外的水分子浓度也不一定比衣服内的水分子浓度高;只要是水滴,就能被冲锋衣阻挡在外面;而衣服内汗气水分子的浓度、温度比外界冷环境中的水分子浓度、温度高,也还是能运动渗透到衣服外面去。
[ 本帖最后由 Edelweiss 于 2010-2-9 20:48 编辑 ]
陶瓷虾
发表于 2010-2-8 21:55
原帖由 <i>Edelweiss</i> 于 2010-2-8 21:35 发表<br />
<br /><br />
但外部环境中大部分水的状态是呈液态的,是水滴,不是单个的水分子,此时衣服外的水分子浓度也不一定比衣服内的水分子浓度高;只要是水滴,就能被冲锋衣阻挡在外面;而衣服内汗气水分子的浓度、温度比外界冷环境中的水分子浓度、温度高,也还是能运动渗透到衣服外面去。<br />
防泼水性消失后,微孔外侧被附着在衣服表面的液态膜挡住了水分子向外散发。
GRAYKNIGHT
发表于 2010-2-8 22:30
原帖由 <i>陶瓷虾</i> 于 2010-2-8 21:55 发表<br />
<br /><br />
<br />
防泼水性消失后,微孔外侧被附着在衣服表面的液态膜挡住了水分子向外散发。 <br />
但我觉得尽管丧失了泼水性,但衣服外层的液态膜仍处于某种意义上动态流动的状态,尤其是在运动中,这个间隙中还是有一定透气能力的,和完全浸没在水中的情况不同,至于阻碍透气能力的具体数值,那就........
陶瓷虾
发表于 2010-2-8 23:19
表面看起来湿了就是布和水分已经浸润了。微孔处应该没有间隙,被液膜堵了。
jane
发表于 2010-2-9 10:01
原帖由 <i>陶瓷虾</i> 于 2010-2-8 23:19 发表<br />
表面看起来湿了就是布和水分已经浸润了。微孔处应该没有间隙,被液膜堵了。 <br />
上述完全正确!
"透湿与否,与环境温度有关,而和环境湿度关系不大。"
这个观点不尽然。
有这么几个因素需要考虑:
体表温度/湿度(假设内部风速是零,不用考虑)
衣服的温度和材料的透气性能
环境的温度/湿度/风速
美国陆军有个实验室专门研究/测试衣用材料,至少有40年了。我们不用重新发明轮子,问题是厂家打很多擦边球,故意混淆是非,以此迷惑公众。最有欺骗性的是那种拿了几个专业的词汇排列组合,出来咋呼的。请大家看看竹纤维最近的欺骗性宣传,数年后,政府出来说是非法的才算是主持了公正。
言归正传,请想像我穿了一件涤纶的汗衫(纤维不吸水,完全透气)打着雨伞在雨中跑步,完全是汗湿后背,然后停下来,下雨,湿度饱和到100%,可能要过4个小时才因为体温的烘烤而干。如果是同样的温度,很干燥的天气,汗衫马上就干了。
再想我穿了塑料雨衣在汗衫外面,如果密封很好,那就一直是湿的。
如果我穿了防水透气的雨衣在汗衫外面,完全是汗湿后背,然后停下来,下雨,湿度饱和到100%,因为体温的烘烤而干的时间肯定要比只穿汗衫的长。如果是同样的温度,很干燥的天气,因为有了风雨衣,汗衫干了的时间肯定比没有罩衣的长但是比下雨的时候短很多。如果我穿的不是gore tex,而是一件皮肤风衣,那么干的时间比防水透气雨衣要快。所以雨衣的舒适性,是说在好天气我不觉得太闷,坏天气又要顶得住。说实话,与其购买很贵的198克的防水透气的雨衣来徒步的时候放在包里以防万一,不如就买2件地摊的塑料雨衣放在包里备用。我在西藏的时候,徒步背大包穿了涂硅尼龙的雨衣,连包带人都罩着,非常轻,还透气(不是材料透气,而是下摆敞开透气)。到了营地还能做个A字帐。只是后来爬山必须穿冲锋衣的,爬起来如果穿雨衣脚都看不见没法爬的。
大家想想,徒步的路线如果不是像船底顶那样需要大幅度的身体运动,为什么一定要穿冲锋衣呢?背包还是会打湿的。为什么商家愿意卖给你冲锋衣而不是涂硅尼龙的雨衣呢?玩户外的很多聪明能干,大家应该多想想。想想70年代的鸡血针,80年代的红茶菌。。。
玩攀岩的朋友都知道petzl的快挂带个胶皮的卡扣,很好用,但是要1个美元,我自己用橡皮筋扎上,一样好用,能用6个月,橡皮筋是买菜的时候扎蔬菜用的,不用我专门去买。
[ 本帖最后由 jane 于 2010-2-9 10:14 编辑 ]
砾岩
发表于 2010-2-9 10:15
水蒸气 分压差
zorow
发表于 2010-2-9 11:03
我最讨厌穿冲锋衣……
Edelweiss
发表于 2010-2-9 11:19
第131楼我想表达的意思是,如果是处在一个低温但空气中相对湿度很大的环境,并且冲锋衣的拨水功能基本还完好,这时冲锋衣的透气性并不会因为环境相对湿度大而受到太大的影响。当然,如果是处在一个高温高湿的环境中,比如洗桑拿浴那样的环境,这时可能环境中的水分子反而会反渗透到冲锋衣里面,这时候一般人不会穿冲锋衣的。
楼主标题起得很好——“雨与雾,迷思”,我想楼主开此贴的一部分本意是要厘清冲锋衣在使用过程中的一些困惑吧,比如下冷雨的时候,外界环境湿度已经那么大了,冲锋衣还如何去实现透湿的功能呢?我只是就此谈了一点自己的理解而已。
船底顶穿越的强度、难度比较大,但如果不下雨,我也不一定穿冲锋衣,只是如CookieMania 君所指出的那样,山上气候的恶劣程度超出了我的预估,最后备用的GTX都要拿出来,搞得Windstopper+GTX要一起上。
总之,冲锋衣并不是随时随地都能用得上,不是随时随地都能充分体现它的使用价值,我想出门带冲锋衣更多的是体现一种有备无患的装备使用观,以应付山野难以预测的风云变幻。同时,这种有备无患并不排斥涂硅尼龙雨衣。
GRAYKNIGHT
发表于 2010-2-9 11:37
原帖由 <i>jane</i> 于 2010-2-9 10:01 发表<br />
<br /><br />
<br />
上述完全正确!<br />
<br />
"透湿与否,与环境温度有关,而和环境湿度关系不大。"<br />
这个观点不尽然。<br />
<br />
有这么几个因素需要考虑:<br />
体表温度/湿度(假设内部风速是零,不用考虑)<br />
衣服的温 ... <br />
我的原话可不是"透湿与否,与环境温度有关,而和环境湿度关系不大。"呵呵,我想阐述的是,透气与否,表现在实际运用中体现在人体上是生理的闷热感,环境温度较高时,人体对闷热的忍耐度很低,这种时候多穿件棉T恤都会觉得难受,而环境温度较低时,人体对“闷热”的接受度大大提高,哪怕穿件塑料皮也不会有太多的不适(当然内里结冰诸如此类另论),所以WB类衣服才有它的市场,冲锋衣作为一种妥协性的产物,在这种情况下才能较好发挥作用
solartouch
发表于 2010-2-9 11:45
我觉得大家可以重温下美军的那个实验(在Google中搜索Breathability.pdf)……
虽然其中没有加入不同温度条件下的比较,也没有极限条件下(比如表布被浸润)的测试……
jane
发表于 2010-2-9 11:54
原帖由 <i>solartouch</i> 于 2010-2-9 11:45 发表<br />
我觉得大家可以重温下美军的那个实验(在Google中搜索Breathability.pdf)……<br />
<br />
虽然其中没有加入不同温度条件下的比较,也没有极限条件下(比如表布被浸润)的测试…… <br />
网上能够公开发表的数据只是允许发表的部分而已。他们不仅做了大量的测试,还做了很多模拟计算工作。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