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Krantz出了polartec300的衣服?
[quote]
深入分析起来,
没有功能材料的抓绒,
如是薄料,倒可以配合WIND SHIRT做保暖层从事一般户外。
象用到POLARTEC 300的材料,
我想设计者的意图是用于严酷环境的户外活动。
而KARANTZ这个品牌我想目前并没有实力这么做。
它的口碑还没有积累到那一步。
也就是说,
这件服装从市场定位的时候就注定失败了。
更不要说其糟糕的设计---
从选料到板型到细节,
乏善可陈。
目前的大甩卖,
我认为是对市场负面状况所做的无奈反应。
是否可以认为是个教训呢?
对材料特性了解不多,
对市场需求挖掘不够,
对设计敷衍了事,
是凭个人直觉在做产品吗?
国内户外厂商的通病。
记得有人对SNOWWOLF选用劣质的KEE拉练的解释是,
不用YKK,乃是决策层想要抵制日货。
听了只有苦笑。
路长着呢。[/quote]
其实这在国产品牌里是个比较普遍的现象,而我想的相对要简单一些。
作为一个品牌商、制造商,当他还没有建立足够稳固的品牌形象及知名度时,采用知名材料商提供的物料生产的产品确实会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及提升自己的市场地位。作为一个阴谋主义者,在这我又想问了:杜邦、戈尔这些大公司是不是真的对其材料使用商是有一定评估标准的呢?是不是也需要符合他们的一些要求才能谈合作呢?而其中国公司的人员是否有用不同的标准和想法呢?是否是根据本地市场的实际情况去灵活变通的呢?是否卖给中国人的COOLMAX是次品所以做的袜子容易臭脚呢......呵呵,大家原谅,我开始不象话了......
总的来说这是个不错的方法,效果我觉得还是很明显的。但总也有些成熟的消费者,我毫不客气的说是“我们”!我们不只看到的是花很多钱买回来的“昂贵”材料,我们想的更多的是一些令人可惜的没有做到的细节。
鸦哥:我想开朗应该没有想这么多什么设计功能,至少也不是他们考虑的主要目的。只是希望利用比较好的材料提高自己产品档次的一种比较纯粹的商业考量!
小镇兄:也不是他们不请个好点的设计师了,要问国内是否真的有称的上设计师的人呢?而且基于现在的市场状态有恐怕也真是请不起!不要怪他们这个了。
国内品牌其实很艰难,我觉得我总希望去体谅他们。国外的大公司才真正是大家常说的“奸商”呢!人家做生意可是毫不客气,衣服上要有这样的吊牌,我想应该是要花很多钱做敲门砖的。钱花了请工人开机器,做了件功能性的产品出来(虽然做的不怎么样),却只卖299元!请不要只计算这件衣服的物质成本,如果只算物质成本也请算的齐全一点。反正我不觉得他们能在这么一件polartec300上赚多少钱,不赚钱的话那就是做市场为品牌。但请问开朗是否应该认真考虑一下真正的品牌管理思路呢?现在的消费市场是种什么气氛大家都知道,今天你卖299,明天你再出其他的polartec300(不可能买一次杜邦的东西就只为做一次宣传吧)你想卖多少钱呢?那个价钱是否会被你惯坏的消费者接受呢?如果你惯坏了消费者那你费了这么多钱和精力是否真的是在做市场呢?低价思维在国内太盛行,但我觉得不能总是跟随消费市场舆论吧,靠低价打江山(我指的是片面的低价策略)只能是自己挨苦别人不领情,面前不是有很多人都做出示范了吗?!
剩下的也就如鸦哥说的,品牌自己的定位也很重要。国货的整体印象改不了消费者不可能让你进入那个层次的市场。而你又标榜自己如何如何,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你做不到那个水平但却给玩家一个批评你的标准,岂不可悲?!就如某些品牌找登山家做代言人、赞助专业登山队上颠峰一样,问问自己这样做了是否真的对你的品牌有帮助呢?!
本来市场就不是那么大那么乐观,手中的钱花的容易赚的难,总觉得没钱做不了大事,还是好好思考一下善待手中的资本吧!
我一直有这样的观点:我们整天对着这些“奢侈品”吹毛求疵,对于老妈来说是没用的、根本不务正业!但是否真的没用?
既然我们钻研了这么久,对装备如此关注,不要只是做泛滥的批评,应该让自己的态度观点和“专业”见解起到一点实际的作用,如果我们能对自己的产品有帮助有推动作用,那是值得自豪和肯定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