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摘自《凤凰周刊》 MAY 2006年 第13期
作者 特约撰稿人 彦火(香港)
据以塞亚·伯林在《俄国思想家》一书中的考证,“知识分子”一词源于近代俄罗斯,它是直接与俄罗斯的现代启蒙运动联系在一起的,即知识分子不是与特定职业和教育程度相关的群体,而是与启蒙、对社会公共事物的批判直接相关的群体。在中国,五四运动之后的一段时间是轰轰烈烈的启蒙时代,“知识分子”是一个时髦而崇高的名词。属于这一阶层的人,仿佛都超乎世俗之上,属于有理想、有抱负、有远大目光、有丰富见识、具风度优雅、气宇不凡的人士。
时移世易,不知何时起,知识分子这一名词与迂腐、因循、固执、保守、卑微等各种负面因素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在商业社会,文化知识只有通过商品价值去衡量,才显出价值来。知识分子在商业社会,缺乏商业价值作为基础,难怪其地位已逐渐消失。更有甚者,诺齐克在《知识分子为什么反对资本主义》中,不乏这样的观点:在完成了启蒙的现代社会,知识分子的社会批判多少有为保全自身话语地位而刻意为之的意味,不但知识分子的社会批判不是阶层超越性的,相反,多少是为了自身的地位而反社会进步的——在诺齐克眼中,市场和资本当然意味着社会进步的动力。
不过,近年在西方有一本有影响而热门的书,是《知识分子论》(Representations of the Intellectual),作者爱德华·萨依德(Edward W. Said)。萨依德认为,知识分子应以知识和自由为职责,运用智能,秉持独立判断及道德良知,不攀权附势,勇于表达自己意见,充当弱势者的喉舌。这一论点,对当代知识分子影响很大。因此书的热销,原来已少人闻问的“知识分子”,俨然变成了热门的话题,为读书界的骄儿。
萨依德出生于耶路撒冷,接受过英式教育,取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讲授英美文学与比较文学。他年幼时有受过殖民统治的经历,年轻时在英国和美国受过良好的教育,之后任教于一流大学,出入于不同文化之间,阅历丰富,具有独特见解。
萨依德的成名著作是《东方主义》,也曾引起知识界的巨大反响;他于1994年出版的《知识分子论》,则是应英国广播公司之邀所发表系列演讲,主要是讨论西方知识分子的传统,并抒发他对知识分子的体认和见解。萨依德指出:“我一向觉得知识分子扮演的应该是质疑,而不是顾问的角色。惟其如此,知识分子并没有凌驾于一切的权力,反而是实事求是,求知求真,批判的态度必然来自独立的立场,以知识为基础,人道为依归。”换言之,“知识分子若不能坚持普世的人道精神,则其知识只是党同伐异、趋炎附势或随波逐流式的”,是令人反感的。
《知识分子论》中译者单德兴博士把本书所论述的要点,概括如下:
一、现今社会里,知识分子虽不应曲学阿世,但也绝不能离群索居,必须掌握时代的脉动,为正义、公理、自由而奋斗,以弘毅之士自许,发挥任重道远的精神;
二、知识分子以知识和自由为职责,运用智能,独立判断,时时反省,不趋炎附势,不迷信权威,不贪恋财富,不屈从威吓,面对权势坦然道出真话;
三、知识分子除了为一己的社会发言之外,还要秉持良知及道德勇气,即使面临强权横行的国际社会,也要坚守原则,反对双重标准,为全世界的和平、公理、正义奋斗不懈。
萨依德重塑了现代知识分子的形象、风格和精神,赋予知识分子崭新的生命,使知识分子赢回声誉和恢复正面的地位。换言之,今天的真正的知识分子应秉持良知和兼具道德的勇气,高举批判的正义之旗,套萨依德的话说:“批评必须把自己设想成为了提升生命,本质上就反对一切形式的暴政、宰割、虐待;批评的社会目标是为了促进人类自由而产生的非强制性的知识。”
[ 本帖最后由 dreamerz 于 2006-7-10 23:20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