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水电 发表于 2006-5-29 23:33

原帖由 看见野玫瑰 于 2006-5-29 03:27 发表

哦,这个还真没看过,介绍介绍内容吧:)
故事大概是这个样子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个瑞士的乡村发明家因为对行驶在当地多雨泥路上的木轮马车车轮不满,一日突发奇想 ,废寝忘食,潜心木制类似履带式马车车轮的发明(很简易的那种),并取得了一步又一步的试验成果。正当这位发明家兴高采烈地进城里准备向政府全面推荐发明成果时,极偶然地看到路边电影大棚里放的电影,演的是德国人的钢铁坦克大军正在泥泞的道路上挺进的壮观场面。看后,这位发明家的精神几乎被彻底摧垮。
这个故事影响了爱水电同学N多年,从此再不敢闭门造车。。。

痛苦的小猪 发表于 2006-5-30 00:01

原帖由 摩登原始人 于 2006-5-29 14:20 发表


多谢,看来需要修正数据阿,我严重错误了两个地方
1压力按照地面1/3计算的,但是不知为何抽筋还是虾米原因前言和计算公式中都是写成了三分之二
2未曾考虑温度下降,密度升高,此时浮力增大

抽自己 ...
没错的,空气温度低了,氢气的温度也相应低了

痛苦的小猪 发表于 2006-5-30 00:23

海拔高度(米) 气压(毫巴) 空气密度(克) 含氧量(克) 相当于海平面(%) 沸点(℃)
7000                     420                     573                     133                           47                         77
6000                     481                  644                        149                           52                        80
5000                     549                  719                        166                           59                        84
4000                     624                  802                        186                           65                        87
3000                     707                  892                        206                           73                        90
0                            1013.2               1292                      260                           100                      100

给你点资料
大气层的密度不是均匀变化的,计算的时候要考虑很多东西,比如湿度,空气的组份等等
现在很多可见的资料太理想化了

[ 本帖最后由 痛苦的小猪 于 2006-5-30 00:31 编辑 ]

无为 发表于 2006-5-30 00:51

敢问楼上的各位,绘制图形是要安装什么软件呢?

快乐乌鸦 发表于 2006-5-30 00:55

原帖由 无为 于 2006-5-30 00:51 发表
敢问楼上的各位,绘制图形是要安装什么软件呢?

位图用PHOTOSHOP,
矢量图用 ILLUSTRATOR,CORELDRAW,
3D的没研究,用3D MAX

勇敢的心 发表于 2006-5-30 01:44

以前跟朋友瞎侃的时候说过这么个想法,说说就过去了。前面很多同学写了一些存在的问题,我在想是不是可以用滑翔伞、三角翼之类的呢?似乎登珠峰的有用这些东西下来的

dreamerz 发表于 2006-5-30 02:10

原帖由 爱水电 于 2006-5-29 23:33 发表

故事大概是这个样子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个瑞士的乡村发明家因为对行驶在当地多雨泥路上的木轮马车车轮不满,一日突发奇想 ,废寝忘食,潜心木制类似履带式马车车轮的发明(很简易的那种),并取得了一步 ...


这样的事自己也遇见不少了。
挺兴奋一想法,完全没有受其他信息影响,结果发现已经有了,可能还是刚出现的!

盲目HAPPY分子 发表于 2006-5-30 02:12

呒,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一个很老的游戏:《文明》(civilization)。
记得那时是存在一张软盘上的 :)

看见野玫瑰 发表于 2006-5-30 05:55

原帖由 爱水电 于 2006-5-29 23:33 发表

故事大概是这个样子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个瑞士的乡村发明家因为对行驶在当地多雨泥路上的木轮马车车轮不满,一日突发奇想 ,废寝忘食,潜心木制类似履带式马车车轮的发明(很简易的那种),并取得了一步 ...
哦,是这样的故事~~~~恩~~~开阔视野了解最新的设计的确很重要,可以避免走弯路,可惜我英文太烂了~~~~~

看见野玫瑰 发表于 2006-5-30 06:28

原帖由 勇敢的心 于 2006-5-30 01:44 发表
以前跟朋友瞎侃的时候说过这么个想法,说说就过去了。前面很多同学写了一些存在的问题,我在想是不是可以用滑翔伞、三角翼之类的呢?似乎登珠峰的有用这些东西下来的
无动力滑翔伞理论上是可以的,动力滑翔伞很重,基本不用考虑了,三角翼好象不能携带一个无行动能力的人,所以也不用考虑了。双人无动力滑翔伞最基本的配置:伞头+坐袋总重量一般在15kg左右,如果加上应急降落伞,还要再加5—6kg,两个人携带应该是可以的,一个人带被救护者下山,另一个单独下山,或者3个人更好,下山有个照应。主要考虑的是滑翔技术,起飞技术和降落技术,另外是天气,我只知道点皮毛,深了就不敢说了,呵呵~~~~这里有玩滑翔伞的吗?给补补课吧~~~~

[ 本帖最后由 看见野玫瑰 于 2006-5-30 06:30 编辑 ]

沙漠 发表于 2006-5-31 11:05

记得有个电影叫火箭小子,里面有个单人飞行器,我想可以应用到这上面来吧.
电影里的东西其实在现实中也做出来了.某届奥运会开幕式(具体那届记不得了,只记得是美国),开幕中途就有个人用单人飞行器飞进场内,炫目无比.
当然,在高海拔,大风的情况下用这东西又是一回事,成本和重量以及续航能力都是问题.但至少在理论上有可行性.

[ 本帖最后由 沙漠 于 2006-5-31 11:29 编辑 ]

梧桐的灰烬 发表于 2006-5-31 11:14

原帖由 看见野玫瑰 于 2006-5-30 06:28 发表

无动力滑翔伞理论上是可以的,动力滑翔伞很重,基本不用考虑了,三角翼好象不能携带一个无行动能力的人,所以也不用考虑了。双人无动力滑翔伞最基本的配置:伞头+坐袋总重量一般在15kg左右,如果加上应急降落伞 ...


加上风速影响恐怕就难说了。

前几年有人攀无名塔,并伞降。然后被风挂在悬崖上了。

梧桐的灰烬 发表于 2006-5-31 11:14

找到了
http://www.seatopeak.com/data/2005/0712/article_78_1.htm

 1990年:日本路线(A4┼)。日本人Takeyasu Minamiura花去了40天时间,独自SOLO完成一条新的困难的aid路线。位置在东壁的正面。他试图从顶峰滑翔伞下降,但是因为风大和气流的原因,他被吹回到顶峰下面不远的岩壁上的突出点,因为没有攀登工具而陷在那里。他的两个同伴被迫沿着英国线路,花了两天时间攀登才将他救援下来。

看见野玫瑰 发表于 2006-6-1 09:00

所以说,没有完全安全的方法,中国有句俗话:天时、地利、人和。在野外救助时最能体现这句话的含义。

看见野玫瑰 发表于 2006-6-1 15:16

原帖由 tomoro 于 2006-6-1 12:11 发表
最近看那本《挑战极限》,
里面作者徒步到南极的时候,
也作了一个类似降落伞形状的东西,
目的是可以靠风速拉动雪橇,
但是后来实际风速超过设计风速时,
给他们带来的几乎是灾难~~~
可以在伞上设计一个可调大小的风口(类似飞机的喷口),可以调节风口大小改变伞的兜风能力,风小就收小风口,增大兜风能力,反之,风大就放大风口,减小兜风,使伞适应更多风力,增加可控性~~~~

痛苦的小猪 发表于 2006-6-2 20:48

原帖由 沙漠 于 2006-5-31 11:05 发表
记得有个电影叫火箭小子,里面有个单人飞行器,我想可以应用到这上面来吧.
电影里的东西其实在现实中也做出来了.某届奥运会开幕式(具体那届记不得了,只记得是美国),开幕中途就有个人用单人飞行器飞进场内,炫目无比 ...

单人飞行器.落杉基奥运会
那东西很重,而且别说飞8000米就是1000米也飞不到.
动力来自过氧化氢火箭,用金属催化法(记不清是用银还是白金催化了)点火,大概有效飞行时间在30分钟左右(按人体重不同差别很大).

痛苦的小猪 发表于 2006-6-2 20:53

其实这类救援不是设备的问题
技术上应该很简单.建条索道就行
再搞个专业救援队在那里等着
值得吗?你会同意吗?

看见野玫瑰 发表于 2006-6-2 21:06

原帖由 痛苦的小猪 于 2006-6-2 20:53 发表
其实这类救援不是设备的问题
技术上应该很简单.建条索道就行
再搞个专业救援队在那里等着
值得吗?你会同意吗?
如果你提出的办法是建索道,我当然不同意,所有人都不同意。其实你自己就已经把自己的想法否定了。

痛苦的小猪 发表于 2006-6-2 21:11

那就是了,其实不是什么地方都需要救援的.
由于个人的私人爱好而陷更多人与险境,这是否合理?
难到每个人去登山都还指望别人来分摊风险吗?
那恐怕现在任何一个小丘都是处女地呢

看见野玫瑰 发表于 2006-6-2 23:11

原帖由 痛苦的小猪 于 2006-6-2 21:11 发表
那就是了,其实不是什么地方都需要救援的.
由于个人的私人爱好而陷更多人与险境,这是否合理?
难到每个人去登山都还指望别人来分摊风险吗?
那恐怕现在任何一个小丘都是处女地呢
关于是否应该救援,不是这个帖子要讨论的问题,这个帖子是讨论在高海拔有那些效地救援措施和设备。在“行行色色以及其他”论坛里有我发的关于是否应该救援的帖子,可以在哪里讨论。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我设想的“高海拔悬浮救助气球” 讨论讨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