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无忌上看到的一个回帖,从我自己的使用经验上说,觉得他说得非常到位,很有参考价值,转过来大家看看:
月光光
泡菜
泡 分:29.8
交易分:0
帖 数:5661-74
图 数:0/0-0
字 数:574K-2K
册:2003年05月
这两年DC拆不不少,一般来说,感觉三星的画面质量最差(噪得一塌糊涂),锐化比较大;
柯达的一般般(最低ISO还过得去,但宽容度不大好),拍摄的反应速度也勉强,色 锐度等画质表现比较自然吧;
奥林巴斯的机器噪点也是大,画质一般偏差,三防性能是最大的亮点;
宾得的色 不错,其它的表现也一般,拍摄的反应速度很慢,锐度一般;
尼康的机器表现本来就不出色,拍摄的反应速度非常慢,抓拍基本不可能,锐度也不怎么样,这么多年了,也就对5700的画质表现有一点点惊喜,是DC里俺唯一动了心想拥有的,结果,现在新型号的机器越做还越差了好象,DSLR方面,D50与D70S的表现感觉不错,尤其高ISO时表现挺好,实用价值不错;
佳能的机器拍摄反应还可以,可抓拍的可能还是有点,锐度表现还可以,但总的画质表现也是一般,高ISO表现不好,老型号的机器色 表现不大好,例如G5偏黄褐偏得离谱,拍人头校色非常的头痛,感觉新型的机器现质有少许进步,普及型的DSLR方面,画面比较干净,但高ISO也不怎么样,ISO400以上比较差,没什么实用价值,而且感觉新旧机型差不多是原地踏步的样子,30D与5D没用不过,不知道与20D比有没有进步(据说锐度增强了好象);
美能达的机器用得比较少,以前那个7i什么的色 不错,画质也可以,锐度也好,但卡片机方面画质就烂得一塌糊涂,例如那个X1(?),一般来说M的DC拍摄反应也偏慢,DSLR方面,α100的表现也只是一般般而已,高ISO尤其差,也是没有实用价值的噱头罢了,D-R功能也没有什么意思,暗部的亮度是能提高一点,但噪点那个恐怖呀,比N的小DC5700差远了;
富士的机器拍摄反应速度还可以,抓拍能将就一下,色 与画质表现不错,干净,高ISO表现好是F特有的亮点,即使是卡片机表现也不错,在DC中算是能出类拔萃的品牌之一了,锐度的表现一般,宽容度的动态范围比别的机器好点,毕竟F的CCD性能上比别的是要优秀一点,DSLR的表现也不错,虽然高ISO时有点油画,但质感还算细腻;
松下的机器俺就不怎么感冒了,拍摄反应速度一般,FZ20的连拍表现非常好,与DSLR可以一比,甚至比300D都强多了,最低ISO时画质表现一般,锐度偏大而且表现不自然,造成色 与质感层次的过度一块块的,尤其是高ISO时的表现,说到油画,这个才是DC里面最油画的品牌之一,看起来糙得不得了,比F的那个油画差多了,实在不明白莱卡为什么要选择松下的机器来OEM;
索尼的机器特点非常明显,高锐度与浓厚的色 ,也就是所说的数码味特浓的品牌之一,从传统摄影画质方面的要求来说,这个是最不象相机的相机,毕竟索尼原来不是做相机的,是做摄像机的;
总的感觉来说,在对于画质的影响方面,在感光芯片的面积方面,依然还是一贯的越大越好,这一个还是颠扑不破的硬道理,而每一个像素方面,面积大同样依然还是比小要好(但小也有小的好处,现阶段来说,要把宽容度的动态范围做得更高更好,大与小的结合还是必不可少)。
所以,个人的感觉是,如果感光芯片的面积还是死守不变的话,那么现在这些像素却是越搞越高的新型号垃圾机器,不过是厂家变着法子从用户身上骗钱的噱头罢了。
当然,从最终的画质表现来说,感光芯片面积的大小只是一个最基本的硬件因素,也就是说,如果以做菜为例,感光芯片不过是一个最原始的原料而已,至于这个菜最终做成什么样,还得看煎炒煮炸油盐酱醋、、、,也就是说要看各个厂家在软件方面的设计,细节质感色 过渡锐度对比度噪点动态范围德味日味、、、,都得看软件的运算,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同型号的一块感光芯片的基础上为什么不同厂家用了之后相机的画质表现不一样的原因。
[ [ [ 38691 [/ 6] = 时时︸ ︸ = ︸ [/ [/
[[ 本帖最后由 piloteer 于 2015-9-14 19:53 编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