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ARER 装备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040|回复: 87

南北朝的群星璀璨(猪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9-27 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南北朝时期可谓群星璀璨,名将辈出,算得上“入流”的少说也有80个不止了,笔者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顺便排排名(个人意见,各位看官可以参考一下笔者提供的资料,有兴趣的话也排排吧,看看彼此之间意见有什么不同)。这50人如下,其中不少人看官们应该听说过了吧( :以下东魏算入北齐、西魏算入北周)。
    
    
    北朝篇:
    
    (北魏)拓跋珪、拓跋焘、元英、杨大眼、萧宝寅、奚康生、邢峦、慕容白曜、薛安都、尔朱荣 、
    (北齐)高欢、高长恭、斛律光、段韶、高敖曹、窦泰、侯景、彭乐 、慕容绍宗
    (北周)宇文泰、宇文邕、宇文护、韦孝宽、于瑾、李虎、独孤信、杨忠 、王思政、蔡佑、
    
    南朝篇:
    
    (南宋)刘裕、檀道济、裴方明、沈庆之、沈攸之、臧质、沈璞
    (南齐)周盘龙、崔慧景、陈显达、裴叔业
    (南梁)韦睿、曹景宗、昌义之、裴邃、陈庆之、兰钦、羊侃、王琳 、王僧辫
    (南陈)陈霸先、周文育、侯安都、杜僧明、吴明彻、萧摩诃 、洗夫人
    
    
    拓跋珪:北魏的开国君王,军事才能不用多说了,参合坡乘黑气而至,消灭慕容垂几十年的精锐,他规定“凡是生下太子的女人都得斩首”。
    
    拓跋焘:北魏太武帝,“狒狸威震天下”,可惜为人残暴之至,史称过于石虎符生。
    
    元英:北魏 族成员(北魏从孝文帝后就改“拓跋”氏为“元”),生得一张英俊的脸孔,身为贵族的他却不甘于呆在宫庭里享受,而是经常亲自外出征战,对此南朝名将韦睿叹道:“元英啊,你怎么不乖乖呆在宫廷里呢?这样我可以少些麻烦。”元英虽在钟离之战中惨败给韦睿,但不可因此而否定他的才能。
    
    杨大眼:氐人,跟随着元英,武艺高强,身看黑色铠甲,身才高大且颇有谋略(这样看来和南朝的白袍将军陈庆之简直是相反了过来)。
    
    萧宝寅:原为南齐 族,南齐灭亡后逃亡北魏,当时他只有17岁,一心想复国的他,结局十分悲壮,令人叹息。
    
    奚康生:北魏名将,据说他身上带着的那把弓是南齐政客萧衍送给他的,出于对萧衍的感激,他决定不用这把弓来射南齐人。
    
    邢峦:北魏智将,与元英齐名,他看到钟离之战将会是一场难以胜利的战役,于是要求退出。
    
    慕容白曜:北魏名将,他是燕国人的后代,冤死,后孝文帝为他平反。
    
    薛安都:原是南宋猛将,后死于北魏。
    
    尔朱荣:北魏后期的一流名将,当时各地民众起义造反,其中以葛荣的声势最大,号称百万,尔朱荣抓住敌人都是些没有实战经验的乌合之众这一点,率领7000人对葛荣发动了突袭,最终在这支外强中干的队伍里擒荻了葛荣。南朝名将陈庆之北伐时,尔朱荣率军将陈庆之击退。
    
    高欢:神武 帝,相当能打战,这点谁也无法否认,他可以说是个十足的奸雄,后被北齐追增为神武 帝。
    
    高长恭:美男子一个,上战场时总是带着面具,他和斛律光、段韶并称北齐三将。
    
    斛律光:北齐三将之一,其军事才能有可能是三将中最优秀的一个,但他的结局却很悲惨,没有倒在沙场上,却倒在了自己人手上!
    
    段韶:北齐三将之一,这三个人可谓充满了魅力,有他们在,北周 帝就一天得不到安宁。
    
    高敖曹:跟随高欢一起作战的勇将,他对高欢来说是个相当重要的人物。
    
    窦泰:也是跟随高欢一齐作战的,很有军事才能,与宇文泰争战时中了埋伏战死,他的死迅传到高欢耳里时,高欢为之震惊。
    
    侯景:北齐名将,竭族人,以800人南下灭梁,最终不得好死。
    
    宇文泰:高欢的死对头,颇有英雄气概,后被北周所增为高祖 帝。
    
    宇文邕:北周武帝,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灭了宿敌北齐,但他死后其江山却被普 茹坚(杨坚)篡夺。北齐、北周这对死对头最终都不是赢家,重演了当年晋篡魏的闹剧,真是历史的一大讽刺。
    
    宇文护:北周 室,后被周武帝除掉。
    
    韦孝宽:玉壁城一战成名,但晚节不保,助隋篡周。
    
    于瑾:北周名将,位高但为人谦虚,颇有智谋。
    
    李虎:北周一大强将,为人武勇,有擒豹之力。
    
    独孤信:又一个让北齐伤脑筋的北周武将。
    
    杨忠:杨坚的父亲,善战,后被追增为隋朝的 帝,但他其实是个十足的南北朝人物,和司马懿这样的人是有所区别的。
    
    刘裕:南宋开国 帝,军事才能绝对是南北朝时期数一数二的,他就好比南方的曹操,战绩显赫,不过他北伐后急着回国篡位,结果导致则收复的领土重新落入北方人的控制之中,这一点很受争议。
    
    檀道济:南宋前期的名将,为人武勇,号称“关张弗若”(关羽、张飞也比不上他),可惜宋文帝后期变得昏庸猜忌,檀道济最终被害死,临死前他气愤地说道:“你们这是在自毁长城!”
    
    裴方明:南宋名将,历史书上并没有为他列传,但他绝对是个有才能的人,和檀道济一起受冤而死,宋文帝后期的作法直接剥弱了宋国的力量。
    
    沈庆之:南宋老将,历来人们总批评他是个屠夫,这对沈庆之是有失公正的,在那个君令如山的封建朝代,沈庆之想违君命也难,况且 帝命令他进行屠城的时候,沈庆之为了减少伤害,下令凡是身材在规定的标准以下的人可免死,结果救回了上千人,人们往往只顾着批评沈庆之,却不去批评那个主谋暴君!沈庆之也是个勇于直谏的人,曾多次忠言规劝暴君的儿子废帝,最终引来了杀身之祸,宋国离灭亡不远了。
    
    沈攸之:南宋名将沈庆之的侄子,最终兵败自杀。南宋后期 室自相残杀极其严重,沈庆之等将领百官都成了牺牲者。
    
    臧质:南宋军事将领,防城能力超强,北魏 帝拓跋焘攻击南宋时,他和沈璞两人负责防守一个城池,拓跋焘竟连续一个月拿他们毫无办法。可惜他们俩有如此才能,最终却因造反受诛。
    
    沈璞:和臧质一起抵抗拓跋焘入侵的将领,结局上边说过了,再叹息一个。
    
    周盘龙:南齐名将,多次击退北魏军,深受齐高帝萧道成的欣赏。
    
    崔慧景:南齐大将,朝廷后期腐败,齐帝大肆滥杀,崔慧景于是造反,最后战败,军队大乱,他本人单骑逃走,结果被渔夫杀死,时年 十三岁。
    
    陈显达:南齐大将,南齐后期也和南宋一样,走上 帝互相残杀的腐败道路,陈显达在此期间被杀。
    
    裴叔业:南齐大将,朝廷后期腐败时他曾想 降北魏,还未 降就死了,在他决定 降的时候萧衍曾规劝他不可这么做,他不听,幸亏最后死了,如果他能活久一点的话,他一定会后悔没有听萧衍的话。
    
    韦睿:不用多说了,南梁老将,也是南北朝期间数一数二的超级大将,在钟离之战中大败北魏中山王元英,此外,他还曾夺下了百年易守难攻之城——合肥。此后名声威震四方,北魏人称为“韦虎”。即使是选“中国最强的一百位名将”,他也大有入选的成份。
    
    曹景宗:南梁名将,为人豪爽,但好掠城,钟离之战的指挥者,可惜钟离之战完结不久后他就去世了。
    
    昌义之:南梁名将,钟离之战中他负责守城,兵力只有3000人,但却成功地挡住了元英的80万大军,韦睿和曹景宗到来后最终打败了元英,昌义之当时高兴地喊:“复活了!复活了!”
    
    裴邃:南梁名将,曾率军北伐,但终因南梁的腐烂而失败。直到公元526年止,裴邃与韦睿、曹景宗、昌义之,以及北魏的元英、杨大眼、刑峦都告别了人世,同一时期的名将都死了,这可谓上帝的安排吧。
    
    陈庆之:南梁名将,陈庆之不会射箭、不会骑马,也不是什么大战略家,但却颇有胆略,因此往往会让敌人意想不到,出奇制胜。趁北魏内乱时率7000人北伐,一路上过关斩将直冲洛阳,陈庆之向朝廷要求增援遭到了拒绝,最终被尔朱荣击败,7000人死在了北方,只有陈庆之等少数人逃回了南梁。在雄心不再的梁武帝下边做事,陈庆之等人可谓倒霉到了极点,他此后也只能搞内政了,他和羊侃继续受到梁武帝的压制,直到死去为止。
    
    兰钦:南梁名将,与陈庆之齐名,才能不用多说了,但却因中毒而死
    
    羊侃:又一个被梁武帝压制的名将,萧衍真该骂,有这么多的名将却不好好珍惜,简直辜负了羊侃的一片忠心!(羊侃出生在北魏,他听众父亲的遗言逃回了故乡江南,誓要为南朝效力)侯景乱梁前后,羊侃不止一次向萧衍提出要小心侯景,但萧衍不听,这好了,侯景造反了,幸好有羊侃在,侯景拿他没法,可就在这关健的时刻,羊侃却去世了,之后侯景少了这一大障碍,也就成功进入了建康(南京),萧衍肠子都悔青了,不住地叹息:“自我得之,自我失之!”
    
    王琳:南梁最后一个名将,因出于对萧氏的忠诚,从而起兵反对篡夺了南梁江山的陈霸先,失败后逃往北齐,最后被陈将吴明彻捕获杀死。王琳如此汉子,却因忠于一个不值得他去忠诚的王朝而死,实在可惜!(各位看官可以去看南梁后期的历史,那些萧氏 族简直一个畜生过一个)
    
    陈霸先:陈朝的开国 帝,为人豪爽,另一个“刘裕”。侯景乱梁时,所有萧氏成员却忙于内讧、搞分裂,反倒是陈霸先决心和侯景对抗到底,真是一大讽刺。陈霸先是个有作为的人,南朝本该在555年便宣告结束,但因他的挺身而出,使得南朝延续了30多年,可惜他建立的陈朝却是个没有前途的王朝,陈朝从建国那一天开始就已经在走向了衰亡,他本人才当了3年 帝就去世了,真可惜,只留下一个烂摊子让那群无能的人去收拾。
    
    周文育:陈朝的开国功臣之一,为人武勇,是陈霸先不可多得的好帮手。
    
    侯安都:陈朝开国功勋之一,也是一个武勇的猛将。
    
    杜僧明:也是陈朝开国元勋之一。陈霸先曾对这三人说:“你们都是良将,但都有短处。杜僧明有大志而少见识,对手下过于亲近而对上级过于傲慢,以功劳自大而不 意自己的短处。周文育交不择人,对人过于推心置腹而缺少防备。侯安都傲慢轻佻,任意而为。这些都不是保身之道。”后来果然一一应验。
    
    吴明彻:笔者很喜欢的一个名将,他的结局很悲壮,在腐败的陈朝政府的指令下,他带病北伐,最终死在了北方,当时有一个叫庚信的学者,本是南梁人,后因侯景乱梁而北逃,时时想念故乡,他善于作文和写墓志铭,北朝有不少贵族曾请他作铭,但都被他拒绝了,后来他听说南朝的吴明彻死了,便前往为吴明彻作铭,这可谓英雄惜英雄,令人看了后倍觉伤感。
    
    萧摩诃:陈朝最后的一位名将,非常武勇,19岁时就单挑没有输过(一说13岁,恐不正确),为吴明彻的副将,参与过吴明彻的那次北伐,吴明彻死后,成为了陈朝唯一的支柱。陈朝的腐败终于自食其果,招来了亡国之耻,被隋朝所灭,萧摩诃本人不服隋朝,后参加过反叛,终受死,可惜!

[ [  [   38063  [/   6] =       时时ム     ム    =  ム [/ [/

[[  本帖最后由 piloteer 于 2015-9-14 18:45 编辑 [/ ]
 楼主| 发表于 2006-9-27 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北朝三国鼎立时代的绝世勇将——西魏四猛兽!(继续猪头)

乱世出英雄,这话一点都不错,魏晋南北朝就是这样一个大乱世,乱得惊心动魄,乱得不同凡响,乱得有滋有味,当然也就乱得英雄辈出。人人皆知有魏蜀吴三国鼎立(姑且称之为前三国),却较少人关 周齐陈三分天下(姑且称之为后三国),这里先交代一下这周齐陈三国的历史。
  
  魏蜀吴三国合一的结果是晋朝短暂的统一后又一个大分裂时代的开始,共历经三百年,才由隋朝统一,而隋朝恰恰又是周齐陈三国合一的结果,两个三国时代将乱世开启和结束,可谓历史的一大奇观,从此南北文化交融,胡汉血缘合流,创造出了辉煌的隋唐盛世,在当时世界上形成的崇高威望和深远影响后世一直都未有能力逾越。因此探究周齐陈三国就显得比魏蜀吴三国更有历史意义,实际上后三国的故事比前三国还要精 许多。
  
  前三国从黄巾大起义算起到晋朝灭吴结束,公元184年——280年,共历时96年。
  后三国从 镇大起义算起到隋朝灭陈结束,公元523年——589年,共历时66年。
  后三国历时虽然短暂,但其过程和民族矛盾要远远比前三国复杂多变。
  
  后三国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东魏,西魏,南梁三国鼎立。
  第二阶段为北齐(代东魏),北周(代西魏),南陈(代南梁)三国并存。
  最后由北周灭北齐,隋朝代北周,隋朝灭南陈而告结束。这与前三国的魏灭蜀,晋代魏,晋灭吴几乎如出一辙,历史惊人的相似性又重演了一次。
  
  后三国历程极其复杂,先是北魏和南梁南北对峙,然后北魏大乱,分裂为东魏(高欢掌权),西魏(宇文泰掌权)。侯景之乱打破三方力量对比,北齐代东魏(高家为帝),北周代西魏(宇文家为帝),南陈代南梁(陈霸先为帝),其间曲折难以尽述,姑且点到为止,如有兴趣可翻看《周书》,《魏书》,《北齐书》,《梁书》,《北史》等历史著作,必有所得。
  
  本文中所提到的西魏四猛兽里有两位出自于代北武川军团,两位出自于关陇武将集团,这也是西魏北周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两大支柱集团,其中武川军团里出现了许多令人吃惊的人物,比如北周太祖 帝(追尊)、 隋朝太祖 帝(追尊)、唐朝太祖 帝(追尊)、周隋唐三朝外戚独孤信,北魏著名军事将领贺拔允、贺拔胜、贺拔岳三兄弟,真可谓英雄不问出处,草莽皆成豪杰,抬头问天:帝王将相宁有种乎?
  
  好了,为了便于大家了解这段历史,简要介绍一下历史背景,南北朝时代形成三国鼎立的过程,言归正传,下面具体说说西魏的四猛兽。
  
  南朝士族以文化见长,北朝勋贵以武功为盛,这四者都是武将:
  
  第一位是:
  擒豹之虎——李虎将军
  
  李虎,代北武川(北魏 镇之一,今内蒙古武川县)人,年少时风流倜傥,志向远大,喜爱读书却不善于死背章句(碰上应试教育该倒霉了),更喜欢骑马射箭,广交朋友,由于家境还不错,对于钱财这身外之物看的也很开,乐善好施,拥有这种品质即是可造之才,后来在同乡兼前辈、大都督贺拔岳手下做事时深受重用,随从贺拔岳讨伐元颢(就是南梁将军陈庆之护送入洛的北魏 族),取得了胜利,李虎因功升宁朔将军、屯骑校尉,后来又跟随贺拔岳入关中(陕西,甘肃一带)平叛,贺拔岳因平叛有功升关西大行台(关西地区最高行政长官)和关西大都督(关西地区最高军事长官),李虎水涨船高,也被提拔为左厢大都督,总管内外军事(大体类似于参谋长职务),地位提升的很快。这个时候关东地区(包括河北,河南,山西一带)已经被枭雄高欢所控制,高欢视贺拔岳为心腹之患,便使了个 手腕,名义上和贺拔岳称兄道弟(两人都曾是北魏天柱大将军尔朱荣手下干将),暗地里鼓动关西另一股军事势力侯莫陈悦借召开军事会议之机杀害了贺拔岳,贺拔岳一死,部下群龙无首,顿成一盘散沙,侯莫陈悦害人心虚,对这支军队又不摸底,没敢收编,这帮武川籍青年军官到底还是年轻,没了主心骨,惶惶不安,幸亏一位年长的将军右都督寇洛(武川人)能够沉住气,把不知所措的小兄弟们收拢了一下,在平凉驻扎下来,却发现少了李虎,大家都不知道他去了哪里,那么,李虎在这个关键时候离队干什么去了呢?原来李虎见贺拔岳遇害,悲愤万分,痛哭流涕,发誓要为贺拔岳报仇,但俗话说:鸟无头不飞,没有一个有威望的人来领导,人心离散,谈何复仇?他便到荆州找贺拔岳的哥哥、荆州刺史贺拔胜回来主持大局,贺拔胜也是一员名将,当初 奔尔朱荣时,尔朱荣非常高兴的说:“我得到贺拔兄弟,天下不足平也。” 尔朱荣是何等样人?北魏末年最有威望的将军,高欢在他面前也如鹰犬一样被随意处分,不敢有半分怨言,他对贺拔兄弟如此看重,足见贺拔兄弟有过人之处,不是浪得虚名的。可是李虎风尘仆仆赶到荆州和贺拔胜见面的结果却令人非常失望,贺拔胜犹豫不决,毕竟荆州也是军事重镇,如果轻易离开,难保敌人不会趁虚而入,最后只是派手下将领独孤信(武川人)入关中收编贺拔岳的部众,独孤信也不是无名之辈,绰号“独孤郎”,是英俊潇洒的年轻将领,要文有文,要武有武,但比起贺拔胜的分量还是轻的许多。这时另外几股势力也在向平凉进发,准备收编这支部队,一路是北魏 帝派遣的使臣元毗将军,一路是高欢派出的侯景将军,还有一路是夏州(统万城)刺史宇文泰将军(武川人,贺拔岳的亲信,被贺拔岳部众推选出的新领袖),这几路人马星夜赶往平凉,谁速度快谁就能占得先机,到底是夏州距离较近,宇文泰行动又非常迅速果断,眼看就要到平凉,偏偏和侯景碰上了,两支队伍一时僵持住,宇文泰反应快,先声夺人地说道:“贺拔公虽然死了,还有我宇文泰在,你到这里来干什么?”(意思是这里没你的份), 侯景吓的脸都变了颜色,辩解说:“我就像箭一样,别人射到哪里我就去哪里,自己做不了主呀 。”(意思是我本不想来,是身不由己),看看占不到什么便宜,侯景随即打道回府了,宇文泰赶到平凉见到众将,想起贺拔岳,又是一阵大哭,众将当然很感动,又悲又喜,一边抹眼泪一边说:“宇文公来了,我们大家就有希望了。” 宇文泰就地整顿部队,以图大事。不久, 帝使臣元毗将军也到了,见此情况,只好承认事实,回去朝廷复命了,独孤信将军来到平凉,一看是黑獭(宇文泰的字)成了接班人,也挺高兴,两人从小就是好朋友,当然不好再争夺什么领导权,宇文泰就派独孤信去洛阳面见 帝。
  
  再说李虎,在荆州听说宇文泰当了领袖,正准备起兵讨伐侯莫陈悦,为贺拔岳报仇,也来了精神,急忙往关中赶,没想到半路上被高欢的部将截获,送到了洛阳, 帝见到李虎大喜,原来 帝早就与高欢不睦,一直想找一支能够抗衡高欢的力量,这时候他看中了宇文泰这股势力,就把李虎加官进爵,拜为卫将军,仍然派到关中协助宇文泰,李虎因祸得福,对 家心存感激,以后对 室一直非常忠心。在随后的征战中,李虎也是屡有战功,征讨侯莫陈悦,迎接 帝入关中,水淹灵州刺史曹泥,破高欢于沙苑,平叛贼酋梁企定,杨盆生之乱。尤其是在平定杨盆生之乱中,显示了李虎的谋略,杨盆生本是南岐州的兵卒,聚众谋反,被李虎率军击溃,于是遣使诈降,李虎表面不动声色,号令三军:贼人已降,大家可以解甲放马,就地休息,不久我们就可以班师了。然后派使者回复杨盆生,同意他的 降请求,杨盆生知道后自以为得计,放松了戒备,派大部分军队出去筹集粮草,李虎却趁机在夜晚进兵,将南岐州围得铁桶一般,城中兵少,外出打粮的军队还没有返回,事发突然,出人意料,敌人惊慌的乱成一团,组织不起防守,李虎令壮士推开城门,大军入城纪律严格,秋毫无犯,无人敢于抵抗,未伤一兵一卒,杨盆生束手就擒。李虎班师回朝,宇文泰听说后也是非常佩服,赞叹不已,遣使犒劳李虎部队。
  
  之所以称李虎为猛兽,源于李虎擒豹的故事,李虎经常陪同宇文泰在北山下校阅军队,常常有人在这里被豹子吃掉,从来没有人敢于上前抢救,一次又有豹子伤人,被李虎碰上,他立刻拿着大棍子赶过去,把豹子捉住杀掉,除了这一害,宇文泰知道后高兴的夸赞道:“公的名字是虎,果然名不虚传。”
  
  李虎的官越来越大,最后做到太尉(三公之一),宇文泰的儿子建立北周王朝后,李虎虽然已死,但仍被列为开国第一功臣,追封唐国公,他的儿子是北周骠骑大将军李昞(娶独孤信女为妻),他的孙子就是唐朝开国 帝李渊,他的重孙子当然就是有着赫赫威名的天可汗唐太宗李世民了,他自己也不亏,唐朝建立后成了唐朝太祖 帝(追尊)。李虎还是西魏府兵八位柱国大将军之一,唐朝编篡的史书记载:今之称门阀者,咸推八柱国家,当时荣盛,莫与为比。看来这八柱国的名头在一百年之后还是很响亮的。
  

[ [  [   38073  [/   6] =       时时Ю     Ю    =  Ю [/ [/

[[  本帖最后由 piloteer 于 2015-9-14 18:45 编辑 [/ ]
 楼主| 发表于 2006-9-27 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掩赡之勇——杨忠将军
  
  杨忠,隋朝太祖 帝(追尊),隋文帝杨坚之父,西魏府兵十二大将军之一。代北武川人,小字奴奴,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北魏将领,少年杨忠本该有着幸福的生活,但是北魏末年的 镇大起义彻底改变了这位小奴奴的人生轨迹,使他饱尝了离家之苦,去国之痛。父亲杨祯本是北魏建远将军,因讨伐叛贼鲜于修礼(怀朔镇兵)而战死沙场,杨忠随难民潮颠沛流离,客居山东泰山,即使如此,生活也没有平静下来,南梁出兵北魏,攻占了杨忠所在的地区,杨忠又被掳掠到了江南,一呆就是五年,不知南朝的芳草群莺有没有留住青年杨忠的心,反正当客居梁朝的北魏 族元颢在梁朝陈庆之将军的护送下回到洛阳时,杨忠以直阁将军的身份(被元颢所封)正在元颢的部队之中,元颢当初为北海王,因与北魏权臣天柱大将军尔朱荣不和,索性 奔梁朝,梁武帝见他可用,便扶植他另立魏朝,派兵护送入洛,与原来的北魏争夺领导权,杨忠随之参加了与尔朱荣军队的作战,与他交战的对手中就有未来的同僚们(西魏的将领们许多曾是尔朱荣的部下),元颢好景不长, 帝没做多久,很快就被尔朱荣击败,元颢在逃亡途中死于非命,陈庆之削发为僧,只身遁回江南,杨忠却成了北魏军队的俘虏,尔朱荣的同族兄弟尔朱度律见杨忠身材魁伟,相貌出众,武艺绝伦,是当兵的好材料,就收归帐下成了一名统军,在尔朱军队中,杨忠遇到了一生的挚友独孤信(后来两人成了儿女亲家),独孤信早已在尔朱军中闻名,在破葛荣的战役中,独孤信曾经匹马单枪,出阵挑战,生擒敌将袁肆周,大出风头。加上人长的帅气,穿衣打扮与众不同,被军中称为“独孤郎”,杨忠来到独孤信手下,跟随独孤信转战南北。北魏分裂后,杨忠随独孤信加入西魏阵营,与高欢控制的东魏军队作战。西魏初期,关中人少地瘠,抵抗之力有余,还手之力不足,荆州被东魏所占,荆州刺史贺拔胜不得已南下 奔梁朝,西魏复令独孤信率军收复荆州,独孤信以杨忠、康洛儿、元长生三位将军为前锋,突袭荆州城,三将率军来到城下,喝叱守门军士:“现在我大军已到,城中又有内应,你们要想活命,还不快走!” 守门军士一哄而散 ,三将鼓噪入城,东魏军被震慑,没有人敢于抵抗,东魏刺史辛纂被斩杀,荆州归于西魏之手。战事并没有由此停息,时隔半年,东魏派将军高敖曹、侯景再攻荆州,高敖曹马槊绝世,侯景狡猾多计,皆为当时名将,独孤信敌不过,与杨忠一同 奔梁朝,荆州复为东魏所得。
  
  杨忠又一次来到江南,过了三年的羁梁生活,梁武帝重视北朝来归的将领,待遇十分优厚,贺拔胜、独孤信、杨忠对此是很感激的,西魏大统三年,梁武帝应贺拔胜的请求,决定放三将回归关中,并亲自饯行于南苑,贺拔胜自此以后,每当遇到向南飞的鸟儿都垂弓不射,以报梁武帝知遇之恩。三将回到西魏首都长安后,不但没有受到叛国的处罚,反而加官进爵,更受重用,贺拔胜官居太师(三公之首),独孤信为骠骑大将军、加侍中、开府。杨忠也遇到了一位英主,那就是西魏丞相宇文泰,宇文泰见杨忠生得美髭髯,相貌威猛雄壮,十分喜爱,便召到自己的帐下听用。从此,杨忠开始了新的征程。几次三番的俘虏生涯和客居异国的经历使杨忠锻炼出了处变不惊的心理素质,在以后的战争中屡屡表现出色。
  
  杨忠归西魏后经常跟随宇文泰狩猎于龙门,他能够独自捕捉猛兽,左臂夹住兽腰,右手拔掉兽舌,宇文泰见了也叹其勇敢,北朝语称猛兽为掩赡(一说是揜于),便以此名作为杨忠的字,杨忠逐渐升迁为征西将军、 紫光禄大夫,在东西魏的河桥大战中,杨忠与五位壮士担任守桥之责,敌人见其勇猛,不敢进逼。邙山大战中,又一马当先冲锋陷阵,因功升车骑大将军,任都督朔燕显蔚四州诸军事、朔州刺史,加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侯景乱梁,逼死梁武帝,南朝力量削弱,宇文泰决心趁机开拓疆土,任命杨忠为都督三荆二襄二广南雍平信随江二郢淅十五州诸军事,攻取了梁朝的齐兴郡和昌州。梁朝雍州刺史、岳阳王萧詧虽然归附西魏,仍有异心,杨忠使了个疑兵之计,他在樊城搞了一次军事演习,命令两千名骑兵不断变换旗帜来回交替奔驰,萧詧登楼远望,误以为有三万军队,遂不敢有二心。梁朝并不甘心丢失疆土,梁司州刺史柳仲礼率军进攻襄阳,留部下马岫守安陆城,宇文泰知道后派杨忠南伐,攻克随郡,包围安陆,柳仲礼闻听,马上回师安陆,杨忠手下将领担心一旦柳仲礼援军到达,难以攻下安陆,请求立即攻城,杨忠分析说:“敌人凭城固守,短期很难攻下,我军容易腹背受敌,不是良策,南人擅长水战,不善野战,仲礼回援安陆,我半道而袭,敌人赶路疲惫,我军士气正旺,一战可胜,安陆则不攻自破,其他诸城也可以传檄而定了。”这就是兵家常用的围城打援之策。杨忠挑选两千精骑,衔枚夜进,于淙头与柳仲礼部遭遇,杨忠身先士卒,擒获柳仲礼,全部俘虏了柳仲礼的部队,安陆守将马岫知道柳仲礼被擒,不战而降,安陆遂破。杨忠又连陷数城,尽取梁朝汉东之地,进爵陈留郡公。
  
  西魏恭帝初年,宇文泰又策划了一次大规模的远征,目标是梁元帝萧绎所在的江陵,江陵地处长江中上游,南临长江,北依汉水,西控巴蜀,南通湘粤,地势险要,物产丰饶,文华荟萃,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这次西魏派出了豪华的将领阵容,由柱国大将军于谨为统帅,中山公宇文护(宇文泰侄儿),大将军杨忠、韦孝宽,骠骑大将军王杰等辅之,兴兵五万,直扑而来,此时梁朝精兵猛将远在长江下游,江陵空虚,萧绎急忙向在建康的部将王僧辨求援,王僧辨不愧是名将,他想出了一招围魏救赵之策,准备抄西魏军的后路,断其粮道,可惜这只是美好的设想,由于路途遥远,江陵很快失陷,此计划没有能够成功实施。于谨进兵迅猛,先令宇文护和杨忠占据江津,切断江陵与梁朝东部的联系,阻止援军西来,梁军将长刀绑于大象鼻子上向西魏军冲锋,杨忠以箭射大象,大象受惊,吓得掉头跑散。宇文护又攻克武宁,俘虏太守宗均。萧绎命令环绕江陵城竖起 十余里的高大木栅,以为藩篱,戒备森严,阻挡西魏军前进,这种木栅对于西魏骑兵的防御还是很有效的,西魏派步兵进攻,欲翻栅而过,栅内防守的梁军使用长矛向魏军乱戳,进攻的魏军多被刺死,损失惨重,于谨命令王杰以箭射之,栅内守军应弦而倒,魏军借机再次进攻,翻栅而入,胜利进军,于谨高兴的对王杰说:“成我大事的,就是公的神箭啊!” 王杰因为作战勇猛曾被宇文泰誉为“万人敌”,此次又当是奇功一件,于谨令部众纵火焚栅,烈焰将栅内数千民居烧毁,西魏骑兵蜂拥而入,已到江陵城下,西魏军日夜攻城,梁朝大将胡僧祐战死,这时城内有人偷偷打开西门,迎接西魏军入城,萧绎与太子及王褒、朱买臣等大臣退保子城,萧绎见势无望,焚毁古今图书十四万卷,并要 火自杀,被左右阻拦,遂遣人出递降书,开城 降,于谨派人问萧绎为何焚书,萧绎答道:“读书万卷,仍有今日之祸,书有何用?所以我全都烧了。” 此回答使人哭笑不得,书有何罪?罪在读书的人,萧绎也是一代英主,文武全才,却如此不智,令人叹息。萧绎后来被政敌萧詧用土袋子压死,未得善终。于谨驱江陵男女数万口入长安,江陵为之一空,这是梁朝继侯景之乱后又一次大劫难,梁朝的千古风华随之飘散,前有梁武帝之难,后有梁元帝之灾,祸乱至此,长江也会为之呜咽。
  
  北周王朝建立后,杨忠出镇军事重镇蒲阪,时北齐王朝的司马消难请降,杨忠和大将军达奚武出兵迎接,深入北齐境内五百里,三次派出使者联络都没有回音,达奚武怀疑事情有变,建议回军,杨忠坚定的说;“有进死,无退生。” 率骑兵继续向前,终于迎得司马消难,杨忠领三千骑兵殿后,掩护司马消难西退。军队来到洛水以南,杨忠令将士解鞍而卧,休息片刻,北齐兵追到洛水以北,双方隔河而望,杨忠安慰将士说:“不要怕,吃饱些,敌人不敢渡水来当我们的兵锋。” 齐兵试探性的要渡河,杨忠翻身上马纵横奔驰,作出进攻的姿态,齐兵果然不敢进攻,慢慢退走了,杨忠及众将士安然而还,达奚武知道后感叹的说:“达奚武自以为是天下健儿,今天算是服了。” 达奚武曾经夜闯高欢大营,可谓一身是胆,但比起杨忠还是有所不如。北周保定二年,朝廷准备联络突厥共同伐齐,众人都以为北齐国富兵强,又有大将斛律明月(即斛律光,时人称“落雕都督”,“射雕手”),没有十万的兵力不宜出兵,唯有杨忠不以为然,说道:“大军胜利在人和不在人多,有一万骑兵足够了,斛律明月这个小子又能怎么样?” 保定三年,杨忠被任命为元帅,统辖杨纂、李穆、王杰、田弘、慕容延等十余员大将,由北路伐齐,又令达奚武率马步军三万,由南路伐齐,两军预期于晋阳(今山西太原)会合,杨忠路过故乡武川,拜祭先人,犒劳将士,而后攻陷北齐二十多座军镇,保定四年正月,与十万突厥兵会攻晋阳,正值大雪纷飞,寒风凛冽,北齐集中了所有的精锐部队展开进攻,突厥兵害怕,引兵不战,周军兵少,也担心起来,杨忠为众人鼓气说:“事势自有天命,不在人数多少。”亲自带七百人步战,损伤大半,由于达奚武另一支部队没有如期赶到,周军不得不退兵了。这一年,北周再次伐齐,权臣宇文护亲自攻打洛阳,令杨忠出沃野镇接突厥兵,当时军粮已经很少了,众人都忧心忡忡,杨忠想了一个办法,他找来稽胡首领们聚会,暗地里指使王杰整装鸣鼓而来,杨忠假装问他有什么事情,王杰说:“大冢宰(指宇文护)已经平定洛阳,天子听说稽胡骚动,派我来协助您讨伐。”,不久又有突厥使者快马来报,假称突厥可汗已经攻入晋阳,现陈兵十万于长城下,如有稽胡不服,愿来讨之。稽胡首领闻之极为恐惧,争相表示效忠,然后筹集粮草,以资军用,杨忠的智谋可见一斑。这次伐齐仍然没有成功,宇文护自洛阳西还,杨忠也罢兵回镇。北周天和三年,杨忠生病回到京城长安,周武帝和宇文护亲自到杨忠的家里看望,足见这位元勋的分量。不久,杨忠病死,时年 十二岁,儿子杨坚袭爵隋国公。
  
  杨忠外刚内柔,忠勇可嘉,虽一生饱尝艰苦,但男儿自强,终成一番事业,可鉴后人。
  

[ [  [   18502  [/   6] =  ≈冠≈现≈ ≈ :   ≈ . 1088  ≈   =  _ ≈  ≈ ≈ . [/ [/

[[  本帖最后由 piloteer 于 2015-9-14 18:45 编辑 [/ ]
 楼主| 发表于 2006-9-27 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位:
  老熊当道卧——王罴将军
  
  王罴,字熊罴,京兆霸城人,家里世代为州郡豪族。王罴性格耿直刚强,处事公平,乡里人皆敬畏有加,北魏太和年间,朝廷授王罴为殿中将军,迁雍州别驾,他到任后为政清廉,疾恶如仇,勤于公事,雍州刺史崔亮很欣赏他,后来崔亮转任定州刺史,想举荐王罴为长史,未获批准,及梁朝侵犯硖石,崔亮为都督南讨,再次启奏王罴为长史,朝廷见崔亮屡次举荐王罴,知其必有可用之处,便予批准。王罴果然不负众望,带领精锐部队攻克硖石,立下大功。南岐州和东益州的羌人、氐人叛乱,因其凶猛善战,北魏军队屡次征剿不力,朝廷令王罴带领五千名羽林军坐镇梁州,指挥平叛,顺利讨平叛贼,因功升右将军、西河内史。西河是富饶之地,其它人都求之不得,王罴却固辞不受,别人都很奇怪,问他说:“西河地域广大,俸禄优厚,为何不愿去上任呢?” 王罴说出了自己的一番道理,足以警示后人,他说:“现在洛阳的好木材,都是出自西河,我若在西河,达官显贵们建造住宅,所需木材必定要求我办理,私下里采办,我的能力不足,如果向百姓征索,肯定违背法律,所以还是不去的好。” 可见王罴不是善于阿谀奉承之人。后来梁朝围攻荆州,王罴率兵救援,大破梁军,遂任荆州刺史,抚慰当地百姓,不久,梁朝派数万人再围荆州,并挖开河道,水灌城中,魏军损失惨重,此时因北魏内乱,援军无望,王罴和将士们煮粥而食,同甘共苦,每次出战,王罴报定决死之心,不穿铠甲,高声大呼:“荆州是孝文 帝所置,上天如果不保佑国家,就让我中箭而死,不然,必当破贼。”多次恶战,始终不被箭所伤,就这样整整坚守了三年,梁军终于退却,王罴升为车骑大将军,泾州刺史,还没来得及赴任,发生了北魏分裂的 事件,宇文泰坐拥关西,传檄方镇,征讨高欢,王罴 奔宇文泰,受命镇守华州,华州地势极其险要,依傍华山,是潼关之后的第二道防线,宇文泰派王罴镇守,可谓知人善任,西魏建立后,王罴又升迁为骠骑大将军,加侍中、开府。王罴指挥兵士对华州进行修缮,因工程未完,所以夜晚休息时在城外的梯子并未撤下,谁料此时高欢派将军韩轨,司马子如率军在夜晚悄悄从河东偷袭华州,王罴没有觉察,到天将破晓,东魏军已经到达华州城下,登梯而入,杀入城中,王罴还在睡觉,忽听得外面人声喊叫,翻身而起,随手抄起一根白棒子,披头散发,赤脚光身夺门而出,见到敌人大喝一声:“老罴当道卧,貉子哪得过!”,东魏军一看这位凶神恶煞一般,吓得退到东城门,王罴集合赶来的西魏士兵,一齐进击,东魏军抵挡不住,弃城而逃。王罴之勇猛如此。
  
  西魏初期,关中一带因战乱初定,生产未及恢复,官府征收百姓粮食以为军用,如有隐匿不交,便加重处罚,百姓本无多少余粮,官府催逼又急,纷纷逃亡,王罴辖区却是另一番景象,百姓心甘情愿上交军粮,毫无怨言,可见王罴的治政水平高于常人,深得民心。东西魏的沙苑大战前夕,宇文泰考虑华州位置重要,派使者叮嘱王罴要严加防备。高欢亲自率大军进攻华州,来到城下,对王罴喊话:“还不早早 降。” 王罴在城上高声答道:“此城是王罴冢,生死在此,欲死者来。” (意思是这里就是我王罴的坟墓,想死的就来吧),摆出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高欢早知道王罴的名声,见他软硬不吃,未敢攻城,遂撤军而去。王罴一语退高欢,成为千古佳话。后来王罴被调到河东镇守,进爵扶风郡公。东西魏河桥大战,西魏军败退关中(西魏 帝也在军中),东魏降卒赵青雀趁机在长安作乱,一时政局不稳,王罴打开城门,召集将士谈话说;“听说天子败绩,吉凶未知,众人惊恐,我受命在此镇守,以死报恩。你们若有别的企图,可以来杀我。如果有谁担心城池守不住,任由他出城。能够和我同心的,可一同固守。”众人见他坦诚相待,都无二心。西魏军回师平定赵青雀叛乱,局势渐渐稳定,王罴转为雍州刺史,西魏北方的柔然民族势力正盛,侵扰边境,前锋已经到达豳州,朝廷加强京城戒备,堵塞街道,搞的气氛很紧张,左仆射周惠达派人召集王罴商议如何防守,王罴拒绝赴命,他对使者说;“如果柔然军进至渭河以北,我会带领本部破之,不用劳动国家兴兵,怎么京城里如此慌恐,难道宇文家的人就这么胆小吗”,当时京城留守的是宇文泰的侄子宇文导,深受宇文泰重用,王罴对权贵不敬的态度,仍然未改。王罴性格直率,不修边幅,朝廷常有使者来,王罴招待吃饭,有位使者拿起一张大饼,掰去饼边缘比较硬厚的部分,只吃中间松软的饼瓤,王罴见了很不高兴的说:“耕种收获,耗尽人力,蒸煮加工,用力不少,你这样吃法,应该是还不饿。”说完命左右撤去食物,使者一时愣住,惭愧不已。又有一次,一位客人和王罴吃瓜,客人削瓜皮很深,把瓜肉削去不少,王罴很讨厌这种做法,不顾及别人怎么看,捡起客人削掉地上的瓜皮就吃,客人看到很不好意思,也改变了自己的做法。如果有吏者向他谋私利的,王罴等不及用杖责,顺手拿起鞋子就向吏者打去,性格急躁如此。每次赏赐将士,都亲自秤量酒肉,分给大家,有人对这种做法很看不上眼,王罴仍我行我素。他的孙子王述由于父母早亡,也由王罴抚养,自小聪明有见识,宇文泰看见王述后非常惊奇的说:“王公有此孙,足为不朽。” 王罴没能不朽,最终死于任上,身死之日,家里一贫如洗。当时人都佩服他的清廉。
  
  史书评价道:“王罴刚峭有余,弘雅未之闻也。情安俭率,志在公平。既而奋节危城,抗辞勍敌,梁人为之退舍,高氏不敢加兵。以此见称,信非虚矣。”
  

[ [  [   80502  [/   6] =  у冠у现у у :   у . 1088  у   =  _ у  у у . [/ [/

[[  本帖最后由 piloteer 于 2015-9-14 18:45 编辑 [/ ]
 楼主| 发表于 2006-9-27 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位:
  “铁猛兽”——蔡佑将军
  
  蔡佑,字承先,西魏、北周名将,他的父亲蔡袭是南北朝时期北魏和西魏关陇地区的官员,蔡佑并不是代北武川人,也不是西魏权臣宇文泰的亲族,但却以他的勇猛忠诚,得到了宇文泰的信任,成为宇文泰手下的一员得力干将,蔡佑年少时就有大志,他经常和好朋友李穆(后为宇文泰亲信,北周上柱国,并州总管)互相勉励说;“大丈夫当建立功名,以取富贵,怎么能长期处于贫贱的境地呢!”说完,两人抚掌大笑。宇文泰入关陇行原州事时,将蔡佑招为己用,后来宇文泰任夏州(统万城)刺史时,蔡佑已是其帐下都督.
    
  关西大都督贺拔岳(宇文泰的老上级)被侯莫陈悦所害后,贺拔岳的众将在平凉推举宇文泰作为新领袖,派遣使者杜朔周到夏州迎接宇文泰,夏州当地的望族弥姐元进等有异心,蔡佑果断的将其斩于帐下,稳定了军心,因此得到了宇文泰的器重,被收为义子,从此跟随宇文泰征讨侯莫陈悦,迎魏孝武帝入关,与东魏的小关之战,弘农之战,沙苑之战,皆有战功,在与东魏的河桥之战中,两军军阵庞大,首尾交错相连,又恰逢大雾笼罩了战场,双方部队顿时陷入了混战之中,蔡佑此时官至平东将军,下马步战,手刃数人,部下力劝他上马,以防备敌人突袭,蔡佑大怒,呵斥道:“宇文丞相待我如子,今天怎么能够考虑自己的性命!”然后带领十多个部下,大声呼喊着杀敌,给予敌人重大损伤,敌军看他人少,重重围困住他们,蔡佑弯弓搭箭,和敌兵对峙,自己岿然不动,形势千钧一发,东魏兵不敢进逼,招穿重甲持长刀者进击,离蔡佑三十步时,部下都劝他赶快放箭射敌,蔡佑说:“我们的性命,就在这一箭了,怎能虚发!”敌人只有十步时,蔡佑方才射出箭去,正中敌人面部,敌人应弦而倒,其余敌军则吓的忽喇喇向后散开,稍稍退后,蔡佑趁机突围,引众人安然退走。此战西魏军失利,宇文泰引军西还,蔡佑退到弘农,在晚上和宇文泰相遇,宇文泰见到他高兴的说:“承先,你来了,我无忧矣”。这次战役的惨烈使得久经战阵的宇文泰都心惊不已,夜里睡不着,只有枕在蔡佑的大腿上才安下心来,两人关系之亲密可见一斑。在几年后东西魏的邙山之战中,蔡佑身穿明光铁铠,奋勇当先,所向披靡,敌人非常害怕,互相告诫:“此是铁猛兽也。”,东魏兵遇到他都纷纷跑开躲闪,惟恐被他所伤,“铁猛兽”成为最令东魏军恐怖的名字,蔡佑之勇猛威震敌胆。
      
  蔡佑作战常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往往大军返回后,众将都争相邀功,蔡佑却不与他人竞,独坐一旁,颇有汉大树将军之风,宇文泰常赞叹不已,对诸将说:“承先口不言勋,孤当代其论叙。”两人相知至此。
      
  此后,他的地位不断升高,从原州刺史一直到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进爵怀宁郡公,并被赐予鲜卑姓大利稽氏,汉人将领被赐鲜卑贵族姓氏,这在当时是非常荣耀的事情,唐朝先祖李虎曾被赐予大野氏,隋朝先祖杨忠也曾被赐予普 茹氏。南梁的江陵刚刚归附时,当地 势力反叛,宇文泰派蔡佑与大将军豆卢宁征讨,顺利的平息了叛乱。
        
  宇文泰病重期间,蔡佑和宇文护(宇文泰侄儿),贺兰祥(宇文泰外甥)等一同服侍宇文泰,足见宇文泰将他视如己出,特加亲信,丝毫不逊于侄甥。宇文泰死后,蔡佑悲痛欲绝,因气急伤了身体,从此落下了病根,他对宇文泰的感情实在是超出一般父子之上。宇文护受宇文泰托孤,废掉了西魏 帝,辅佐宇文觉(宇文泰嫡长子)登上天王之位,建立了北周王朝,自己继任大冢宰,位总百揆,控制军国大政,蔡佑和尉迟纲(宇文泰外甥)同掌禁兵,宿卫宫廷,与宇文泰的子侄们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北周虽然建立,但宇文护独掌军政大权,跋扈非常,宇文觉渐渐不满宇文护专权,想要除掉他,但宇文觉此时刚刚即位不久,年龄才十五 岁,根本就没有什么实力和宇文护抗衡,蔡佑常常哭着劝阻,宇文觉不听,终为宇文护所废。继位的北周明帝宇文毓(宇文泰庶长子)为公子时,与蔡佑特别友善,即位后,对蔡佑恩宠一天天增加,蔡佑常常借病躲避,不愿卷入 旋涡之中,宇文毓天生聪颖,喜好文学,礼贤下士,爱护子民,废除苛刻的法令,深得人心,地位渐渐巩固,因此遭到了宇文护的嫉妒,最后也被宇文护所毒害。面对朝廷倾轧,君臣之间激烈的权力斗争,蔡佑常思出镇地方,避开京城是非之地,后来如愿镇守原州,这里是他和宇文泰初次相知的地方,不久,旧病复发,蔡佑怀着对宇文泰的无限哀思在原州逝去,时年五十四岁。蔡佑天性节俭,所得赏禄都散与宗族,死时,家里竟无余财。
      
  蔡佑虽然和宇文泰以父子相待,但实际上两人年纪相仿,古代人以尊贵仁义者为父的例子也不鲜见,不过这也证明宇文泰有长者之风,人杰之表,收笼人心的手段高超,因而能得勇士死力,成就一番伟大事业。
  
  

[ [  [   88502  [/   6] =  ㄝ冠ㄝ现ㄝ ㄝ :   ㄝ . 1088  ㄝ   =  _ ㄝ  ㄝ ㄝ . [/ [/

[[  本帖最后由 piloteer 于 2015-9-14 18:45 编辑 [/ ]
 楼主| 发表于 2006-9-27 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VV个人非常喜欢那段历史,当别人问我为什么的时候,我的回答是:“这个年代神经病够多”,HOHO

[ [  [   38236  [/   6] =       时时,     ,    =  , [/ [/

[[  本帖最后由 piloteer 于 2015-9-14 18:45 编辑 [/ ]
发表于 2006-9-27 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是牛人.
俺对那段历史是白痴.

[ [  [  www.203 1  [/   6] =  ?冠?现? ? :   ? . 1088  ?   =  _ ?  ? ? . [/ [/

[[  本帖最后由 piloteer 于 2015-9-14 18:45 编辑 [/ ]
发表于 2006-9-27 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陈庆之,
牛人啊,
以寡击众的战例极多,
千军万马避白袍,
千古名将啊。
发表于 2006-9-27 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韦睿:不用多说了,南梁老将,也是南北朝期间数一数二的超级大将,在钟离之战中大败北魏中山王元英,此外,他还曾夺下了百年易守难攻之城——合肥。此后名声威震四方,北魏人称为“韦虎”。即使是选“中国最强的一百位名将”,他也大有入选的成份。

合肥好地方啊 哈哈

[ [  [  www.388015  [/   6] =  Λ冠Λ现Λ Λ :   Λ . 1088  Λ   =  _ Λ  Λ Λ . [/ [/

[[  本帖最后由 piloteer 于 2015-9-14 18:45 编辑 [/ ]
发表于 2006-9-27 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梁书---陈庆之列传

以7000人击破30万大军,
真是大牛啊。



陈庆之,字子云,义兴国山人也。幼而随从高祖。高祖性好棋,每从夜达旦不辍,等辈皆倦寐,惟庆之不寝,闻呼即至,甚见亲赏。从高祖东下平建鄴,稍为主书,散财聚士,常思效用。除奉朝请。普通中,魏徐州刺史元法僧于彭城求入内附,以庆之为武威将军,与胡龙牙、成景俊率诸军应接。还,除宣猛将军、文德主帅,仍率军二千,送豫章王综入镇徐州。魏遣安豊王元延明、临淮王元彧率众二万来拒,屯据陟□。延明先遣其别将丘大千筑垒浔梁,观兵近境。庆之进薄其垒,一鼓便溃。后豫章王弃军奔魏,众皆溃散,诸将莫能制止。庆之乃斩关夜退,军士得全。普通七年,安西将军元树出征寿春,除庆之假节、总知军事。魏豫州刺史李宪遣其子长钧别筑两城相拒。庆之攻之,宪力屈遂降,庆之入据其城。转东宫直阁,赐爵关中侯。

  大通元年,隶领军曹仲宗伐涡阳。魏遣征南将军常山王元昭等率马步十五万来援,前军至驼涧,去涡阳四十里。庆之欲逆战,韦放以贼之前锋必是轻锐,与战若捷,不足为功,如其不利,沮我军势,兵法所谓以逸待劳,不如勿击。庆之曰:“魏人远来,皆已疲倦,去我既远,必不见疑,及其未集,须挫其气,出其不意,必无不败之理。且闻虏所据营,林木甚盛,必不夜出。诸君若疑惑,庆之请独取之。”于是与麾下二百骑奔击,破其前军,魏人震恐。庆之乃还与诸将连营而进,据涡阳城,与魏军相持。自春至冬,数十百战,师老气衰,魏之援兵复欲筑垒于军后,仲宗等恐腹背受敌,谋欲退师。庆之杖节军门曰:“共来至此,涉历一岁,糜费粮仗,其数极多。诸军并无斗心,皆谋退缩,岂是欲立功名,直聚为抄暴耳。吾闻置兵死地,乃可求生,须虏大合,然后与战。审欲班师,庆之别有密敕,今日犯者,便依明诏。”仲宗壮其计,乃从之。魏人掎角作十三城,庆之衔枚夜出,陷其四垒,涡阳城主王纬乞降。所余九城,兵甲犹盛,乃陈其俘馘,鼓噪而攻之,遂大奔溃,斩获略尽,涡水咽流,降城中男女三万余口。诏以涡阳之地置西徐州。众军乘胜前顿城父。高祖嘉焉,赐庆之手诏曰:“本非将种,又非豪家,觖望风云,以至于此。可深思奇略,善克令终。开硃门而待宾,扬声名于竹帛,岂非大丈夫哉!”

  大通初,魏北海王元颢以本朝大乱,自拔来降,求立为魏主。高祖纳之,以庆之为假节、飚勇将军,送元颢还北。颢于涣水即魏帝号,授庆之使持节、镇北将军、护军、前军大都督,发自铚县,进拔荥城,遂至睢阳。魏将丘大千有众七万,分筑九城以相拒。庆之攻之,自旦至申,陷其三垒,大千乃降。时魏征东将军济阴王元晖业率羽林庶子二万人来救梁、宋,进屯考城,城四面萦水,守备严固。庆之命浮水筑垒,攻陷其城,生擒晖业,获租车七千八百辆。仍趋大梁,望旗归款。颢进庆之卫将军、徐州刺史、武都公。仍率众而西。

  魏左仆射杨昱、西阿王元庆、抚军将军元显恭率御仗羽林宗子庶子众凡七万,据荥阳拒颢。兵既精强,城又险固,庆之攻未能拔。魏将元天穆大军复将至,先遣其骠骑将军尔硃吐没儿领胡骑五千,骑将鲁安领夏州步骑九千,援杨昱;又遣右仆射尔硃世隆、西荆州刺史王罴骑一万,据虎牢。天穆、吐没儿前后继至,旗鼓相望。时荥阳未拔,士众皆恐,庆之乃解鞍秣马,宣喻众曰:“吾至此以来,屠城略地,实为不少;君等杀人父兄,略人子女,又为无算。天穆之众,并是仇雠。我等才有七千,虏众三十余万,今日之事,义不图存。吾以虏骑不可争力平原,及未尽至前,须平其城垒,诸君无假狐疑,自贻屠脍。”一鼓悉使登城,壮士东阳宋景休、义兴鱼天愍逾堞而入,遂克之。俄而魏阵外合,庆之率骑三千背城逆战,大破之,鲁安于阵乞降,元天穆、尔硃吐没儿单骑获免。收荥阳储实,牛马谷帛不可胜计。进赴虎牢,尔硃世隆弃城走。魏主元子攸惧,奔并州。其临淮王元彧、安豊王元延明率百僚,封府库,备法驾,奉迎颢入洛阳宫,御前殿,改元大赦。颢以庆之为侍中、车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增邑万户。魏大将军上党王元天穆、王老生、李叔仁又率众四万,攻陷大梁,分遣老生、费穆兵二万,据虎牢,刁宣、刁双入梁、宋,庆之随方掩袭,并皆降款。天穆与十余骑北渡河。高祖复赐手诏称美焉。庆之麾下悉著白袍,所向披靡。先是洛阳童谣曰:“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自发铚县至于洛阳,十四旬平三十二城,四十七战,所向无前。

  初,元子攸止单骑奔走,宫卫嫔侍无改于常。颢既得志,荒于酒色,乃日夜宴乐,不复视事。与安豊、临淮共立奸计,将背朝恩,绝宾贡之礼;直以时事未安,且资庆之之力用,外同内异,言多忌刻。庆之心知之,亦密为其计。乃说颢曰:“今远来至此,未伏尚多,若人知虚实,方更连兵,而安不忘危,须预为其策。宜启天子,更请精兵;并勒诸州,有南人没此者,悉须部送。”颢欲从之,元延明说颢曰:“陈庆之兵不出数千,已自难制;今增其众,宁肯复为用乎?权柄一去,动转听人,魏之宗社,于斯而灭。”颢由是致疑,稍成疏贰。虑庆之密启,乃表高祖曰:“河北、河南一时已定,唯尔硃荣尚敢跋扈,臣与庆之自能擒讨。今州郡新服,正须绥抚,不宜更复加兵,摇动百姓。”高祖遂诏众军皆停界首。洛下南人不出一万,羌夷十倍,军副马佛念言于庆之曰:“功高不赏,震主身危,二事既有,将军岂得无虑?自古以来,废昏立明,扶危定难,鲜有得终。今将军威震中原,声动河塞,屠颢据洛,则千载一时也。”庆之不从。颢前以庆之为徐州刺史,因固求之镇。颢心惮之,遂不遣。乃曰:“主上以洛阳之地全相任委,忽闻舍此朝寄,欲往彭城,谓君遽取富贵,不为国计,手敕频仍,恐成仆责。”庆之不敢复言。

  魏天柱将军尔硃荣、右仆射尔硃世隆、大都督元天穆、骠骑将军尔硃吐没儿、荣长史高欢、鲜卑、芮芮,勒众号百万,挟魏主元子攸来攻颢。颢据洛阳六十五日,凡所得城,一时反叛。庆之渡河守北中郎城,三日中十有一战,伤杀甚众。荣将退,时有刘助者,善天文,乃谓荣曰:“不出十日,河南大定。”荣乃缚木为筏,济自硖石,与颢战于河桥,颢大败,走至临颍,遇贼被擒,洛阳陷。庆之马步数千,结阵东反,荣亲自来追,值蒿高山水洪溢,军人死散。庆之乃落须发为沙门,间行至豫州,豫州人程道雍等潜送出汝阴。至都,仍以功除右卫将军,封永兴县侯,邑一千五百户。

  出为持节、都督缘淮诸军事、奋武将军、北兗州刺史。会有妖贼沙门僧强自称为帝,土豪蔡伯龙起兵应之。僧强颇知幻术,更相扇惑,众至三万,攻陷北徐州,济阴太守杨起文弃城走,钟离太守单希宝见害,使庆之讨焉。车驾幸白下,临饯谓庆之曰:“江、淮兵劲,其锋难当,卿可以策制之,不宜决战。”庆之受命而行。曾未浃辰,斩伯龙、僧强,传其首。

  中大通二年,除都督南、北司、西豫、豫四州诸军事、南、北司二州刺史,余并如故。庆之至镇,遂围悬瓠。破魏颍州刺史娄起、扬州刺史是云宝于溱水,又破行台孙腾、大都督侯进、豫州刺史尧雄、梁州刺史司马恭于楚城。罢义阳镇兵,停水陆转运,江湖诸州并得休息。开田六千顷,二年之后,仓廪充实。高祖每嘉劳之。又表省南司州,复安陆郡,置上明郡。

  大同二年,魏遣将侯景率众七万寇楚州,刺史桓和陷没,景仍进军淮上,贻庆之书使降。敕遣湘潭侯退、右卫夏侯夔等赴援,军至黎浆,庆之已击破景。时大寒雪,景弃辎重走,庆之收之以归。进号仁威将军。是岁,豫州饥,庆之开仓赈给,多所全济。州民李升等八百人表请树碑颂德,诏许焉。五年十月,卒,时年五十六。赠散骑常侍、左卫将军,鼓吹一部。谥曰武。敕义兴郡发五百丁会丧。

  庆之性祗慎,衣不纨绮,不好丝竹,射不穿札,马非所便,而善抚军士,能得其死力。长子昭嗣。

[ 本帖最后由 快乐乌鸦 于 2006-9-27 17:35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6-9-27 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起源----西魏八大柱国!(继续猪头)

 中国在魏晋时期有过许多 贵族,几乎垄断了当时的 权力,到了南北朝时期,曾经风光无限的东晋门阀世族们,随着东晋的灭亡,刘宋的兴起而逐渐衰败,王谢庾桓这些贵姓也已经不复当年,眼看中国贵族的黄 时代就要结束,这时,一个新兴的贵族集团横空出世,一飞冲天,延续了中国贵族时代的寿命,并开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伟大时代,这就是纵横中国近二百年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他起源于代北武川,初建于关中,共创造出四个王朝,分别是西魏,北周,隋,唐,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奇迹,并将中国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峰,其发端便是成盛极一时的西魏八大柱国。
    
    八柱国家,分别为:宇文泰(李世民曾外祖父),元欣,李虎(李渊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赵贵,于谨,独孤信(杨坚岳父),侯莫陈崇。他们创造了西魏,北周,隋,唐四个朝代辉煌的历史。史曰:今(唐)之称门阀者,咸推八柱国家。当时荣盛,莫与为比。
    
    其中,宇文泰首创府兵制,虽说是柱国之首,但地位早已超然。元氏则是因地位尊崇而挂名,实际上是为 柱国,正合周礼治 军之意。  柱国,各督二个大将军,所以有十二大将军了。每个大将军督两个开府,每个开府各领一军,共24军,这就是府兵的系统了。
    
    府兵制由宇文泰首创,初唐时完善,高宗武后时衰落,玄宗时被彻底破坏。而关陇军事贵族集团,北朝隋唐曾盛极一时, 室与其将相大臣几全出于同一之系统及阶级。而太宗时期,权力渐衰,与新兴的山东豪杰颇有争斗。而长孙无忌出任顾命大臣,是关陇集团最后的闪光,武后欲消灭唐室之势力,遂开始施行破坏此传统集团之工作,如崇尚进士文辞之科破格用人及渐毁府兵之制等皆是。至玄宗尤称李唐盛世,然其祖母开始破坏关陇集团之工事竟其身而告完成。
    
    此集团有三大特征:
    1.“融治胡汉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
    2.此集团中人“入则为相,出则为将,自无文武分途之事”。
   3.集团中各大家族互相通婚,以血缘为纽带巩固地位.
    
    故此,研究隋和初唐史,有必要对于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发端——西魏八柱国家有所了解。
    
    柱国,原意是北魏的柱国大将军这一称号,始封于尔朱荣,尔朱荣败亡后被废置,到宇文泰再兴东魏时又重新设立。在西魏大统十 年以前柱国大将军这一称号共封给八个人,分别是: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于谨、独孤信、赵贵、侯莫陈崇,当时号称“八柱国家”,其中宇文泰总领诸军,而元欣为西魏 族,兵权受到限制,剩下的 人每人统领两名大将军,即为府兵中的“十二大将军”。在这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中,产生了从西魏到北周再到隋,直至唐初的新一代门阀贵族,而这几个时代的 室后族大多都出自这些家族------宇文泰子孙为北周 族,李虎子孙为唐朝 族,大将军杨忠子孙为隋朝 族,北周历代 后多在这些家族中产生,隋文帝的 后与唐高祖李渊之母都出自八柱国里的独孤信。而这些家族后来的盛况,都源于在南北朝最后的乱世中这些名将的丰功伟绩。

[ [  [   38203  [/   6] =       时时δ     δ    =  δ [/ [/

[[  本帖最后由 piloteer 于 2015-9-14 18:45 编辑 [/ ]
 楼主| 发表于 2006-9-27 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八柱国之宇文泰家族:
    宇文泰是南北朝著名的军事家, 家,他所创建的功业深深的影响到了他以后的中国数百年的历史走向,他生于乱世,养成了冷静沉稳,豁达大度的性格,“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几乎是以非常理智的方式治理国家,他不尚虚饰,崇尚简朴,这与南北朝众多荒淫放荡的统治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的这种执政风格也被后来的周武帝,隋文帝所继承。在数十年的军事 生涯中,他勤修内政,建树颇多,首创的府兵制,后世向称良法,八柱国十二大将军的影响,可以从隋唐的军事体制中找到,复古为今的 官制,也成为后世 部制的蓝本,是从秦汉以来的三公九卿制演变为隋唐三省 部制的转折点,中国的行政体制由此又更加完善成熟。他率先废除了流行千年的宫刑,结束了这一不人道刑罚的历史,在与东魏,南梁的三国鼎立过程中,纵横捭阖,攻城拓地,先后袭取了蜀地和江陵,大大扩展了西魏版图,使西魏在军事 斗争中逐渐转弱为强,为北周统一北齐奠定了坚实的 经济基础。功业若此,盛矣哉!
    
    做为能与高欢抗衡的一世之英雄豪杰,可以说西魏北周的辉煌都出自他的手中,虽说他与另外七人并称八柱国,但实际上他是府兵乃至整个西魏的真正领导者。宇文氏在这一时期内也是人才辈出,除了后来独掌大权的宇文护和英明神武的周武帝宇文邕外,在十二大将军中也有宇文族两人:宇文导与宇文贵。虽然最后宇文氏的北周为隋所灭,而后又代隋以唐,但宇文氏一族早就与杨氏李氏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或是当年的并肩共患难,或是后来的联姻,以至宇文 族后来虽经隋文帝大量捕杀,但仍有其它同姓旁支以高门大族的形式繁盛不已,其中有许多人也继续担任显贵,如隋朝的宇文庆,宇文述,宇文化及,宇文恺,唐朝的宇文士及等。宇文泰及其子孙较为宽仁,在篡西魏之后并不是像历代那样杀尽先朝的 族,反而与之以高官厚禄,这种宽仁的风格也为隋特别是为唐所沿习,而宇文氏因此在后来被保存下来,可以说也是福报吧。
    
    八柱国之赵贵家族:
    赵贵字元贵,天水南安人,在战乱中逃亡到中山,被逼加入葛荣军,葛荣战败后 入尔朱荣麾下,后又跟随贺拔岳平定关中,以军功做到了镇北将军。侯莫陈悦杀死贺拔岳之后,赵贵诈降于侯莫陈崇,骗取其信任后为贺拔岳收尸,随后出奔平凉,拥立宇文泰为主帅。平定关中后赵贵又参加了宇文泰与高欢在河桥、玉璧、邙山的激战,而后在广武大败柔然,斩首数千。“寻拜柱国大将军,”“孝闵帝践阼,迁太傅、大冢宰,进封楚国公,邑万户。”宇文泰死后,宇文护辅政,而赵贵自认为当年于宇文泰平起平坐,而今却要居于宇文护之下,甚为不平,于是与独孤信密谋杀掉宇文护,但在即将动手之前被独孤信制止,随后为开府宇文盛告发,赵贵因此被宇文护诛杀。赵贵初期以德智而成其功名。
    
    八柱国之元欣家族:
    元欣字庆乐,其父为魏献文帝之子广陵王元羽,其弟为西魏节闵帝元恭,是地地道道的魏国 室近支。元欣为人粗鲁率直,素以飞鹰走狗为乐,并不见得有什么大才,但当魏孝武帝为高氏所迫出逃关中 靠宇文泰时,元欣率先响应,这一步好棋给他带来了后半生的煊赫荣华,一下子成为西魏 室诸王之首。“为大宗伯,进大冢宰、中军大都督。大统中,为柱国大将军、太傅。”。“后拜司徒。恭帝初,迁大丞相。”这一系列高位使他表面上几乎可与宇文泰平起平座,而这种封赏,大概是宇文泰认为他粗鲁率直没有野心才给予的。事实上,他在长安大置产业,特别爱好园艺,以至当时长安的好果子都是出自他的园中,他对宇文泰也表现得毕恭毕敬,而推荐的人也都是无能之辈。这样一个 室首席亲王,对宇文泰当然是没有任何威胁的,他能成为八柱国之一并且后半生享乐而终,可以说是憨人有憨福了。十二大将军里也有元氏三人:广平王元赞、淮安王元育、齐王元廓。总体来看,从西魏到北周,一方面,元氏诸王甘于置身宇文泰之下,甚至是被篡位也没作出多大反抗,另一方面,元氏与宇文氏频繁通婚,所以到了北周,元氏不但没有衰落反而更加繁盛;而后,大将军元胄在隋篡周的过程中为杨坚立下大功;到了唐朝,元氏与崔、裴、卢三家并称四大宰相门第,更见其盛。

[ [  [   58026  [/   6] =  И冠И现И И :   И . 1088  И   =  _ И  И И . [/ [/

[[  本帖最后由 piloteer 于 2015-9-14 18:45 编辑 [/ ]
 楼主| 发表于 2006-9-27 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八柱国之李弼家族:
    李弼字景和,辽东襄平人,为人沉稳,有远见豪气,而且膂力过人。最初 于尔朱天光麾下,后来跟随贺拔岳,在讨伐赤水蜀、万俟丑奴、万俟道洛、王庆云的战斗中树立了骁勇之名。后来属侯莫陈悦,当宇文泰与侯莫陈悦争夺关中霸权之时,李弼的率众 奔宇文泰决定了宇文的胜利。而后李弼作为宇文泰的大将经历了平定关中、抗击高氏的诸次战役,特别是在宇文泰与高欢的沙苑大战中,当宇文泰的左军遭敌强攻之时,李弼果断的领轻骑向敌突击,将敌军横截为三段,由此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大统]十四年,北稽胡反,弼讨平之。迁太保,加柱国大将军。”李弼以将略见长,其大将风度在八柱国中鲜有能及。因为上述功劳,他在八柱国中的地位也首屈一指,到了北周之时与于谨并为元老,死后被追封魏国公。李弼之弟李丂也是北周名将,虽不过五尺,但骁勇过人,一度让宇文泰大为叹服,后成为大将军。李弼后代在周为魏国公,在隋世袭蒲山公,其次子李曜之孙就是在隋末乱时间纵横一时的枭雄自称蒲山公的李密。
    
    八柱国之于谨家族:
    于谨字思敬,河南洛阳人,早年以才名著称一时。与其它人不大相同的是于谨出身于北魏正规军,在镇压边镇大 出谋画策,立下大功,被魏帝封为积射将军,后一度位至北魏征北大将军,但他在尔朱天光与高欢之争中站在尔朱一边,不久尔朱大败,于谨逃入关中,向宇文泰献称霸关中之策。随后,于谨跟随宇文泰参加了诸次战役,并带领大将军杨忠攻下了梁都江陵。“俄拜司空,增邑四百户。十五年,进位柱国大将军。”宇文泰死后,宇文护受命辅政,而于谨在大多数人迟疑之际,说服大家服从宇文护的权威,化解了分裂倾向。后来北周尊三老,于谨即为三老之一,可见其威望之高。总的来看,于谨在八柱国中以谋略为优,凡宇文泰以后大方向战略的制定都有于谨的参与,而于谨也是以其谋略保自身功名在数次换主时不失。于谨诸子在周隋间皆位重一时,而又以于翼为最,其地位在北周与于谨类似,周武帝继位前于翼甚至受先帝托孤,周武帝灭齐时于翼领一军独当一面,灭齐后又主持了长城的修补。最后在杨坚代周之时,于翼与李穆一样起到了影响全局的作用,因而于氏在于谨死后历周隋两朝更显其盛。
    
    八柱国之侯莫陈崇家族:
    侯莫陈崇字尚乐,代郡武川人,其祖先出自鲜卑别部。自十五岁起侯莫陈崇便随贺拔岳征讨葛荣、邢杲、元颢,在征讨万俟丑奴时,侯莫陈崇单骑冲入敌阵,于马上生擒万俟丑奴,因功被封安北将军。贺拔岳死后侯莫陈崇归入宇文泰麾下,随后“三年,从擒窦泰,复弘农,破沙苑,增邑二千户。四年,从战河桥,崇功居多。七年,稽胡反,崇率僸讨平之。”“十五年,进位柱国大将军,转少傅。孝闵帝践阼,进封梁国公,邑万户,加太保。历大宗伯、大司徒”,在宇文护掌权时因说出晋公宇文护必死之言被勒令自尽。侯莫陈崇三子皆为周将,而其兄侯莫陈顺更是十二大将军之一。侯莫陈崇一族以武猛而享威名,故能成一时之盛,而陈崇最终以言语鲁莽丧身,乃是脱不了轻率之道,一世英名也转眼云散,足以让人叹息。
    
    八柱国之独孤信家族:
    独孤信,出自云中的鲜卑别部,本名独孤如愿,少年时风度过人,任勇好侠,后 入葛荣帐下。独孤信在军中对着装修饰都非常重视,打扮不同于一般人,因此他又被人称作“独孤郎”。葛荣败亡后独孤信跟随尔朱荣征战各方,因功升至武威将军,甚得魏孝武帝看重。魏孝武帝入关之时,独孤信辞别家人单骑追上魏帝相随,成为一时间美谈。而独孤信与宇文泰又是同乡,自小就十分友善,故入关之后甚见重用。后来独孤信与杨忠攻下了东魏的荆州,随后东魏高敖曹以大军来攻,独孤信不敌,奔入南朝梁,三年后才回归西魏,其忠心如一得到了梁武帝称赞。“十四年,进位柱国大将军。”后来赵贵谋反事泄,独孤信受到连带,为宇文护所逼,自尽。独孤信一生都以德信著称,尽管战事非其所长,但凭其德信树立的威望,既使是偶有战败,也不损其名,他的功劳也多在安抚各方,深得民心,在陇右、荆襄地区都享有很高的声望,宇文泰因此命他将名字由“如愿”改为“信”。独孤信死后也因此常为时人所怀念,加之北周的两个 后和隋文帝的 后及李渊之母都是独孤信的女儿,因此他的名誉随后就得到了恢复。
    

[ [  [   385   [/   6] =       时时ㄇ     ㄇ    =  ㄇ [/ [/

[[  本帖最后由 piloteer 于 2015-9-14 18:45 编辑 [/ ]
 楼主| 发表于 2006-9-27 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八柱国之李虎家族:李虎为陇西成纪人,其祖先为晋末的凉武昭王,后为北魏所灭。李虎本人为宇文泰手下大将,后被封为柱国大将军,太尉,尚书左仆射,陇右行台,少师,大都督,陇西郡公。李虎于周篡魏之前去世,其子李炳也随后早逝,由时年七岁的李渊袭爵。李渊之母与后来的隋文帝杨坚之妻为姐妹,都是八柱国之一独孤信的女儿,因此李渊深为其姨母即隋文帝的独孤皇后所喜爱,而且又与隋炀帝为表兄弟,故李渊一族在隋朝的显赫更盛于周,这也为后来李氏建立唐朝打下了基础。十二大将军中的阳平公李远同样也出身于陇西成纪李氏,不过这一支与李虎的一支关系较远。李远与其兄李贤并为周初大将军,李远在后来也被封为柱国大将军,不过较之早已成名的“八柱国家”晚了许多。另外还有一位名将李穆据言也出自陇西李家,其人最初为宇文泰手下小将,声望远不及前述诸人,但长寿确过之,凭着多年积功,在周末时已位居大将军镇守一方,杨坚攻灭尉迟迥篡周时李穆起了重要作用,因而到了隋更加显赫,隋末炀帝听信方士的“当有李氏应为天子”这一谶语而尽诛李穆子孙。
    
    八柱国中赵贵成立宇文泰之功,元欣佐宇文泰以皇室之威,李虎以战立名,李弼将略能军,于谨以谋辅事,侯莫陈崇以勇纵横,独孤信以德抚民,正是由于这些人各显其才于宇文泰之下,才铸就了宇文泰及北周的辉煌。这些人能团结于宇文泰周围,也更显出宇文泰乃是英雄中的英雄。
    
    另外,十二大将军具体为元育、元赞、元廓、宇文导(宇文泰侄儿)、宇文贵、李远、达奚武、侯莫陈顺、杨忠(杨坚之父)、豆卢宁、贺兰祥(宇文泰外甥)、王雄,皆世之名将,此外另有王思政,韦孝宽,宇文深,王罴,蔡佑等名将,其详细事迹不再一一列述,关陇集团中,其它后起将才如宇文宪(宇文泰第五子)、尉迟迥(宇文泰外甥)、长孙晟(唐长孙皇后之父)、贺若弼、韩擒虎、李世民、李靖、侯君集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名将,这么多丰富的人才,乃是北周统一北方,以至隋唐统一全国的基础。
    
发表于 2006-9-27 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陇西李家历史上名将辈出啊。
汉代的李广,李陵等好象都是陇西李家子弟。
香火延绵,
真是异数。
想起普鲁士的贵族军官团。
发表于 2006-9-27 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是网上搜搜陈庆之和白袍队,你就会发现原来人真可以成神——战神
发表于 2006-9-27 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个玩意

在《梁书》上,把陈庆之描述地简直是一个传奇。用300骑连破4阵,其余9阵不战自溃,一夜之间击溃来援的几万敌军,把守城的将领吓的不轻,之前他好歹还敢摆开阵势和梁军作战,看见援军这么干净利落地被收拾掉了,立即举城投降了。更令人惊骇的事情还在后面,陈庆之带着8000白袍队开始北伐,在3个月中,作战47次,下32城,每仗都胜;而且更可怕的是,他似乎永远面对的是敌人的重兵集团,比如虎牢关这样的天下雄关,一鼓而下。最令人惊讶的一仗莫过于荥阳一战了,当时陈庆之攻取荥阳未下,魏主尔朱荣亲自领军30万来袭,当时白袍军不足10000人,而且荥阳还没有攻下来。陈庆之倒也强悍,居然硬是不退,全部白袍队全军出动攻城(后备队肯定是没有了),一鼓而下荥阳;然后魏军30万军队围困荥阳,陈庆之更嚣张,带领3000人出城列阵(1:100的兵力差,这是什么概念啊…… 曹魏时代,孙权拥有士兵30万,也就是说只要这3000人,就干掉整个吴国了,这不是奇迹是什么?),然后迅速展开攻击,一战获胜,魏军全部溃散,几个重要将领“仅以身免”…… 无语了吧。虽然最近几年,大家开始越来越怀疑梁书的正确性(因为根据计算,陈庆之一个人就把魏国的全部军队消灭了几个轮回了,但是就这一点来说,还是不能说明问题,因为绝大多数被陈庆之击溃的部队都是溃散,那么在敌国领土上溃散的部队还是有很大的比例再次加入战斗序列中的);不过不管如何,3个月内,作战47次,下32城,不是天才是干不出的。想想看,号称“卧龙”的诸葛亮出岐山,无功而返;“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的桓温,以优势兵力的北伐都得到那样的下场;而以上两个人员,在各自的朝代中,都堪称名将。

不过最后白袍队的溃散多少有点无聊,最后由于没有援助,陈庆之率领白袍队返回了南方,在过一个河流的时候,由于意外山洪爆发,8000白袍队几乎全军覆灭,陈庆之自己化妆为僧人返回南朝。一代传奇就这么结束了。有点无聊,一点都不悲壮……
发表于 2006-9-27 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个时候乱啊,所以容易出牛X人物。
建议看看赫连勃勃写的书,既搞笑,又普及历史。
发表于 2006-9-27 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春秋上有关于这段历史n长的文章

有兴趣可以翻来看看
发表于 2006-9-28 01:23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恶补这段历史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GEARER 装备者 ( 皖ICP备19007127号|皖公网安备34010402701726号 )

GMT+8, 2025-2-25 09:0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