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挥发出的水气没有那么多。。。人体水气产生最多的还是呼吸,大大多于身体 ...
说话要有根据!不可以主观臆测的。。。这方面的资料还是蛮多的。。。
[ 本帖最后由 爱水电 于 2006-9-14 11:40 编辑 ] 这个才是最难办的。这种类性实验可能国外会有些人做,但是毕竟人种不同,
差异会不会太大呢?国内还真没看到过这方面的资料,可能这已经属于非常
专业的领域了。
不过说做也可以,象HAPPY同学说的那样自己弄两个大塑料袋子把睡袋裹上
睡一觉。(P:这样的实验是非常不科学的,最多只能是指导意义)
回头上个示意图```
1:睡袋隔离物只能选择塑料袋,舒适性肯定是要打折扣的。
2:需要在多个环境温度下,配合多个温标睡袋实验才有意义。
[ 本帖最后由 bluesboyt 于 2006-9-13 17:05 编辑 ] 原帖由 bluesboyt 于 2006-9-13 16:50 发表
不过说做也可以,象HAPPY同学说的那样自己弄两个大塑料袋子把睡袋裹上
睡一觉。(P:这样的实验是非常不科学的,最多只能是指导意义)
主要区别在重量和内衬的材料,此外符合设计思想。
我觉得,作为实验原型完全可行。 如果选用中空棉睡袋实验,内部就无需不透气面料 我到是越来越想把这个实验做一下了````呵呵
不过现在这个季节到是不行。现在这个时候,光套一个塑料袋估计都要把人热死了。
哈哈```
“如果选用中空棉睡袋实验,内部就无需不透气面料 ”
不可不可,中空棉会吸走湿气。舒适性可能提高点,但是睡袋会湿的而且重量
会增加不少。这跟我的设计完全不同了```
[ 本帖最后由 bluesboyt 于 2006-9-13 17:11 编辑 ] 原帖由 bluesboyt 于 2006-9-13 16:50 发表
这个才是最难办的。这种类性实验可能国外会有些人做,但是毕竟人种不同,
差异会不会太大呢?国内还真没看到过这方面的资料,可能这已经属于非常
专业的领域了。
国内的资料多得很,这是很基础的医学知识,网络上这方面的科普文章也很多。
下面是国际体育总局运动营养研究中心的文章。该中心于1992年经原国家体委批准建立,1994年被国家科委命名为“国家兴奋剂及运动营养测试研究中心”,1997年通过了国家技术质量监督局的质量认证,是目前国家体育总局系统唯一的运动营养重点实验室,也是体育总局系统五个重点实验室之一。
个人每天的需水量因气温、身体情况和劳动、运动条件的不同而各异。在正常情况下,每人每日摄入和排出的水量保持一定的平衡,机体每日排出水分约为2500毫升,其中包括:尿液约1400毫升,粪便中含水约100毫升,这1500毫升水是成年人最低需水量。此外呼吸气中排出水份约为300毫升,通过皮肤蒸发的水(排汗)700毫升。为了满足机体每日排水量的需求,必需要有2500ml的水摄入和产生,其中,摄入的食物中含水约1000毫升,体内物质代谢可产生300毫升的水,直接饮水或饮料约 1200毫升(普通人每日应饮1200毫升水或饮料),这是人体水资源最主要的途径。
只摘了一段,没必要多说。文献性的东西是科学的,资料很多,自己去找吧。。。
回复 #46 爱水电 的帖子
我所理解的LZ设计思路是:一种靠隔离人体水汽和羽绒来确保羽绒不因受潮而失去保暖性能的睡袋.这是有道理的设计. 而且这对睡袋的设计和制作要求并不太高.可以说该设计完全没有异想天开.
我们假定产品已经生产,但没有用到什么惊天动地的新材料.
由于该产品设计在目的上很单一, 故由此而来产生的问题是: 什么环境下用? 怎么用好它?
我们并不想为了确保羽绒不受潮而让自己的健康受损--包括冻伤,感冒,关节炎,等等.在危险的户外环境下,它们都是很糟糕的.
在寒冷的夜晚,在一个水汽越来越多的不透气睡袋里睡一晚上,没有其它睡袋供你临时替换,这个环境和我们在海边戏水运动是截然不同的.
显然,这样的睡袋是不可能去裸睡的,必须在睡觉时穿上内衣或睡袋内套,和睡袋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依靠内衣吸收一夜皮肤蒸发的水来满足人体在潮湿环境下的基本舒适度.
内衣吸收水汽并保证人体舒适的能力越强,这样的睡袋使用范围就越广泛.
所以,我想,谈谈能配套使用的功能性内衣或睡袋内套几乎和讨论睡袋本身同样重要.如果食品吸潮包之类的东西管用,这也是一个思路.
其实,这样的睡袋考验的不是设计者,而是使用者,什么环境下用? 怎么用好它?它可能转变为对内衣厂家的考验.
当然设计者也可以担负起更多的责任,比如考虑整个系统.
[ 本帖最后由 不亦乐乎 于 2006-9-14 09:07 编辑 ]
回复 #46 爱水电 的帖子
皮肤蒸发的水(排汗)700毫升,大致估计夜间使用睡袋时为700ml的1/4-1/5吧,不是小数目.睡袋不透气层内总有东西会潮的,应该寻找皮肤的替罪羊.[ 本帖最后由 不亦乐乎 于 2006-9-14 09:23 编辑 ] 原帖由 不亦乐乎 于 2006-9-14 09:18 发表
我所理解的LZ设计思路是:一种靠隔离人体水汽和羽绒来确保羽绒不因受潮而失去保暖性能的睡袋.
这是有道理的设计. 而且这对睡袋的设计和制作要求并不太高.可以说该设计完全没有异想天开.
皮肤蒸发的水(排汗)700毫升,大致估计夜间使用睡袋时为700ml的1/4-1/5吧,不是小数目.睡袋不透气层内总有东西会潮的,应该寻找皮肤的替罪羊.
呵呵~我对LZ的设计评价是非常高的!前面已经说过了,也表达了我的设计思路,只是LZ坚持想睡在水里面我有不同看法而已,不亦乐乎看帖不仔细哦~下面的话已经在三十几楼说过了:
LZ的设计是一个非常严谨的思维方法!如果从理论上讲,只要没有蒸汽散发,没有热损失的经典三途径,那么需要解决的只是自身舒适度问题和前面各位讲的其他具体问题.LZ的调侃态度掩饰不了其思维的光辉...
爱水电的设计方案:
1 羽绒或其他高保温材料的使用
2 完全密闭的双层膜结构,至少有一层带有热反射功能,比如铝箔层.
3 首先解决头颈部的漏风问题,就是外部的空气进不去.
4 在内膜的内层加装一种高度吸湿性的材料,而且有隔离层.最理想的是在吸湿后还可以放出一部分皮肤正常代谢所需要的气体成分,并在使用完水分完全挥发后恢复性能.而且必须是快干型的.
5睡袋内部的湿度调节是可以人为控制的,以获得最大程度的舒适度.
补充一句:吸湿材料不可以用普通意义上的吸水材料,必须要用能锁住水分的,比如至少以结晶水形式暂时保存,这方面包装食品里的干燥剂可以借鉴,技术也比较成熟...
关于夜间睡袋内皮肤和呼吸的水分散失,如果温度适宜,都会比白天降低很多;如果感觉闷热,皮肤会以出汗的方式来排热从而增加体液流失...
[ 本帖最后由 爱水电 于 2006-9-14 11:28 编辑 ] 原帖由 bluesboyt 于 2006-9-13 17:08 发表
“如果选用中空棉睡袋实验,内部就无需不透气面料 ”
不可不可,中空棉会吸走湿气。舒适性可能提高点,但是睡袋会湿的而且重量
会增加不少。这跟我的设计完全不同了```
实验的目标、需要验证的是什么?
如果是验证保暖性,和重量没有关系,我不知道为什么“不可”。
睡袋湿、总比人湿强吧? 原帖由 爱水电 于 2006-9-14 11:20 发表
补充一句:吸湿材料不可以用普通意义上的吸水材料,必须要用能锁住水分的,比如至少以结晶水形式暂时保存,这方面包装食品里的干燥剂可以借鉴,技术也比较成熟...
食品干燥剂多数是用硅胶,吸水能力弱、而且非常重。
还有一种是氧化钙一类的东西,一次性吸完就不能用了。 电视广告里经常出现的“洗水珠珠”行不行呢?看到专门有人把这个东西做的成品
带到户外,哈哈````
回到正题。现在儿子用的尿不湿里面也是应用了这种珠珠。我好奇剪开看过。
确实是珠珠一样的,洗饱了水的(尿)。干的时候分量很轻,也不占用太多空间。
洗水量也是十分可观啊!
不过对这个东西的环保特性,我就不是很清楚了。因为基本上是一次性的,丢弃在
野外的话,这个问题不得不考虑。
(据说西部做防沙林也用这种材料埋在土里保水,不知道消息可不可靠)
HAPPY:我的这个设计在保暖性能上基本上可以不做实验了(在保暖的精确性上需要,也就是温标的设定)。
关键需要实验的是关于湿气的问题。到底湿成什么样?到底有多难受?起床如何迅速把水擦干才不会失温,等等。(当然了,前提是你选的睡袋温标要是合适的。)呵呵,所以这么讲的话,还是要先解决睡袋温标问题哦。
现在脑子有点乱,这是个系统的工程。不那么简单。
[ 本帖最后由 bluesboyt 于 2006-9-14 13:17 编辑 ] 尿不湿...
有道理,这个思路强 :) 原帖由 盲目HAPPY分子 于 2006-9-14 12:05 发表
食品干燥剂多数是用硅胶,吸水能力弱、而且非常重。
还有一种是氧化钙一类的东西,一次性吸完就不能用了。
在几大类干燥剂里面,纤维干燥剂的性能要好一点:
1 天然植物纤维为吸湿载体,可100%自然降解,属环保型干燥剂
2 吸湿速率快,吸湿率高
3 饱和吸湿率可达自身重量的100%(25℃,RH=100%),是普通硅胶干燥剂的三倍
4 外形可任意裁切或冲切成各种形状
这样的东西不知能不能用上?
下面是和硅胶类干燥剂的性能对比,从图上看,相对湿度在60-80%时的吸湿率已经达到50-70%,相当的不错了...
[ 本帖最后由 爱水电 于 2006-9-14 15:38 编辑 ] 原帖由 盲目HAPPY分子 于 2006-9-14 14:40 发表
尿不湿...
有道理,这个思路强 :)
尿不湿适用于开放的环境里,像这类干爽网面之类的技术(包括卫生巾)只能用于开放的环境,否则就没有意义.LZ设计的睡袋是一个几乎完全封闭的环境,内部的相对湿度多少决定了舒适程度. 尿不湿这东西可不完全是在开放的环境中哦````这个我现在是有发言权的,儿子正在
用。基本上有侧边挡水墙加松紧带。而且还是双层设计,保证在量大时候也没有侧漏。
:)用一段时间还是满闷的,手伸进去能感觉到里面都是湿湿的。但是一般达到一定
水平就基本稳定了。宝宝基本能接受,小PP还很正常。(只是晚上用,白天是不用的)
不过我到也没认为这东西能对我的设计有什么帮助````呵呵
还有关于这种睡袋是否一定要全密封,我也是持保留意见的。
这里牵扯到一个效率论跟一个精确性的问题。
是否有必要把睡袋做到保证某温标的最轻可能?另外是否有这个能里做的这么精确。
因为如果你的睡袋过暖了,加上你全密封的设计,可能会湿的很糟糕。
我觉得一个合理的睡袋应该是有一个更宽的温标范围的。
这样也更符合自然环境。大自然不是电脑温控的冰箱,没那么稳定的。
现在要是能发明出一种结构,本身可以不透气,很保温也能压缩。但是他的成品结构特别,可以在导出湿气的同时尽可能少的散发热量。GORE的那个AIRVANTAGETM或许是个方向哦````
[ 本帖最后由 bluesboyt 于 2006-9-15 00:34 编辑 ] 充气睡袋也可以是个方向.通过充气程度调控温标,基本原理类似GORE的AIRVANTAIGE.
透气性方面可以通过针对人体主要的出汗部位及散热部位的特殊设计来实现,基本原理类似X-SOCKS. 号外号外!
今天中午午,本人终于做了关于这个设计的第一个实验。
材料:正常人一个、大号塑料带一个,环境:室内、温度18左右基本无风。
实验内容:午睡时间,一个生理上非常健康的27岁男性,义无返顾的钻进了
一个密不透风的塑料袋,一个小时,这期间发生了什么呢?................
答案是,竟然还不错!没观众朋友们预期的那么难受。
我只穿了短裤体恤,塑料袋也很薄。在里面睡了近一个小时,当然基本上没睡着。
不敢动啊,生怕把塑料袋弄破了。刚进去就感觉到很温暖,只是塑料袋帖在皮肤上
的感觉实在不怎么好。慢慢的就感觉有点闷了,但是还能接受,没有明显的汗水聚集
现象。另外说明一下,我只是刚进睡袋觉得点温暖,慢慢的就冷下来了,到后来脚
跟膝盖都是凉的。出来的时候只有后背的汗水多些,其他部位基本还好。
跟刚洗完澡,擦干了出来的感觉有点类似。总的来说还可以............
总结:在稍感冷的情况下,人体散发的水气还是没那么多的。
关键是要解决后背这样不易通风地方的问题,以及腿部较凉的问题。
但是这一次的实验,其实并不是很科学的。完全只能作为一个参考,甚至参考都谈不上
只能是我的一次尝试。
期待以后更科学的实践```谢谢大家关注
:)
[ 本帖最后由 bluesboyt 于 2006-9-15 15:14 编辑 ] 腿凉是因为外部没有保温层,支持LZ的试验! 听说有一种防腋臭的止汗剂,全身喷喷,备不住就没汗了呢,只是不知道难不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