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户外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走出家门,即是户外,所谓outdoor或者outside。户外活动也就是走出家门的活动,登山、露营、穿越、攀岩、漂流、冲浪等等,不一而足。户外活动通常在野外开展,由于地处空旷,很少有遮挡,日光反射强烈(比如海面或雪),因此,在户外活动中,对眼睛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户外活动中,眼睛损伤的最大原因在于紫外线辐射。光是电磁波(电波)的一种,与收音机或电视机的中波 短波为同类 而且也是一种离子。光分为眼睛看得见的光(可视光)及看不见的光(不可视光)。比可视光短的称为紫外线,比可视光长的称为红外线。紫外线(uV)是一种波长100一4OOnm的电磁波.主要来源于日光照射。根据眼组织对不同电波的吸收特性所产生的生物效应不同,uV分为A、B 和C三种:UV—A波长320 38Ohm.UV B波长280 320rim.UV—c波长1OO 280rim以下(1nm=10-10rn)。大部分UV C在通过大气层时即被吸收地球表面的紫外线中UV—A占 % ,uV—B占3% 因而UV—A及Uv—B成为人眼组织重要损伤因素。
1)不同眼组织结构吸收不同波长的紫外线.角膜吸收大部分UV—A及部分uV—B.
2)晶体吸收部分uV—B及UV-A
3)视 膜吸收部分uV—B及VU A。
常见的紫外线辐射导致的眼病:
1、翳状胬肉:结膜组织的异常增生,发生同日光照射及其他强光照射相关,其发生率随辐射水平而升高。
2、日光性角膜炎:这也是为大多数人所熟知的一种眼部损伤,尤其多见于雪山攀登中,即常说的雪盲。发病机理是由于角膜组织吸收紫外线后发生化学反应,使蛋白质、脂质等发生氧化而导致角膜上皮层被破坏,出现干涩、流泪、沙砾异物感、剧痛、皮肤发红、结膜充血、水肿等雪盲症症状。
3、白内障:据统计,白内障发病率随纬度的降低而增高,与接触紫外线有关。Uv—B是导致动物及人类晶体混浊的主要部分.晶体可吸收从2 ~375nm的大部分紫外线而引起白内障。
4、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日光造成的视 膜光化学损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 ,由光辐射引起的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已成为老年人失明的重要原因,在欧美地区,AMD更是老年人视力丧失的首要原因。
对于户外活动参与人员而言,角膜炎是最直接最常见的,愈后也比较好,而其他损害基本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平时加以 意。
既然户外活动中眼部损伤主要来自紫外线辐射,因此防护措施也主要针对紫外线,目前,最基本最有效的措施来自框架太阳镜。Sakamoto等人研究眼镜大小与抗紫外线之间的关系发现,眼镜能成功地减少由前上方而来的紫外线辐射 而对上方射来的光线防护却有限.从后上方而来的光线可通过镜片的后表面反射至眼睛。抗紫外线功能有赖于眼镜的大小、形状及镜片表面的反射作用。可以根据实际用途及需要选购相关产品。
由于框架镜边缘仍可透过少量紫外线及镜片后表面的反射作用,框架镜对眼睛的保护并不完全。而隐形眼镜紧贴眼球排除了框架镜周边漏光。可覆盖全部角膜及部分结膜因而保护角膜、晶体、视 膜及其他组织。然而,由于材质等的关系,佩带者往往引起不适的感觉,同时长期佩戴会引起角膜上皮的脱落,因此不做建议。
某些屈光不正的户外活动参与者,因为视力不佳,除太阳镜外,通常还需要额外佩戴框架眼镜或角膜接触镜,这就给出行带来了不便。目前的解决方案主要有近视镜夹片、户外运动太阳镜、内嵌式户外太阳镜、一体式户外太阳镜、隐型眼镜+户外运动太阳镜、准分子手术+户外运动太阳镜等,各有利弊,在这里多说几句准分子手术的事情。准分子手术诞生于上个世纪 年代,随着时间的推移,目前而言,手术技术相对比较成熟,除了基本的lasik手术,还衍生了lasek、epi-lasik、波前相差引导lasik等其他术式,临床效果都不错,具有很多优点,如果是屈光不正的户外活动参与者,可以考虑行手术治疗。对于手术的并发症,通常来说是过矫或欠矫、夜视力不佳、眩光和角膜瓣的愈合不良等。看过一篇文献,题目是Lasik on top in ultimate test as daredevil climbers reach Mount Everest’s summit in 29,000ft hike.
他们得出的结论是,Lasik 是给登山运动员的一件奇妙的事情。 超过14,000 英尺的顶峰的登山运动员将很高兴没有带着接触眼镜所带来的困难。 这点在风暴的条件下尤其重要。 那些参加的滑雪和其他的高山运动也将感激激光手术的好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看看。
[ [ [ www.209 1 [/ 6] = ⅷ冠ⅷ现ⅷ ⅷ : ⅷ . 1088 ⅷ = _ ⅷ ⅷ ⅷ . [/ [/
[[ 本帖最后由 piloteer 于 2015-9-14 20:51 编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