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装备者,了解最新的ISPO报道!
所有ISPO报道的帖子,都在此贴做索引。
除了发帖,我们也会在新浪微博同步报道,请大家在新浪微博关注用户名“装备者”。
电脑请访问地址http://t.sina.com.cn/gearer
手机请访问地址http://t.sina.cn/gearer
红军的ispo随感 http://www.gearer.info/bbs/viewthread.php?tid=12492&extra=page%3D1&page=1
----以下为回顾报道-----以下为回顾报道-----以下为回顾报道
-----------------------------------------------------------------------------------
闲说2011年北京ISPO
By Mega
2011年的北京ISPO(Beijing),早在我第一次看展位图的时候一股失望便油然而生——和ISPO德国相比,大牌少,规模小,缩水不是一点半点。实际证明,除了几个国内大牌大张旗鼓的订货会,北欧几个厂牌的代理洽谈,像模像样对待这次展会的大厂牌真是不多,而国内有创意的小厂牌又难以负担参展费用(展外我们看到了部分新品,如强氧ET30背包,华巍HW各款睡袋和羽绒服,Ontrip的睡枕等日用小件)。
国产厂牌
国内某些厂牌一如既往的德行,例如近日各大户外网站包括“装备者”都有激烈讨论的“抄包事件”。会展期间遇到“水电”老兄,用他的话讲“当我们普遍把抄袭别人真正当做一种耻辱的时候,中国厂牌才能真正站起来走路。”这个社会的财富并不缺乏,缺乏的仍旧是那些个意识——短视,捞一把就走,先抄了再说,从设计人员到中层主管到公司决策层,投机取巧地谋利反而可以成为吹嘘的谈资。不要苛刻地揪着设计人员质疑,因为设计师要按期交工,因为设计工作本来就是在实践中的灵感乍现,如果要最终归咎于某个环节的话,我到觉得首先指向的应该是资方和决策层。也别什么国情和民族性格,改变都是从一点一滴一家开始的。当然也不是么有进步的厂家,“火枫”这两年的进步有目共睹,不完美但是进步是实在可见的,独立的好作品也一再问世。
外国厂牌与中国市场
BlackYak在韩国本土的店铺数量和业绩相当可观,韩国人对户外产品的消费能力在国际上都数得着,产品平均售价也高于中国,即便如此猛虎也架不住群狼,BlackYak中国分公司的业绩要超过韩国本国的销售业绩——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消费者数量太给力了,并且潜力还处于“无穷”阶段。
BlackYak在中国的迅猛发展和其对中国市场的贴近不无关联,从设计到生产的中国化实现成本和售价的中国化,产品分档齐全,定位准确,上避开了欧美高价大牌,下走在了K2summit和Shehe等等的前列。Osprey的代理也做得风生水起,实际价格比在美国买还合适——可见实实在在的平等定价也不见就不符合中国国情。展会中我们戏言,如果把观众携带的背包如果做个统计,Osprey的比例定然排第一。
始祖鸟(Arc‘teryx)的代理没有安排“死鸟”出展,而是全力在推AKU鞋子——从侧面看出,北京ISPO(Beijing)地位的尴尬,不是说“死鸟”有多么高端,但是它会不参加美国OR展和德国ISPO么?——“鸟”近年过得很舒服,随后的精彩应该在Haglofs和Mammut进来之后的那番厮杀。大家都在拭目以待。
以Haglofs和Mammut为代表的北欧招亲团搞得比展会本身还受关注。H和M对代理的要求都不低,以至于引得部分业内人士唏嘘,“大牌是大牌,以可以想见的高价定位,玩户外知道它但另有渠道购买,剩下的也是主要的,即要和'鸟'抢客源,除却订货要求,你要花多大的宣传力度、市场火拼和后续资金才能挺过去?”中国不缺资本,但也同样不缺可以赚钱的项目。站在生意而不是爱好的角度,各位可以自己做个判断。钱多人傻速来!
北欧人来招亲,意大利人来摆摊,并且还不少。Kong的技术装备,我这个外行人看了都很喜欢,展会第一天本想买一副Kong的超轻登山杖(Joystick),老头悲催地说,“前两天米兰机场乱了套,我们的货大都没过来,得等到明后天看情况……”Kayland的鞋子用的是eVENT,这个坚持把产品主力放在高山靴上的牌子正在热切的寻找合适的代理商。
Merino(美利奴)内衣俨然已经成为国际风潮,做运动内衣的国际厂牌还有不做merino产品的么?想买但是没买的同学,建议先别买,这东西竞争激烈以后降价再买。
[ 本帖最后由 darzui 于 2011-3-4 15:27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