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5-29 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上览之色变,即起入内。”
何故?
密函报告:昌平失守。{215}
这,就是丧钟真正敲响的那一天。
十七日,两路农民军,一路到达今天大北窑以东的高碑店(不是以产豆腐闻名的河北的那个高碑店),一路到达西直门。“寇已薄城,每二三四里扎一营,游骑络绎相接。自是城上炮声昼夜不绝矣。”{216}
崇祯照常上班,“召文武诸臣商略”。君臣面面相觑,束手无策。“上泣下,诸臣亦相向泣。”这时,崇祯悄悄在御案上写下“文臣个个可杀”之语,示之近侍,随即抹去。{217}俄顷,守城总指挥襄城伯李国桢,“匹马驰至,汗浃霑衣”,他伏地哭奏道:“守城士兵都已经不肯抵抗,用鞭子把一个人抽起来,另一个人马上又趴下了。”崇祯闻言,大哭回宫。{218}
守军不抵抗,是因为根本无力抵抗。“京军五月无粮”,“率饥疲不堪任”。{219}国家无钱,权贵富人不肯出钱,倒是偶尔有“小民”捐钱;赵士锦亲自经手了这样的捐款:“十七日,厚载门外,有小民捐三百金。又一人,久住彰义门外,今避难城中,年六十余,一生所积,仅四百金,痛哭输之户部。”{220}
十八日,外城破。城破之前,李自成曾派先期投降的太监杜勋进城谈判。崇祯召见了杜勋。李自成开出的条件是,割地西北,分国而王,并由明朝赔款百万两。不知为何,未能达成协议。此事载于《甲申传信录》《烈皇小识》《甲申纪事》《明季北略》等。但不可信。设若李自成所开条件真的不过尔尔,崇祯没有理由不答应。可能李自成确曾派人入内与崇祯接洽,但内容并非如上。《明季北略》另记一条,似较真确:【杜勋】盛称“贼众强盛,锋不可当,皇上可自为计”,遂进琴弦及绫帨【暗示崇祯自绝】,上艴【怫】然起。守陵太监申芝秀自昌平降贼,亦缒上入见,备述贼犯上不道语,请逊位,上怒叱之。{221}这是对崇祯施加压力,打心理战。
彼时发生的事,多带有“风传”性质。包括曹化淳开彰义门(又称广宁门,清代以后至今称广安门)投降事。据说,这并非曹化淳的单独行动,事先在一部分内外臣中间达成了“开门迎贼”的公约,“首名中官则曹化淳,大臣则张缙彦”{222}。孤证,不可考。另外,开门时间也有两种说法,一为十七日半夜,一为十八日。除彰义门为曹化淳所开,农民军同时攻破其他几处城门。曹化淳开门只对他个人有意义,对北京城不保没有意义。
这里介绍一下明代北京城的构成。像套盒一般,共四层,由内而外,依次是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宫城,即紫禁城。皇城,若以今天地名标识,大致范围,南至天安门以外约毛主席纪念堂一线,北至地安门一线,东至王府井一线,西至六部口一线。内城,即正阳门、崇文门、东直门、德胜门、西直门、宣武门等京城九门以里。外城,为西便门、广宁门、右安门、永定门、左安门、广渠门至东便门所环抱。
外城陷落的消息,十八日傍晚传入大内。“上闻外城破,徘徊殿庭。”夜不成眠。初更时分,太监报告内城也被攻破。还剩下皇城和紫禁城最后两道屏障。崇祯领着王承恩,登上万岁山(景山),向远处眺望。夜幕中,京城烽火烛天,遂渐向皇城蔓延。
崇祯在那里踟蹰了约一个时辰,回到乾清宫,发出毕生最后一道谕旨:“命成国公朱纯臣提督内外军事,夹辅东宫。”这道谕旨有无意义、能否送达,都大可疑。
他对皇后说:"大事去矣,尔为天下母,宜死."皇后伤心痛哭:"妾事陛下十八年,卒不听一语,今同死社稷,亦复何恨."崇祯听了凄怆得不能抬头对视.少顷,心情平静下来,意气自如地坐下,命左右侍从进酒.他正襟危坐连饮十几杯酒,左右侍从紧张地伏在地上,仰视不敢动.崇祯命他们立即传旨给后宫妃子等,要他们自尽,"莫坏了皇祖爷的国体."待宫人复命"娘娘领旨."叩头跪起时,他又说:"传主儿来."主儿---太子及二王匆忙赶来,还穿着宫中的衣服,崇祯斥道:"此何时,可弗改装乎?"立即命宫女取来旧衣,亲自为他们换上,系上衣带,告诫说:"尔等今日是太子,王城破,即小民也,各自逃生去罢,不必恋我,朕必死社稷,有何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尔等切记要谨慎小心,若逢做官的人,老者呼为老爷,幼者呼为长兄,呼文人为先生,呼军人为户长,"又说:"万一得全,来报父母仇,无忘我今日戒也."这是他作为一个父亲对三个儿子的临终嘱托,告诉这些从小生长于宫中,不了解世俗民情的皇子,如何在这乱世中安生立命,父子亲情及无限感慨尽在不言中.临别时,他大声说道:"尔等何不幸而生在我家也."便呜咽得不能出声,左右侍从被这生死离别的情景感动得失声大哭.皇后告别太子及二王后,痛哭返回坤宁宫.
崇祯见太监带着三位皇子出宫后,便来到坤宁宫,见皇后已上吊自尽,连声说:"好,好."
崇祯挥手,遣散所有宫女,让她们各自逃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