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铁打的营盘
http://www.outdoorgear.cn/bbs/attachments/20080311_bc18d0c3104e696929ebfyZz5iP93njU.jpg这回基本是绕着号称万山之祖的昆仑山走,除了跑路,最重要的后勤工作就是察山观水选择合适的营地建营了,出于安全的考虑,大部队出发后,找营建营的工作都必须在晚8点天黑之前完成,理论上进入高原平台后找片开阔地不是难事,但每次操作起来都有不小的困难,营地通常选在面水环山的位置,以背后半包围的山体挡风,并方便取水,就像风水里选宅位讲究一个藏风纳气,建营也是同样的道理,倒不是宣扬什么封建迷信(实在有悖于科考啊~~),其实古人流传下来的这套东西,今天看来确实有它一定的科学道理包含在其中,回头来看满意的营地照片,还真是不经意间都蛮符合老祖宗说的那一套。
高原尽管大小冰川湖泊河流密布,想象中应该N层过滤绝对无污染还有点甜,但达到饮用标准的着实不多(具体原因后述),好容易找到适合的水源,附近有没有足以容纳这么大堆车及帐篷的平整硬地又是个问题,有了空地还不行,总不能扎到山顶上去喝西北风吧,于是就得找个相对低洼点且有山体遮挡相对避风的地方。如果因为时间关系,如果营地实在靠山,那么便采取车辆环绕或堵在上风口的办法,造就一个真正“铁打的营盘”,科考在昆仑山与阿尔金山期间,由于独特小气候的缘故,几乎每天下午必起大风,上午和晚上则是风平浪静,有山体和车辆做屏蔽,少吃几两沙子也方便串门,综上所述,找营地还真不是个轻松的活,部分靠经验,部分靠运气,为了将运气的比重加大,通常在快要到达预定宿营区域前,大队车辆停车休息,陆巡们两辆一组四处转悠,相互间保持通讯联系,最后总有一组能交上好运,然后便是峰拥而上占地为王,当然这是比较理想的情况,有时候中途耽误时间太多,天黑前还没找到理想的营地,那也只能走哪算哪,车辆全部车头对内包成铁桶,打开大灯方便安营扎寨。
阿尔金山车而臣河边的BC营地
http://www.outdoorgear.cn/bbs/attachments/20080311_12a4a0e3768f542c0c4dO5kgFiGF8JeF.jpg
昆仑山野鸭湖边的C1营地
http://www.outdoorgear.cn/bbs/attachments/20080311_73907a16af034be2c638tYrmOmyiKDTw.jpg
http://www.outdoorgear.cn/bbs/attachments/20080311_2a062d615e898112c8f0Hkn7sE5hA5Ki.jpg
可可西里腹地依山傍冰河的C2营地
http://www.outdoorgear.cn/bbs/attachments/20080311_cee7520afa4551fda862G4t3hmHczJdm.jpg
http://www.outdoorgear.cn/bbs/attachments/20080311_7b0516d43194b0f2afe3JhZ3jFf9zIz4.jpg
http://www.outdoorgear.cn/bbs/attachments/20080311_aeb7df8eb2b3612a26aa8BdxuNR2TZ0I.jpg
云雾岭北C3营地
http://www.outdoorgear.cn/bbs/attachments/20080311_7e08c07e8d0ed0229ceeWu5jJ2QvClF1.jpg
黑石北湖C5营地
http://www.outdoorgear.cn/bbs/attachments/20080311_7c97c074fee8bf1b14dbWKjlEBbvkuoW.jpg
带领四个孩子造访C5营地的大尾巴狼妈
http://www.outdoorgear.cn/bbs/attachments/20080311_9cae6e5f4141bae6660bEuOLQiPZ7Gtq.jpg
C5营地的早晨
http://www.outdoorgear.cn/bbs/attachments/20080311_c792a4fa1d5855d953eeTFpVeCd23AvV.jpg
在05、06年科考期间,科考队主要使用的为赞助商提供的双人及三人高山帐篷,经过总结发现,尽管这种蒙古包型传统高山帐轻便易搭建,抗风雪能力也很强,但缺点也显而易见,空间小,蓬松的羽绒服羽绒睡袋再加2个人进去活动都很麻烦,夜间冷凝水结冰严重,经常睁开眼能看到冰棱悬在脑袋上,另外就是相互交流困难,晚上想讨论个什么事都得串来串去钻来钻去,两下子就气喘吁吁了。因此,07年的科考回归传统,以大型军用帐篷为主,得到了一个相对腐败的生活条件。
参与科考全程的帐篷清单包括:
81式班用单帐篷三顶:分别提供科学家、志愿者与卡车司机、以及做炊事帐使用
87式四人帐篷两顶:分别提供志愿者以及记者使用
81式十人棉帐篷一顶:提供藏族司机使用
另外还有若干顶前两次科考留下的小帐篷作备用。
以最基干的81式班用单帐篷为例,这种帐篷的样子相信大家在电视上救灾节目里甚至建筑工地上都很容易看见,找块平整地面收拾干净,把帐布摊开,然后一个兄弟抱着爆破筒一般的3米2长38X1.2焊接钢管中柱一头冲进篷布中找准蓬顶支起,周围一干人等将10根1米6的25X1.2钢管撑起做围墙柱,同时周围用绳子拉直,最后抡起大锤将45公分长30X30X3的角钢玩命斜扎进冻土里(这个确实是体力活,高原上一个壮汉抡不了几十下就得眼冒金星,但06年曾出现过因为地钉没扎紧,整个帐篷飞上天的壮观场面,帐篷里的兄弟还一本正经的打着吊针………),于是一个像模像样边长4米8,建筑面积23.04平方米的“豪华公寓”就平地而起,标配12人使用,价格ONLY 112元/平米!这种帐篷的优点不言而喻,活动空间巨大,在里面爱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关键是有了生炉子的条件,想想外面冰天冻地狂风苦寒,里面却温暖如春可以围着火炉吃哈密瓜喝酒打牌吹牛拉面烤袜子看小电影,那可真不是一般的和谐社会场面啊~~~~(总计4个普通铸铁煤炉,出发时携带燃煤1吨,中途又和油料一起拉进来半吨,总计1.5吨烧的一干二净),只要打牢固地钉拉紧防风绳,外面再大的风雪也基本不用担心,防水帆布的材质透气性好,不会出现冷凝水的现象,最主要的是结实耐用,限于高原体能及装车条件,每次收帐及装车难免会有“暴力”倾向,另外使用火炉难免有火星相向,全仗着皮糙肉厚才不会出问题,相比之下,平时接触的户外帐篷还真是太娇嫩了。帐篷两个门进出方便,一周还有八个窗子,天气好的时候打开来做做日光浴还是很惬意的。当然了,说了这么多,缺点也还是有的,够重——单个帐篷重达57.5公斤(有车不是问题),另外搭建比较麻烦,没有七八个人搞不定,但好在人多力量大,程序熟练以后一个帐篷平均15分钟也就搞定,最后在地上铺上一层防水彩条布当底,把帐篷周边用土埋起防止串风,再将炉子搬进来烟囱架好,就可以正式乔迁鸟~~~,拍屁股走人也没那么容易,柱子绳子可以一拆了事,但地钉冻在土里起出来又得费一番工夫,每次必需得十字镐将冻土抛松,再用锤子将角钢敲晃,反复几次才能拔的出来,这个过程中角钢弯折损耗很大,因此如果以后有机会,有必要多备一些备用地钉,每次转移营地的建营拆营装卸大小行李设备的过程都是体力消耗最大的时段(没时间磨蹭通常一个小时就得全部装车走人),但好在这样的活不是天天有,不然也真是挺崩溃的。
结构示意图
http://www.outdoorgear.cn/bbs/attachments/20080311_416d6d4f674b19bc8fd3JLn5Pv9N0iap.jpg
首先摊开帐篷
http://www.outdoorgear.cn/bbs/attachments/20080311_12fb03b0f224357ec17eF8Wd70SXRtBO.jpg
周边围起
http://www.outdoorgear.cn/bbs/attachments/20080311_ff24f5e6ee612205c9c1BdNFuI0lURv8.jpg
大功告成
http://www.outdoorgear.cn/bbs/attachments/20080311_c4416a4741fca384bf2aTFwNOGtQJiUj.jpg
81班用帐篷内景,每边睡六个,中间留作过道及对方个人行李
http://www.outdoorgear.cn/bbs/attachments/20080311_d320d7897f792b17b92cLKJABdHj9A39.jpg
提供藏族司机使用的10人棉帐篷除了无中柱,使用预成框架结构不一样外,具有与81单帐篷几乎同样的优缺点,空间更大但也更重,搭建更复杂,特殊的是帐布为夹棉帆布,保温性能更好。
87式4人帐篷结构比较简单,单面坡型房结构,4根立柱,空间较小,不具备生炉子的条件,与别的帐篷比简直是天上地下,因此在有些人员相继撤出后一顶只做备用,另一顶为有“特殊需要”人士的别野(包括俺),原因都是炉子惹的祸。起因是某夜在班用帐篷里谦让来谦让去让俺拣了个最靠炉子的高档铺位的便宜,身上是够暖和了,结果半夜里闻不惯煤烟味被熏的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加之炉火熊熊燃烧,帐内氧气愈加稀薄,拼命想把脑袋贴着的帐篷边掀起未果(不知哪位兄弟把土压的太实在了….),第二天恶心头晕了一整天,自此落下心病,和另两位受不起炉子福的兄弟卷起铺盖搬进了凉风许许空气新鲜的小别野……………
87式四人别野
http://www.outdoorgear.cn/bbs/attachments/20080311_f3a3fe6eee25bac77f37SfKuBcO27HhF.jpg
给我温暖让我中毒的炉子
http://www.outdoorgear.cn/bbs/attachments/20080311_49e273135091e35a0912hiqKfjylJPgs.jpg
说起营地就不能不说说环保问题,几十号人,十多辆车,一个多月下来无可避免的会制造很多生活垃圾,因此每次拔营前,不可降解的垃圾如罐头盒、空油桶、电池等等全部装车直至带出无人区,塑料袋、包装纸等等焚烧后挖深坑掩埋。至于营地人员如厕问题,约定的习惯是背上铁铲出门右转,倒不是担心拉出来的东西不挖坑就无法降解,而是防止大风起兮手纸飞扬的尴尬场面…………
拔营前挖坑焚烧填埋垃圾
http://www.outdoorgear.cn/bbs/attachments/20080311_7edc6ebb67dd31460a8eRhRcjvtGFFag.jpg
马儿有了窝棚有了,按说无人区的生活应该是无牵无挂,可以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潇洒去了,但翻开每个人的行李袋数数插头,就会明白现代人想彻底回归武侠时代有多少牵挂了——手台、手机、笔记本、数码相机、摄像机、MP3、数码伴侣、GPS、灯具
以及各种专用设备,摇摇头,帐篷搭完了就得开始另一项基础设施建设——电力保障
尽管很多设备可以通过车载逆变器进行充电,但在营地期间毕竟还是很不方便,尤其是低温情况下电池消耗奇快,指望车充是不现实的,另外卫星通信也需要稳定持续的电源,因此在乌鲁木齐装车时携带了三台额定输出5KW的汽油发电机,这三台发电机中有两台为今年某赞助商提供的旧货,小毛病一堆(有点不厚道啊!),临行前没有彻底检修结果进去后留下无穷后患(大意了大意了),另一台为前两次科考留下的,油箱压扁了一半,但看在是HONDA出品的份子上也装上了车做备用。三台发电机装在MAN卡车上,到达营地之后,放下栏板,一干人等七手八脚抬下车来(倒不是想拿这上百公斤重的家伙练举重,平地上维护操作加油要方便很多),一次倒进20L汽油(大约能支持全营使用8小时),调节好风门,玩命的抽几下起动绳就能响了,白天根据需要自上午开始发电至夜间12点结束,中间之用加一次油,理论上是很简单,但进入无人区后却遇到各种麻烦,首先是几个人轮流拉到眼冒金星手发软也不能启动(高海拔拉这玩意绝对绝对体力活),检查发现可能是风沙太大的缘故油路堵塞严重,因此每天清理油路与空滤成了功课,接着便发现帐篷里的电灯有问题,明明买的100W灯泡怎么这么暗啊,痛骂卖灯泡的JS之后才发现别的电器也不对劲,给电焊机供电死活焊温上不去,以为是“高反”还给它吸了不少氧气(人都没舍得吸~),拆开发电机电路发现输出电压线头不知怎么接成了输出110V(我说怎么这么省油啊,),过了几天发现油路干净了还是拉不着,现在是火花塞出了问题,好在陆巡上还有备用的,刚省心了几天,又莫明其妙出现了漏油,各路神仙会诊无果,反正还有备用的,但祸不单行,某天MAN飙的实在太猛了,把唯一一台状态好点的发电机消声器也在车厢里生生撞断了,声音吵点就吵点吧,总比没有的用强…….总之三台发电机拆东墙补西墙折腾倒最后,硬是把负责发电机的兄弟逼成了闭眼就能拆修的专家。
发电机,求求你啊不要坏
http://www.outdoorgear.cn/bbs/attachments/20080311_de51506d61920b2b2e02293fmUgAHkH8.jpg
修理要命的发电机
http://www.outdoorgear.cn/bbs/attachments/20080311_1e59b9ccbd74c174b976IqzRvyKb40Sg.jpg
发电机发出电来还不算完,你还得布线拉到每个帐篷里去,为了适应寒冷天气人踩车压野蛮使用的需要(断电是小事,若是有谁在无人区里触电身亡可就太冤了),从电料市场上买回来的所有插头、插座、灯座(塑料低温下受外力后极易脆裂,因此全部选用橡胶制品)等等全部打开来重新检查组装,外壳缠上厚厚的绝缘胶布加固,电线全部换成低温不易冻裂的橡胶外皮电缆线,尽管出发前折腾了几天是很辛苦,但在里面不用受罪抢修确实很值得。
出发前在宾馆房间里加工电料
http://www.outdoorgear.cn/bbs/attachments/20080311_3ac100db7b3e625f0122YmUkNB0fP3HH.jpg
出发时携带的电料物资如下:
防爆灯12个,电缆线50米,线盘5个(自带10米线),大插座20个,小插座10个,16A大插座2个,二眼插头22个,三眼插头2个,发电机备用插头1个,汽车过桥线4根X1.5,200W灯泡10个,100W灯泡40个,电工工具若干
每个帐篷提供1盏照明防爆电灯(炊事帐为方便做饭有2-3盏),其余的挂在营地周围车辆或帐篷上,方便营地人员往来,长插座每帐两三个不等,基本可以满足各种电器充电及设备,另外,为保证公用电力负荷输出及电压不稳,严禁使用电热毯电炉等大功率电器,当科考结束时,除卡车压碎插座一个,线盘颠散2个,灯泡损耗若干以外,基本比较圆满。
灯火通明的夜间营地
http://www.outdoorgear.cn/bbs/attachments/20080311_232b613e6265679cc53esa7Mprn41cKR.jpg
文章的最后,有了窝棚有了电,吃饱喝足就可以钻被窝了,按照在座各位的正常思维逻辑,十有八九会以为咱带的是奇厚无比的高级羽绒睡袋,但羽绒睡袋怕水,容易破损(帐篷里踩来踩去以及火星),人体伸展舒适型欠佳,最重要的是价格也很贵,此次借鉴了往年科考中藏族司机的经验,土洋结合,创造了一种很实用的睡眠系统。具体是外层一个巨大无比的帆布口袋(露营袋),底下塞进一床奇厚无比的军用防潮垫,再垫上一床军棉被,上层是两床军棉被当盖被(怕冷就继续塞),人钻进去以后把上口用绳子调节松紧,不怕水不怕火不怕挂不怕磨,紧急的时候可以直接露营,空间够宽敞,还不怕蹬被子。拔营的时候把这个大口袋连垫子被子一卷,打包带扎紧就可以直接丢上卡车了,体积和重量不是问题(咱有卡车呢),这么一整套价格只要500元不到~~~,这套系统一路用下来,整队人马没有一个负评,纷纷表示要带回家留用。顺便说一句题外话,尽管温度计上看这鸟地方真是冷,早晨起来被子外面也全是霜,但白天有太阳,晚上有火炉,空气够干燥,作为南方人实际上还真没觉得冷到哪里去,反倒是俺回来以后不适应了在安徽的家里冻的那个惨,真是没齿难忘…………
超大号帆布露营袋
http://www.outdoorgear.cn/bbs/attachments/20080311_e0045dcefeee8e54d873HOpvNCQbN2Y1.jpg
酣睡中,被子上和帽子上白色的是冰霜
http://www.outdoorgear.cn/bbs/attachments/20080311_33f134d60152c268fc92MTRFJch4cO6s.jpg
在银色月光下
http://www.outdoorgear.cn/bbs/attachments/20080311_989286b803ed1e81f427RZxS49AY3ylc.jpg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夕阳下的可可西里,何时再相会
http://www.outdoorgear.cn/bbs/attachments/20080311_19200b74ecc11a9df420FEfni00Sz7_pL.jpg
[ 本帖最后由 GRAYKNIGHT 于 2008-3-11 21:19 编辑 ] 是否怀念那个sd的睡袋呢?呵呵
[ 本帖最后由 发热饿蛙泳 于 2008-3-11 21:26 编辑 ] 军用的东西~~都是经过实际检验的,但舒适性嘛就要差点点了~
以前在部队,上高原住的班用帐篷可以睡12个人.自带上下铺,不用睡地上,全钢的杆子,帆布加棉填充.
就是好象有一、二百斤重~~
帐钉最早也是角钢,不过在新疆用。。。很快就废了,后来统一换成了螺纹钢做的帐篷钉。
[ 本帖最后由 巧克力般黑 于 2008-3-11 22:46 编辑 ] 好文,
今晚的看好了,
期待下篇更精彩 有了车,思路就完全不一样了。 以最基干的81式班用单帐篷为例,这种帐篷的样子相信大家在电视上救灾节目里甚至建筑工地上都很容易看见,找块平整地面收拾干净,把帐布摊开,然后一个兄弟抱着爆破筒一般的3米2长38X1.2焊接钢管中柱一头冲进篷布中找准蓬顶支起,周围一干人等将10根1米6的25X1.2钢管撑起做围墙柱,同时周围用绳子拉直,最后抡起大锤将45公分长30X30X3的角钢玩命斜扎进冻土里(这个确实是体力活,高原上一个壮汉抡不了几十下就得眼冒金星,但06年曾出现过因为地钉没扎紧,整个帐篷飞上天的壮观场面,帐篷里的兄弟还一本正经的打着吊针………),于是一个像模像样边长4米8,建筑面积23.04平方米的“豪华公寓”就平地而起,标配12人使用,价格ONLY 112元/平米!这种帐篷的优点不言而喻,活动空间巨大,在里面爱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关键是有了生炉子的条件,想想外面冰天冻地狂风苦寒,里面却温暖如春可以围着火炉吃哈密瓜喝酒打牌吹牛拉面烤袜子看小电影,那可真不是一般的和谐社会场面啊~~~~(总计4个普通铸铁煤炉,出发时携带燃煤1吨,中途又和油料一起拉进来半吨,总计1.5吨烧的一干二净),只要打牢固地钉拉紧防风绳,外面再大的风雪也基本不用担心,防水帆布的材质透气性好,不会出现冷凝水的现象,最主要的是结实耐用,限于高原体能及装车条件,每次收帐及装车难免会有“暴力”倾向,另外使用火炉难免有火星相向,全仗着皮糙肉厚才不会出问题,相比之下,平时接触的户外帐篷还真是太娇嫩了。帐篷两个门进出方便,一周还有八个窗子,天气好的时候打开来做做日光浴还是很惬意的。当然了,说了这么多,缺点也还是有的,够重——单个帐篷重达57.5公斤(有车不是问题),另外搭建比较麻烦,没有七八个人搞不定,但好在人多力量大,程序熟练以后一个帐篷平均15分钟也就搞定,最后在地上铺上一层防水彩条布当底,把帐篷周边用土埋起防止串风,再将炉子搬进来烟囱架好,就可以正式乔迁鸟~~~,拍屁股走人也没那么容易,柱子绳子可以一拆了事,但地钉冻在土里起出来又得费一番工夫,每次必需得十字镐将冻土抛松,再用锤子将角钢敲晃,反复几次才能拔的出来,这个过程中角钢弯折损耗很大,因此如果以后有机会,有必要多备一些备用地钉,每次转移营地的建营拆营装卸大小行李设备的过程都是体力消耗最大的时段(没时间磨蹭通常一个小时就得全部装车走人),但好在这样的活不是天天有,不然也真是挺崩溃的。
-----------------------------------
这段很有感觉~~记得有次驻训去,卸车时在下面接东西,上面两新兵蛋子,抱着一捆帐篷杆子直接丢我肩膀上(当时天已经黑了,打的车灯照明),压的我一个踉跄,硬是挺住了,咣的一下把一捆钢杆子稳稳的放到了地方,当时风雪漫漫,颇有横刀立马的感觉。到现在想起这经典一幕都忍不住要自恋一把~尽管没有任何人知道 看了这个帖子越发觉的像俺们这般整天蒙头在家研究装备而没时间出去实际使用的人的悲哀了 看到睡袋这节,感触就很深了,过于诉求装备的高端犯左倾错误啊,人的因素始终是第一位的。学习,学习。 waiting 有车的感觉真好,完全不用考虑轻量化的东西了,这要是换一队人徒步进去,还真是折腾了,转头来看,还真是佩服当年彭加木的勇气了 灰版是做什么的,怎么得到着种机会啊,严重羡慕。 终于等到第二篇了!!
关于帐篷,文中都是真正的使用经验!我现在出门如果只带一个小帐篷没有大门厅的(更别说完全没有门厅的了),就严重没有安全感,更没有满足感。
也许和我早几年疯狂喜欢玩帐篷的原因,活动即使是枯燥的钻密林、冲山脊、暴走都可以忍受,但条件是能有一个条件不错的营地:有水源、有面积、地面相对平整。对于那些在山脊上没水源、要自己背5、6L水上去的线路真是反感非常。帐篷也特别喜欢空间大而轻便的金字塔或印地安型,管你门外大风还是大雨,我能和兄弟在里面坐直了腰聊天煮热饮,夜里不高兴还能直接站帐篷里小个解。说到这不得不又想起那个令我愤怒的春节活动,带了个X-ROCKET......
靠两条腿的活动,没法子必须讲究轻,有马就不一样了,有了卡车那更是可以嚣张起来。
这种地方夜里没火炉和篝火确实很难熬,只有棉质、帆布一类的东西不怕火星,否则即使是MHW那种太空站也很不安全。另外常见的野营帐用在这些地方太娇气,真要专门设计,估计1000D杜邦料是起码的。
睡袋系统很实用,不过说我们原创可能澳洲人不干了。
记得在明珠台的电视中,有牛人专门介绍过在澳洲沙漠干旱腹地使用的睡袋系统,外表看上去就是一个灰不溜秋大口袋,里面内容和灰灰用的大同小异。
还是那句话,和我们平时用的比,我们的东西太娇气。
周末活动如果能够成行,决定带一个2米8*2米8的大家伙2个人用,老天保佑给我一块宽敞平整点的营地吧,下钉能配合点的~~~~~ 好文,好地方~期盼下节~ 夹棉布的帐篷也用过 那叫一个沉啊 自驾的装备 有车就是不一样啊。。。 "无人区被电身亡"的场景异常鬼魅........
这些东西实用确实实用,但都是体力活. 真的非常厉害和强大。。。佩服佩服
能够做自己乐意的事情,都是幸福和果断的人 看了第二篇,愈发感觉到实际情况以及经验对装备选择和使用的重要性
文中提及的许多小技巧,都是前两次科考中总结出来的,相信下次(还有么?)也会根据这次遇到的问题再做调整和优化。“吃一堑长一智”果然是至理名言
最后再感叹一下,有车真好!! 中国的风水学说,只是人为的扭曲了
不然,还是很适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