砾岩
发表于 2009-4-18 12:21
常用绳子的人肯定能理解
说个得罪人话,8264上扯淡的人居多,技术讨论层面不用理,但是考虑市场消费者不能不理,因为大市场普通消费者容易被扯淡言论影响判断的也居多
砾岩
发表于 2009-4-18 12:28
歪楼一下,“原来的公司”很有理想,但是面对的市场说到底还是“大”市场,不管是国内消费结构规模,还是“原来公司”的架构和外部条件限制,决定很多理想比较难实现,也许小规模小圈子的精品作坊形式,更容易实现理想吧?很敬佩哥们,努力!
奥太巴
发表于 2009-4-19 12:14
通过减少主要迎风方向背面的涡流区,也能减轻帐篷在大风下的形变。
rocky
发表于 2009-5-22 16:53
阿悠对帐篷设计还是很下心思的,希望能早日见到国产的精品帐篷占领国内市场。
对于隧道侧面迎风的问题,传统蒙古式也类似,大面积无杆支撑区域都容易受风力影响内外帐贴在一起,最佳解决方案当属增加帐杆,但综合成本、重量和搭建复杂度问题,最主要是具体使用环境中的实用性问题,当前流行的方案还是很难被突破的。
卍明仔卍
发表于 2009-5-25 07:44
两杆的隧道帐侧面中间如果拉风绳的话帐篷会拉变形的吧?
<<拉風繩會使隧道帐變形.帳的正上方會貼著內帳.
最有效的方法應該加更多的杆, 使杆和杆之間的距離不至太遠.
風繩我認為hilleberg,exped那樣比較理想. 每杆有四點. 把杆的受力點分散.
另外我覺得internal guyline也很重要
阿悠9634
发表于 2009-5-25 11:24
赞同上述分析,再加一点补充,下图中的内部防风绳固定点都直接对应外部牵绳点
[ 本帖最后由 阿悠9634 于 2009-5-25 11:25 编辑 ]
cancer
发表于 2009-5-25 22:46
我们系有风洞实验室,楼主感兴趣,可以私下里做个风洞试验。
夏无蚊
发表于 2009-5-26 10:18
嗯,有没有可能结合贴应变片在杆上的办法验证一下理论分析的结论呢
阿悠9634
发表于 2009-5-26 12:20
原帖由 <i>cancer</i> 于 2009-5-25 22:46 发表<br />
我们系有风洞实验室,楼主感兴趣,可以私下里做个风洞试验。 <br />
非常感谢,以前也有机会私下里用用风洞,但后来不了了之。觉得风洞在帐篷的创新结构开发时可能更有用一些。
一些成熟结构的帐篷做这种实验,更多出于宣传的噱头了。我以前在一个公司里的时候也干过这种为了“噱头”而做的实验。
阿悠9634
发表于 2009-5-26 12:26
原帖由 <i>夏无蚊</i> 于 2009-5-26 10:18 发表<br />
嗯,有没有可能结合贴应变片在杆上的办法验证一下理论分析的结论呢 <br />
贴应变片是研究材料应力物性的基本实验手段,但这个对于帐杆的应力变形有点太“高级”了。很多东西直观就可以看出了。下面贴两张别的网站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