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ARER 装备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545|回复: 6

围魏并没有救赵(ZT)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28 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看了KZENG的blog,在写这篇,发现孙膑真是太黑了 :)
一个成语背后的悬案:围魏救赵(一)  2007-07-15
几天前用到了这个成语,想到了关于这则成语的故事,断断续续的写了几段,还没有写完。
“围魏救赵”是一个常用的成语, 背后的故事一般都会描述为:魏国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孙膑指挥齐军直奔魏国都城大梁而去,魏军急忙回救,在桂陵被齐军大败,邯郸之围随之也解了。所以是“围魏”而“救赵”。这个大致也是《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的记述。但是问题真的有这么简单么?
没有这么简单。因为“赵”其实没有被救,邯郸城被魏军攻破了。《史记·魏世家》上说:“十七年,与秦战元里,秦取我少梁。围赵邯郸。十八年,拔邯郸。赵请救于齐,齐使田忌、孙膑救赵,败魏桂陵。” 《史记·齐世家》上说:“十月,邯郸拔,齐因起兵击魏,大败之桂陵。” 《史记·赵世家》上说:“二十二年,魏惠王拔我邯郸,齐亦败魏於桂陵。” “围魏救赵”所牵扯到的三方的记载是一致的:“邯郸城破在前,齐国败魏在后。“ 齐国虽然打败了魏国,但是并没有能够救到赵国。事实上,从这时起魏国就一直占领着赵国的都城,赵国也因此不得不向魏国屈服,三年后两国在漳水签订盟约,魏国才把邯郸还给了赵国。齐国虽然在桂陵获胜,但是却并没有直接救到赵国。
那么魏国的都城大梁被围了么?按照《史记》上的说法,其实也没有围,孙膑的建议是“ 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 也就是说派兵直指大梁,占据有利的交通的要道,等待魏军回救时歼灭魏军,所以齐军也并没有围城。所以有趣的是这个成语背后的历史驳斥了成语本身:魏没有被围,赵也没有被救。但是,孙膑却正确的预料到魏军会急急忙忙的回大梁,那么促使魏军返回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这个问题《史记》里并没有仔细回答,但是从司马迁的记述来看,他比较倾向于“攻其必救”这个解释,这也是“围魏救赵”这个成语现在的含义。但是魏军回救的原因真的是担心大梁被攻克么?
从理论上讲,“围魏救赵”是一个非常难操作的策略。因为围城的目的并不在于攻城,而是在于等待魏军回救,从而解除赵国的危机。但是“围魏”存在一个矛盾:如果围而不攻,虚晃一枪,魏军未必会长途跋涉的来救援,并不能达到救赵的目的;退一步,魏军即便是来但也并不匆忙,可以带着辎重慢慢的赶来,这样的结果等于是齐国代赵国受兵,自己没有半点优势;如果实实在在的攻城,这下子魏军可能匆匆忙忙、疲惫不堪的赶来,甚至连辎重都来不及带上,但是这却又有一个问题,春秋战国时攻城的伤亡是非常惨重的,孙子说:“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去攻城。正是因为攻城困难,所以后来秦国屡次围大梁都没有攻下,直到统一全国时也是引黄河和大沟的水灌大梁,泡了三个月,直到大梁城坏,魏王才 降。如果齐国用力攻城,虽然能解赵国的围,也能迫使魏军马不停蹄的赶来,但是齐国自己的力量也因攻城损失了不少,对魏军并仍然没有优势。简单的说,虚攻,魏军不回救;实攻,自己损失太大。不管虚攻实攻,最终都要陷于“其次伐兵”的境地。这显然是兵家孙膑所不取的,因为“上兵伐谋”。
另外从事实上看,魏军仍在围困邯郸的时候,齐国就已经进入魏国。而此时统率魏军的庞涓(《史记》上没有说是谁,但是应该是庞涓,见下)也表现出了大将的军事素养,他没有理会齐军,一心一意的攻打邯郸,因为他也知道攻打邯郸的代价,如果开始攻城,绝对不能中途放弃,所以不久邯郸城就被攻破了。可是,在攻破邯郸之后,庞涓却抛弃辎重,兼程回师,最终在桂陵被孙膑大败。孙膑究竟是如何在没有实际攻打大梁的情况下让庞涓急速返回的?
这个问题从《史记》上找不到解释。直到 72 年银雀山汉墓《孙膑兵法》残卷出土,这个问题才有了答案:孙膑其实根本就没想救赵,赵国不过是他的一个诱饵,不仅赵国,他甚至还牺牲了齐国两个大夫性命做饵,为的就是让庞涓急急忙忙的跑来送死从而击破魏军。孙膑破庞涓,不是“攻其必救”,而是“诱敌深入”。回顾一下整场战争的过程。

[ [  [  www.203 1  [/   6] =  彡冠彡现彡 彡 :   彡 . 1088  彡   =  _ 彡  彡 彡 . [/ [/

[[  本帖最后由 piloteer 于 2015-9-14 19:46 编辑 [/ ]
 楼主| 发表于 2007-7-28 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总算忙完了正事儿,可以来过纸上谈兵的瘾了^_^)
魏国是战国初年的第一强国。它的底子本来就不差,三家分晋的时候拿到了馅饼最大的一块[参见blog里的这张地图],同时它又是最早进行变法改革的,魏国李悝的变法要比后来比较影响力的齐国邹忌变法和秦国商鞅的变法早九十年左右,比不彻底的楚国吴起变法也要早五十年左右,所以魏国在战国初年一跃成为强国。但是从地缘 上讲,魏国却不占优势,首先它处在中原腹地,战略发展空间有限;其次它的“几”字型的领土使它东面和齐国相邻,西面和秦国相邻,南面和楚国相邻,同时它还和赵国,韩国,宋国等国家相邻,因此经常背腹受敌,所以在秦国和齐国逐渐强大起来以后,魏国的光辉就慢慢的黯淡了。而魏国衰退的开始,其实是一场阴谋。
桂陵之战爆发在公元前三五四年,这时的秦国和齐国的变法都已经开始几年,国力逐渐增强,因此两国也日益不满魏国的地位,但是两国又不愿直接去和魏国对抗,因为这是一个典型的“集体行动”的困境:如果齐国首先和魏国直接对抗,那么秦国就可以趁齐魏两败俱伤的时候坐收渔翁之利;同样的如果秦国先和魏国对抗,齐国也会占便宜。所以齐秦都在等待双方首先向魏国发难,相互观望,甚至相互算计(譬如桂陵之战之后商鞅向魏惠王游说,劝他称王,以恶化齐魏之间的关系,成为马陵之战的前奏)。而就在这个时候时候,一个冤大头--赵国出现了,一个阴谋也随即产生。
齐秦虽然都不愿意先对魏作战,但是相比之下,齐国的处境更恶劣一些,因为秦国的东进虽然受阻,但是西面还有广阔的天地,不仅有西戎,还有巴、蜀;而齐国的东面是大海,向西发展就必须解决魏国的问题,所以齐国策划拉拢韩、赵。赵国此时正在扩张领土,于是在齐国的支持下,赵国开始攻打卫国,而卫国是臣服于魏国的。
赵国自然也知道攻打卫国的后果,“上兵伐谋,其次伐交”,春秋战国的每一场战争背后都有着复杂的外交活动。赵国是得到了齐国的承诺之后,才敢出兵伐卫的,所以魏国出兵报复,包围了邯郸,赵国就马上向齐国求救。如果齐魏大规模的冲突,赵国正好可以从中获利,赵国知道齐魏的关系与国力对比,所以赵国是把自己作为一根导火索,来引爆齐魏之间的正面战争,利用自己的一个强邻解决掉另外一个。而齐国这边,孙膑指导下的一场阴谋也同时展开。
齐国不愿在对等的情况下与魏国打上一仗,因为这样的战争即便是胜利了,齐国的损失也会很大。所以齐国怂恿赵国攻打卫国,从而激怒魏国报复。如果攻打魏国的是齐秦一样的国家,魏国自然不敢贸然行动,但是对于赵国,魏国是很不屑的,所以庞涓带了八万人的军队很快就围了邯郸 -- 这正是齐国希望看到的:围攻邯郸这样的大城可以大大的消耗魏军的实力。这是第一步。
赵国来求救,齐国马上出兵,但是第一支军队不是朝向大梁的,而是魏国的襄陵,这是在告诉赵国:齐国已经出兵,要赵国死守待援。赵国死守的结果就是进一步消耗魏军。这是第二步。
当然齐国也知道魏国在密切的 视着齐国的军事部署,在安抚了赵国之后,齐国必须进一步坚定魏国围邯郸的决心,所以齐国派出了第二支部队,但不是朝向大梁方向的,而是指向魏国的平陵。这只军队是去送死的,因为平陵是魏国东阳地区的军事重镇,不仅易守难攻,并且齐军的粮道也非容易被切断。这样一来魏国就会认为齐军的统率无能,将会一心一意的在邯郸和赵国消耗。这是第三步。
但是这还不够,除了让魏军一心一意攻打邯郸以外,齐军还要进一步证实自己的无能,是一只任人宰割的肥羊(此比喻出自 Ogame^_^),这样才能完全解除魏国的戒心,为后面引诱魏军做好铺垫,但这样做就需要下血本了(不下血本很容易被识破伪装,譬如冒顿骗刘邦那次,其实娄敬已经看出问题来了,可惜刘邦大意),于是孙膑问田忌,齐国的都大夫中谁最不善于指作战。田忌说是齐城和高唐的都大夫。于是孙膑派遣这两个倒霉的都大夫去攻打平陵,结果还没有到平陵就他们就兵败身死,魏国更加轻视齐军的力量。这是第四步。
这时,庞涓终于攻破了邯郸,魏军也已疲惫不堪,通常,这是需要修整的时候了,但是孙膑需要庞涓迅速的赶来送死,于是就走了第五步:派轻快战车跟随少量的士兵直指大梁,主力则分路跟进,显示自己兵力薄弱。到这里, 已经织好了:以魏军刚攻克邯郸的骄傲自大;以齐军的无能愚蠢、孤军深入,势单力薄 -- 这一切看上去就像一块肥肉摆在了一直凶狠的恶狼面前。
这里再次重申一下,庞涓也是一员经验丰富的将领,他是不会直接回大梁攻打齐国在大梁城外的军队的,他的经验告诉他,那只是“先锋”,并非“主力”,齐军的军事指挥部一定在后面,那里聚集着一群无用低能、等待宰割的军队,于是他抛弃辎重,日夜兼程,直扑他计算过的齐军大本营 -- 不幸的是布这个棋局的孙膑,也知道庞涓要走这条路,在桂陵集中主力设伏。结果魏军大败,庞涓本人也被俘虏!““故曰:孙子(指孙膑)之所以为者尽矣。”而庞涓的致命错误正是孙子(指孙武)说的:“ 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
但是这一切能怪庞涓么?从他角度看,刚打了胜者,意气风发,士气高涨,种种迹象也表明齐军不仅愚蠢无能,而且莽撞冒进。庞涓在齐军刚入境的时候保持了冷静,在决定追击齐军的时候判断出了需要打击的最佳位置 -- 但是这一切却一步一步铸就了他的错误。所以“围魏救赵”实质上不是“攻其必救”,而是“诱敌轻进”。
在齐军大胜魏军的同时,秦国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秦军在元里打败魏军,占领了少梁(陕西韩城附近),并在魏军无法干涉的情况下出兵伐韩,虽然没有攻克韩国的焦城,但是把触角深入了韩国与魏国交界的地方,并在那里筑城,为今后的军事行动奠定了基础。同时,楚国也没有闲着,从南面攻占了魏国的睢水等地,这一切再次凸显了魏国的地缘困境。
这个水坑到了这儿也就平了。但是,慢着,庞涓如果在桂陵就被抓了(根据《孙膑兵法》的记录),那么后来的“马陵之战”呢?难道不是庞涓指挥的?为什么马陵之战的过程和桂陵之战如此的相似:魏军攻韩国,齐国声明救援但是并不急着出兵,导致韩国和魏国死战,然后齐国出兵大梁,引诱疲惫不看的魏军来进攻,而齐军假装逃走(所以也根本不是为了围大梁),恐怕魏军不疾驰跟进,还用了逐日减灶的办法,诱使魏军舍弃辎重,再次日夜兼程的赶来中齐军的埋伏... ... 这简直是桂陵之战的翻版啊! 究竟是为什么呢? 呵呵,桂陵之战到此结束:)

[ [  [   3 09  [/   6] =       时时L     L    =  L [/ [/

[[  本帖最后由 piloteer 于 2015-9-14 19:46 编辑 [/ ]
发表于 2007-7-28 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尚古啊.进来补课,嘎嘎

[ [  [  www.303 1  [/   6] =  訁冠訁现訁 訁 :   訁 . 1088  訁   =  _ 訁  訁 訁 . [/ [/

[[  本帖最后由 piloteer 于 2015-9-14 19:46 编辑 [/ ]
发表于 2007-7-29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还有续么
--" 这简直是桂陵之战的翻版啊! 究竟是为什么呢?"

[ [  [  www.988065  [/   6] =  ㄘ冠ㄘ现ㄘ ㄘ :   ㄘ . 1088  ㄘ   =  _ ㄘ  ㄘ ㄘ . [/ [/

[[  本帖最后由 piloteer 于 2015-9-14 19:46 编辑 [/ ]
发表于 2007-7-30 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走进科学: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我们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呢?

[ [  [   30 1  [/   6] =  ね冠ね现ね ね :   ね . 1088  ね   =  _ ね  ね ね . [/ [/

[[  本帖最后由 piloteer 于 2015-9-14 19:46 编辑 [/ ]
发表于 2007-7-30 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i>Steven</i> 于 2007-7-29 20:05 发表<br />
还有续么 <br />
--" 这简直是桂陵之战的翻版啊! 究竟是为什么呢?"
<br />
很有可能其实就是同一场战争,做了不同的记载与演义

[ [  [   3 92  [/   6] =       时时¢     ¢    =  ¢ [/ [/

[[  本帖最后由 piloteer 于 2015-9-14 19:46 编辑 [/ ]
发表于 2007-7-31 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样的事情,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别有用心的人当然也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阐述一个事件,有时候篡改一些关键内容也是很正常的。哈哈```

[ [  [  www.302 1  [/   6] =  ︻冠︻现︻ ︻ :   ︻ . 1088  ︻   =  _ ︻  ︻ ︻ . [/ [/

[[  本帖最后由 piloteer 于 2015-9-14 19:46 编辑 [/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GEARER 装备者 ( 皖ICP备19007127号|皖公网安备34010402701726号 )

GMT+8, 2025-2-26 02:2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