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earth和军用地图的非定量比较
元月份走了两条新线,
一个是佛坪大熊猫保护区,
另一个是“天上”到太白。
碰巧自己手里有这个地区的1:5万地图,
把军用地图和自制GE地图比较了一下
感觉其实各有优势,不应过于迷信大比例尺的军用地图。
1,定位的精确度
把军用地图和ge地图同时矢量化后,用gps+ozi标定在图纸上的当前位置,
基本上都达到识图要求,军用地图没有明显优势,似乎反而偏差略大些。
2,海拔和等高线
在个别地点(但其实很少)发现GE有较大的海拔偏差(比方100-200米),
而1:5000军用地图的控制点标高与实际海拔偏差较大情况是较常见的。
测海拔本身比定经纬度要困难的多,版本较低的军用地图由于技术所限,
这方面的缺陷是比较大的。
“绘制大比例尺的复杂精确山区地图是极困难的事情,
其实很多大比例尺地图的等高线用了简单的插入法
和相对比例较小的地图没有本质的区别。”地图从业者语
个人理解,山区地形的非常详细的描述[比方10-20米]
也许是出于传统定位定向技能的要求,而这一技能已经完全被GPS取代了。
过大的比例尺地图即便很准确也对行走者没有太多的意义。
3,地名和地貌
不要迷信军用地图上的地标和地名,
和实地的老乡沟通一下,
会发现军用地图的错误还是很多的。
另外,比方一些重要的峡谷,悬崖和瀑布,
如果不实地核对,仅仅从航拍的图片和计算机生成的地形数据上是很难判定的。
因此这也是普通军用地图缺陷较多的部分。
4,时效性和技术先进性
有些小路早已荒废,有些明明有重要山路的地方并没有标注,
祖国建设日新月异,新路,建筑及地貌不能及时在大比例尺地图上显示。
很多军用地图是50-60版,新的通常不过80版,特别是复杂山区
即便有,用时候也要留点心眼。
6,各有特色
军用地图将原始的地理信息资料通过整理和抽象化用制图方式表达,
其中包含对资料的人为理解和判读,可能大部分是准确的,但错误是不可避免的。
年代久远的旧版本军用地图由于时间和技术的限制尤其如此。
GE的资料更多的是经过自动处理的的原始地形地貌资料,
抽象化资料相对有限,但人为的成分相对较少,需要个人的判读和标注。
理性需要感性的补充,直观需要抽象的升华,
有可能的话还是用“主观的判断与思考”将“GE和大比例尺的军用地图”结合起来吧!
[ 本帖最后由 酱铺 于 2008-1-30 23:44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