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6-12-5 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柑桔生南国——唐时轶事之
现在柑桔在北方已经是很常见的水果了,每当收获季节,那种加长超载的大型货车一车接一车的将柑桔从原产地拉到北方的城镇来。
三十多年,天下都在搞“革命”,吃甚柑桔,只是在过节的时候,果品店外会贴出一张告示
最高指示
形势大好,不是小好,整个形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
革命人民群众凭户口本每户供应桔子半斤,地、富、反、坏、右、牛鬼蛇神不许乱说乱动。
柑桔作为一种美味的水果由来已早,《尚书 禹贡》中说:“淮海维扬州,厥苞桔柚,锡贡。”扬州那个地方出产桔子和柚子,是一种特殊的贡品。屈原的《桔颂》中“后 佳树,生南国兮。”则说的是楚地的柑桔。
在唐朝,一些主产地的柑桔依旧被列为贡品,在大批量上市之前,经过精心挑选的上等精品经过包装后会以最快捷的方式运达京师长安。
长安城中最先吃到柑桔的是 帝,每年各地进贡的柑桔数量不少,仅余杭一带一年就要进贡桔子两千颗,而成都附近的资州、眉州、简州每年进贡柑桔“多少不限”,说是“多少不限”,但各地官员给 上进贡还不是多多益善,这也是政绩。 上也是人,胃容量和人类保持一致,这么多贡品一个人如何消受得了,于是就会将柑桔转赐给大臣和宫女们。王建的《宫词》中“众里遥抛 桔子,在前收得便承恩。”说的是宫女们,情景有些像电视节目主持人往台下抛小礼品,谁接到就归谁。李德裕的诗中写到“荔枝来自远,卢桔赐仍叨”,说的是翰林学士,翰林学士是 上的秘书,近水楼台先得月,吃些新鲜的贡果是常有的事。刘禹锡《为武中丞谢新桔表》说的是大臣,武中丞是指御史中丞武元衡,当时刘禹锡在他手下任监察御史。刘禹锡官位低却写得一手好文章,这两种因素凑在一起的结果就是总是要替领导写谢表。这种谢表都是官样文章,有着固定的格式,如果剔除其中的赞美性文字和表决心的内容,也就是一张收条。
除了上述这些人外,长安城中还有一种人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吃到进贡的柑桔,这些人走的是非正规渠道,偷来的。不是一般的小偷小摸,而是神偷侠女。
却说长安城中有一位退休的警官,名叫王超,八十多岁了,脑子还挺清醒,所以退而不休受朋友之托寻找一串失窃的玉制念珠。王超接手案子后先是在长安城中转来转去寻找线索,那天他走到长安城东的胜业坊。胜业坊和南内兴庆宫只隔着一条街,长安城中知名的财富人物邹骆驼就是在此掘得了第一瓮 子。邹骆驼在致富之前是一个流动商贩,每天推着小车去卖蒸饼,在他经过的路上有一处路面不平,露出一些砖块,小车的车轮碰上砖块就会翻车,车上的蒸饼也就掉到地上沾满了泥土。翻了几次车后,邹骆驼十分生气,下决心来一个了断——扛着锄头去平整路面。当他挖去十多块埋在地下的砖头时,奇迹出现了,下面埋着一个瓮(就是那种大水缸),瓮里面装着五斗砂 。那时候还没有地下埋藏物归国家所有的规定,邹骆驼因此暴富。
再说王超走到胜业坊北街时看见路边一颗大槐树下站着一个女孩,年龄约莫十七、八岁,衣裳褴褛,脚上拖拉着木头制成的拖鞋,一副苦孩子的样子。假如杜甫看见这个女孩怕是会写出安得锦靴千万双的诗句,但王超不是诗人,王超是警官出身,警官的职业特点之一就是看谁都可疑。第 感觉告诉王超,这个女子不寻常,果然,接下来发生的一幕证实了他的判断。当时,有几个禁军的小伙子正在街上蹴 拢 按照有关学者的考证,蹴 履耸亲闱虻那吧恚 所以咱们可以自豪的告诉大不列颠和北爱尔兰王国的朋友们,唐朝的那几个禁军小伙子是在踢 。既然是踢球就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臭脚,一个小伙一脚踢 了, 鲁 着大槐树方向飞去,却见树下的那个女孩不慌不忙抬起腿迎着 绿吡艘唤牛 那 鲁逑蚴 丈高的空中后准确的落在了那个禁军小伙身边。这一脚 滤 平极高,后世小说中的那个高俅在端王府便是使了个鸳鸯拐将来 绿吡嘶厝ィ 赢得宋徽宗的高度重视。高俅当时脚上穿的是靴子,而这个女子穿的是木头的托鞋,看见影视剧中穿着木头拖鞋的日本女子呱哒呱哒的迈着小碎步时,就能想到穿着木拖鞋踢出好 碌哪讯取
王超尾随着这个女子进了胜业坊的一个小巷子,盯梢盯到家门口。女子的住处是够简陋的,睡的是土炕,厨房里的情况显示有几天没动烟火了。屋内有个老太太,说是女子的母亲,靠给人缝补衣裳为生。王超不为表面现象所迷惑,和那个女孩儿拉关系,双方处的很融洽还认了亲戚。熟了之后就发现了问题,女孩有时候会招待王超在家吃饭,摆上桌的都是山珍海味水陆佳肴,王超在京城当了一辈子警官,这种档次的饭菜也只是听说过而已。有一天,女孩拿出两颗洞庭桔让王超尝鲜,当时洞庭桔刚刚成熟,长安城中能够吃到的只有 上,女孩很随意的告诉王超,这桔子是才从宫里拿出来的。王超心中暗喜,遇上这等高手念珠的是有着落了。
这就是老王超胜业坊中品贡桔,才引出奇女子大雁塔上藏念珠。
宋人韩彦直在《桔录》中写道:“洞庭柑皮细而味美,熟最早,藏之至来岁之春,其色如丹。”这里所说的洞庭不是“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的那个洞庭,而是指苏州太湖中的洞庭山,据说那里是洞庭桔的原产地。唐朝有一个在京城任职的官员卧病在床,想吃洞庭桔,就给他的朋友韦应物写了一封信,请他想办法给弄上一些,韦应物当时担任苏州刺史。洞庭山上的柑桔还没有成熟,韦应物在回信中写了一首诗:“怜君卧病思新桔,试摘犹酸亦未黄。书后欲题二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
诗人杜甫晚年也和柑桔有过一段情缘。公元766年,唐代宗大历元年,杜甫漂泊到了夔州。夔州州府在奉节,东汉初年公孙述在这里修筑了白帝城,三国时期蜀国的刘备讨吴失利就死在这个地方。这一年杜甫已经五十五岁了,生活上的漂泊不定,事业上的坎坷艰难,再加上时时忧国忧民,使得杜甫身心都过早的衰老,百病缠身。肺病、风痹、还有消渴症。“我多长卿病,日夕思朝廷。肺枯渴太甚,漂泊公孙城。”消渴症和长卿病都是指糖尿病,西汉的司马相如就得过糖尿病,司马相如字长卿,后人因而将此种病状叫做长卿病。
这年秋天,新任夔州都督柏茂琳将城西 河畔的四十亩柑桔林划给杜甫。柑桔是夔州的特产,《唐书》中说:夔州岁贡柑桔。杜甫在《阻雨不得归 西柑林》一诗中写到:“园甘长成时,三寸如黄 。诸侯旧上计,厥贡倾千林。”诗中“诸侯旧上计,厥贡倾千林”说的是过去地方的官员每年年终到京师上报统计材料、汇报工作的时候,都会尽可能多的携带本地产的柑桔作为礼品,和现在的“跑部跑委”差不多。
杜甫雇了几个当地人为他干活,在他的诗中出现的雇工有,阿稽、阿段、伯夷、辛香、信行,其中阿稽是女性,而伯夷这个名字具有深厚的历史沉淀,估计是杜甫起的。杜甫在夔州住了近两年时间,在此期间他写下了四百多首诗,其中有回忆使水流年的《昔游》、《壮游》、《遗怀》,也有怀念故人的《八哀诗》,还有《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阁夜》(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等著名的诗篇,可以说这个时期是杜甫诗歌写作的一个高潮。也是最后一个高潮,诗人的生命正在走向终点。老迈的杜甫这时候是很爱怀旧的,一次他在夔州府参加过宴会后,借着酒劲儿跨上了马背,“骑马忽忆少年时”。年轻时的杜甫是什么状态,那时候的杜甫“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饮酣视八极,俗物皆茫茫。”,那时候的杜甫“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呼鹰皂枥林,逐兽云雪岗。射飞曾纵鞍,引臂落 j ]。”但毕竟年龄不饶人,“不虞一蹶终损伤”,骑在马上的杜甫没走多远就从马上摔了下来,在床上躺了好几天才缓过劲来。
大历三年正月,杜甫把那四十亩柑林赠送给一个叫南卿的人,自己携家小离开夔州顺江而下,大历五年四月,杜甫在江上的一条小船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谈论起杜甫的事情未免有些沉重,讲些轻松的事。
唐朝时各地进贡柑桔的包装是很讲究的,益州(成都)进贡的柑子每一颗都要用纸包裹起来。有一位益州长史认为用纸包裹柑子档次不高,就下令改用细布包裹。等到贡品送出之后,长史却又担心在运输过程中细布会磨坏柑子皮,造成瑕痴,心中不免忧虑不已。不久,有消息说朝廷的一位御史正在赶往益州,是为柑子布的事来的。益州长史闻听这个消息大惊失色的对下属说:果然被御史推问了。等到御史到达益州的招待所,长史忙着解释说:当时之所以用细布包裹柑子,完全是为了提高贡品的档次,这属于好心办了错事。
那位御史听到长史的这一番话,就好像掉到了浓浓的烟雾之中,分不清那儿是那儿。好一阵子大家才弄明白是怎么一回事,误会是由御史的姓名引起的。御史姓甘名子布,这个甘子布不是那个柑子布。
这虽说是一个趣闻,但从中可以看出唐朝时对于进贡柑桔是有严格要求的,出了问题要追究负责官员的责任,进贡要当作 任务来办。白居易担任苏州刺史的时候写的一首诗,内容是描写自己亲自登上洞庭山为 上挑选贡桔的情景,诗文如下:
《拣贡桔书情》
洞庭贡桔拣宜精,太守勤王请自行。珠颗形容随日长,琼浆气味得霜成。登山敢惜驽骀力,望阙难伸蝼蚁情。疏贱无由亲贡献,愿凭朱实表丹诚。
在江州当了几年不管事的司马后,白居易的脾气变的好多了。不过从诗中可以看出唐代地方为 帝进贡时的一些细节,而“琼浆气味得霜成”一句也可以和韦应物的“洞庭须待满林霜”相印证。
[ [ [ 88502 [/ 6] = ◣冠◣现◣ ◣ : ◣ . 1088 ◣ = _ ◣ ◣ ◣ . [/ [/
[[ 本帖最后由 piloteer 于 2015-9-14 21:36 编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