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帖由 <i>vivian8510</i> 于 2007-11-10 18:02 发表<br />
<br /><br />
我买的是可以折叠的那种,不是电动的。 <br />
折叠的难用呀,要想使得好确实不容易,估计V同学吃不了这个苦,哪天上一张我自己手的照片,让V同学知道什么叫“劳动人民的手”,MM最好还是别接触这个。
初学者打几米深的孔,一个孔或几个孔打下来,手掌容易磨出水泡,不久便磨出茧子,这是学习者的最初经历。初学时,可面朝南打50厘米,转向面朝北再打50厘米,轮流转向下打,纠正双臂执铲的偏差,练习打垂直孔。开始打洞时将洛阳铲用力地探下去,打个米把深,稍微出点力,顺劲就下去了,如果打得深一些,人就不用出力,手一松铲子下去,就打进土里了。如果初学时没有接受严格的训练,或者的拿铲姿势不够标准,以及个人使用习惯等,都会出现一些偏差,打出歪孔。两个相距不到1米的探孔,二人同时下打探,一个垂直孔,一个歪斜孔,那么,在8米深处,歪孔甚至与直孔交会,两把铲头碰到一起。这种情况虽然很少有,但并不罕见。 开时下探时,双手可以一边握杆旋转,一边连续下搠,提杆倒土,这样下探的进度快些,进入文化层后,提出的土,必须三、五铲一看,审视土壤变化,考虑有无问题。如果探到问题,如灰坑,窖穴,枯井、墓道等土壤,打到一定深度后,须一铲一看,观察土质、土色的变化,寻找包含物,确定其深度和性质。即要探出其口部的形状,底部的深度,观察其土壤结构和包含物,以确定探出问题的答案。如探出的问题是圆形的,口小底大,土质松软、土色灰褐,包含草木灰、红烧土、碎骨、陶片,深度较浅,它可能是窖穴。探出的问题是长方形的,土质紧密,经过夯打,土色五花,无包含物,又比较深,它可能是墓道。 看土时,一铲下去,随即拔起,将铲提出,杆头着地,拿起铲头,仔细观察。然后抓杆,把铲头口朝外,在地面上轻轻撴戳一两下,铲上的土便会脱落。也可将撴下的土拾起,掰开来看。观察铲头带上的土,必要时用手指触土,感觉其密实度(软硬)、含水量(干湿),或从刃部逆铲将土抠下,纵向掰开看断面。看土时,不能回铲,回铲是连续往地下打二、三下才提铲。洛阳地下的土种类很多,探工将其粗分为死土、活土两类。一般说来,死土是一万年以前未经人类挠动的古老地表层,如沉积土、冲积土、黏土、沙土层,土层厚薄不等,颜色不一。活土指一万年以来,经人类活动、包含遗迹遗物的土壤。人类活动形成的有耕土、夯土、路土、烧土、灰土、花土、淤土、扑腾土等。 举例来说,洛阳地面以下的自然土壤,十分深厚,不但分有明显的层次,而且每层的结构、密度、颜色、厚度都不相同。一般厚几十厘米到1、2米,甚至更厚;沙土、黏土等土质不同,颜色也不同。粗分有白、黄、红、暗红、黑等色。建造一座洞室墓,要在地面开一个长方形的口,向下挖掘数米深,横向掏窑洞。殡埋后,封堵墓门,将挖上来的散乱地堆于地面的自然土,填入墓道,层层打夯。自然土经过开挖和回填二次翻搅,打乱原有层次、颜色界限,变成了揉合多种土层的花土(五花土、大花土),即使花土的年代久远,也不能化合。一般墓道的填土虽然经过夯打,但是其结构也不如自然土紧密坚硬。没有填完剩下的土,遗留散落于墓道周围,形成扑腾土,它与墓道花土相同,但厚度不大。探到扑腾土,便可追寻墓道。所以经过钻探辨认,便可以确定原来开挖墓道、墓室的范围和深度。至于墓的时代,则主要是依靠墓葬的形状,墓室棺底的颜色、包含物,墓内随葬品等情况综合判断。一般而言,洛阳地区的土有三个特点,凡遇卤花、白花、红花土,都有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