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6-9-30 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十四)
给宋真宗当翻译的人叫陈尧叟,当时掌枢密院,曾经是个状元。他的哥哥比他更有名,欧阳修的《卖油翁》第一句话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说的就是他的哥哥陈尧咨,文武全才,也是个状元。这陈尧叟一家人果然有学问,经过他的翻译,大家发现帛上是这么写的:
“赵受命,兴于宋,付于恒,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
根据后来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出,老天爷不仅高估了宋真宗赵恒,也高估了整个大宋朝。但当时在场的人没有一个人敢怀疑。天书共有三篇,后面的话不用说大家也猜得出来,不外乎是勉励宋真宗好好干,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宋真宗下圣旨,改左承天门为 左承天祥符门;改景德五年为“大中祥符元年”。同年四月,他再次宣布,另一本天书降于皇宫之类的功德阁。大家又是好一阵忙乎。还没有忙完,六月八日,又有天书下降于泰山。宋真宗立刻宣布要去泰山封禅。殿中群臣几乎都要绝望了!这年头怎么天书像冰雹一样往下掉啊?难道玉帝老儿的图书馆年久失修了么?
后来的史书记载:“自天书议起,四方贡谀者日多,帝好之弥笃。”以至“一国君臣如病狂然。”
清醒的人还是有的,当时龙图阁侍制孙奭就提出了意见,此人是头有名的儒学犟驴。他引用孔子的话硬梆梆地对皇帝说,“天何言哉”,岂有书也?还好宋朝祖宗传下来的规矩是不杀文臣,否则宋真宗真恨不得宰了这个不识时务的老古板!
事情还没有完!大中祥符五年十月,宋真宗幸福地告诉大家:俺又做梦了!梦里头,俺终于知道是谁给俺送的天书了!
大臣们山呼万岁,拜伏在地,习惯地向他道贺。贺完,大家站起身来,心中暗想:听听看这厮此次又是怎么个瞎扯法!
饶是大家有心理准备,也还是被宋真宗的不要脸吓了一大跳!原来,他在梦中得知,那头戴星冠,身穿绛衣的神人,竟然是赵氏的始祖!——“先令汝祖赵某授汝天书,令再见汝,如唐朝恭奉玄元皇帝。”
大家明白过来了:原来这无赖想学唐朝皇帝那样攀门高亲呀?于是,每个人心里都琢磨着怎么才好顺竿爬,第一个接到皇帝抛过来的球。但,皇帝梦里的信息量实在是太少了,大家根本抓不到头绪。拍马屁多少也得拍出点水平吧?乱说一气,万一和皇上的梦不吻合,岂不是擅自替赵家乱安上另一个祖宗?不行!风险系数实在是太大了!
所以殿上的每个人都默然。宋真宗失望地望着群臣,无奈之下,只得宣布退朝。
第二天一早,大臣们还在家里梦着自己的祖宗,忽然便听到景阳钟声大作。大家嘴里埋怨着,心中却不禁有些紧张,是不是辽国又打进来了?否则,没有军国大事,大清早敲景阳钟召见群臣,那是为何?
匆匆忙忙赶到金銮殿一看,皇帝早已经红光满面地坐在那里等着了。群臣看到他的脸色,心中放下一块大石。不是坏事!难道是皇帝又生了个儿子,兴冲冲地想给我们报告好消息?
正猜测间,忽然听到御座上的皇帝轻启御唇,口发御音:各位爱卿,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昨天晚上,寡人又做梦了!
…… ……
这一次终于弄明白了,原来,赵官家的祖宗姓赵(这个自然!),大号赵元朗。古时,“元”和“玄”异写,所以又叫赵玄朗。宋真宗下旨,尊这位虚构的赵玄朗神仙为“圣祖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上帝”。
——顺便说一句,道教和佛教两家常常闹矛盾。但有一点是一致的:都喜欢把各教尊神的名讳弄得又长又复杂!让不识字的老百姓一看,便先吓矮了一截。我家乡有个著名的寺庙,里面有个挺大的罗汉堂。以前,我闲暇之时,喜欢去数罗汉玩。数来数去,十多年下来,也不知数了几百次了。说来惭愧,那些“尊者”的名字,我还是半个都记不得!
佛教还好说,因为别人是印度来的,说的是外语。音译过来,难免拗口。道教就显得有些故作玄虚了,越到后来,名字越长。天宫中的神仙们,怕是会无端多了一个烦恼:怎样才能有效地记住自己的名字?
事情到了皇帝那里,还有另外一个麻烦:避讳。这是中国古代最混蛋的规矩,不管是佛祖、神仙、凡人,总之除了皇帝一个人以外,统统无处可逃!宋真宗正式下诏:圣祖名:上曰“元”(玄),下曰“朗”,不得斥犯!
结果天下之人,避了赵恒的讳,还要避赵恒之前,宋室历代天子的讳。避完所有赵官家的讳,心说这总成了吧?结果现在又钻出来一个什么莫名其妙的“圣祖”,没办法还得避一回!——有什么办法?人同此心。《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手上有了两个闲钱,便也会理直气壮地骂阿Q:“你也配姓赵?”比起来宋代的赵官家还算是宽宏大量的,他避的只是名,还没有硬逼着天下姓赵的穷人,统统地给我改姓“罩”!
随着赵玄朗的出现,第一个倒霉的人物便是儒家的圣人孔子。宋真宗那年封禅泰山的时候,顺便去了一趟曲阜,临走前,封孔子为:“玄圣文宣王”。如果早一点梦见祖宗,他就不会这样封了,估计当时赵恒还没有替自己的祖宗想好名字。现在想好了,叫赵玄朗,不幸就和孔子的封号起了冲突。宋真宗发现了自己的这个疏忽,只得下令,改封孔子为“至圣文宣王”。从“玄”到“至”,无意中替孔子升了一级,所以后一个封号一直叫到现在。也算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一段佳话吧!
第二个倒霉的是后来武当山的山主真武大帝。原来的名字很不错,叫做“玄武大帝”。左朱雀,右玄武嘛!现在突然跑了个赵玄朗出来,被迫改成“真武大帝”。
第三个倒霉的是人间的著名大将。此人姓杨,叫杨延昭,人称“杨六郎”是也!其实他的真名叫“杨延朗”,后来见玄武大帝都顶不住了,只好乖乖地、自觉地把“朗”字换掉,变成了同义的“昭”字。
赵玄朗是何方神圣呢?其实,这位老兄,便是我们普天下大众,每个人都真心“崇拜”的那位神仙:财神!细细推究起来,他的出身,和张天师的祖宗张道陵先生,多少还沾有一点关系呢!
(四十五)
赵玄朗是个极其复杂的角色,早在魏晋时期的《搜神记》、《真诰》等书开始,便有零星的记载。民间对他的称呼有很多种,有的叫他赵元朗,有的叫他赵公明,有的叫他赵玄坛。最后叫来叫去弄糊涂了,有的就干脆直接叫他“财神爷”。历来的财神爷有两个,一个是文财神,面带微笑,一手拿如意,一手握元宝。有人说是比干,也有人说他是真正的有钱人范蠡。
另一个就是赵玄朗了。他黑面黑须,全身戎装,一手持铁鞭,一手捧元宝。乍一看,挺像一个打劫胜利归来的山大王。他身下跨着一头黑虎。看过《说岳全传》的朋友多半还记得,这头黑虎在南宋时曾经下凡,投胎转世成为岳飞的得力助手牛皋。这位财神爷的确叫赵玄朗,字公明。宋真宗以前,他有两个封号,一个是张道陵张天师给的,叫“正一玄坛元帅”。另一个是姜子牙封神时封的,叫“金龙如意正乙龙虎玄坛真君”。
所以,你叫他赵公明也好,赵玄坛也好,都没有错。但各位如果想发财的话,就不要这么没有礼貌了。首先应该鞠一个躬,然后选最长的念。平时说话也得注意,例如应该这么说,“那天我走过财神庙,闲着没事,便去拜了一下金龙如意正乙龙虎玄坛真君。”如果你正好也姓赵,那就更要以身作则了。别人不懂事,念“财神爷保佑!”,您哪里可以和他们一般见识?得这么念:“俺家的圣祖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上帝财神爷爷保佑!”
《封神演义》中,赵公明先生是一个站错队的神仙,被闻太师请下峨眉山帮忙。他法力高强,勇武无比。先后战败了包括哪吒、燃灯古佛等著名的仙人,还一鞭把姜子牙打死过一回。后来,姜子牙方面吓得不敢正面交锋,找来个阴险狡诈的陆压陆道人。采用卑鄙无耻的钉头七箭射草人的邪术,硬生生地把赵公明咒死在营帐中。
最后大结局封神的时候,姜子牙宣布赵公明“死当受金诰之封”,“迎祥纳福”。他的手下四人,分别被封为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利市仙官。他自己自然就是正牌的财神了。《封神演义》这本书奇怪的地方不少,最后一场封神大戏,更是宽宏大量地令人奇怪!所以连赵公明这样桀骜不驯的主子,听到这个封号,也“叩首谢恩,出坛去了”。
也就是说,赵公明猛则猛矣!但毕竟被人干掉过,之前不小心被嚎天犬咬了脖子,之后还对着姜子牙下拜。幸亏《封神演义》的作者生得晚,要是不幸生在宋朝,不灭他九族算他祖宗有灵!
不过,以上只是赵玄朗身世的版本之一。另一个版本流传得更广:却说后羿之时,天有十日,被后羿刷刷刷射落了百分之九十!这个故事三岁的小孩子都懂。问题是,这被射下来的九个太阳,掉落到什么地方了呢?随机抽样调查一百个人,九十九个都摇头说不清楚。剩下的那个人比较狡猾,一口咬定是掉落在非洲。不仅把人都烤黑了,还把东非砸了个大裂谷出来。
大错特错!真正的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请问,太阳里面是什么?三只脚的乌鸦嘛。被人一箭射了下来,正如国家领导人被弹劾下野,立刻光艳全失,变成了九只不起眼的死鸟儿,一落就落在了四川省的青城山。鸟是死了,但魂灵还在,化为九个鬼王。其中的八个,率领百万鬼兵鬼将,横行蜀中,散布瘟疫疾病,直到遇到了一个克星。看过前文的朋友读到这里就该恍然大悟了:这个克星就是我们的第一位天师张道陵先生!
剩下的一个鬼王是个老实鬼,此人正是后来的赵玄朗先生。他被后羿的神箭射清醒了,坚决不和其他八个同流合污。而是化身为人,叛变投靠了张道陵先生。张道陵分配他一个光荣的任务:看守炼丹炉。这可能因为他以前当过太阳,让他发挥余热吧!
赵玄朗先生尽忠职守,仙丹很快便炼成了。张天师念在他工作辛苦的份上,分了几粒给他。他服食之后,形貌大变,和张道陵天师几乎长得完全一样。一样的黑脸,黑胡子,凸眼珠,高个子。张天师不愧是张天师,炼就的仙丹,不仅让别人重新成了仙,还顺便替别人整了一回容!
这是赵玄朗先生传奇的第二个版本。张天师后来命令赵玄朗永镇玄坛,故号“正一玄坛元帅”。
也就是说,宋真宗的祖宗“圣祖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上帝”赵玄朗先生,闹了半天,原来是张天师家的看炉小厮啊!
由此可见,宋真宗这个人脸皮是够厚,智商却着实不怎么样。你就是胡乱生造个名字出来,也比攀这个莫名其妙的赵玄朗好吧?
按宋真宗的版本,赵玄朗先生是上古九位人皇之一,比三皇五帝早老鼻子远去了。后来,第二次降生,成为了轩辕皇帝;第三次降生,是在后周,结果传下了赵氏百年的江山。
还有呢?没有了!宋真宗告诉大家,梦里神仙就讲了这么多,要不俺再去梦几回?
大臣们吓得连连摇手,不用不用,这些就足够了!您再多梦几次啊,这国库就快被您掏空了。就算你的祖宗是财神爷,也不好这样大操大办下去呀!江山是你的,但工资可是我们的呀!
剩下的工作就是怎么把故事编圆活些了。大臣们个个绞尽脑汁:姜子牙那头好办,作为赵玄朗封神的目击证人,他已经死了上千年了。而这个时候,《封神演义》还没有写出来,所以大可不必为此多操心。问题是,张天师那头怎么说?张道陵的子孙,可是一个不少地还呆在龙虎山上呢!
消息传到龙虎山,天师张正随几乎一夜之间愁白了头。他是个老实人,用现在的话说,是个笨嘴本舌的乡巴佬。和前代的大多数天师一样,平时没事就呆在山上不下来。史书上说他“性情质朴,不与俗接”,也没有见他会什么法术。唯一值得一提的是,偶尔,他会救济一下周围的穷人。有一个细节值得大家注意,关于这一点,史书上是这么写的:“虽家贫而不吝”。这说明,张天师当时的经济状况是比较窘迫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