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6-12-5 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一 水果外传(上)
唐武德七年九月十七日,由唐高宗下诏欧阳询主编的《艺文类聚》编撰完成。《艺文类聚》是一部大型的类书,武德五年开始编撰,历时三年,全书分为四十六部七百二十七条子目,将进一百万字。
《艺文类聚》中记载了三十七种水果,主要品种有:李、桃、梅、梨、柑、桔、樱桃、石榴、柿、楂、柰、枣、杏、栗、胡桃、椰、枇杷、葡萄、荔枝等。这其中,石榴、葡萄、胡桃是在西汉时期由西域引进中土的。
中国原产地的苹果是一种绵苹果,古时候叫柰,也有的品种叫林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柰与林檎,一类两种也。”我们现在吃的苹果是西洋苹果,大约是在公元1871年前后传入中国,地点一般认为是在山东烟台。而中国原产地的苹果树由于所结出的果实从果质、口感、产量上来说都存在着问题,因而主要用作嫁接时的砧木。
唐朝时有一种苹果被命名为文林郎果。中国古代有一种官叫散官,有官名但是不担任实际的职务,散官有文武之分,文林郎是文散官,在唐朝位列从九品,在所有文散官中排在倒数第二。文林郎果和一个叫王方言的人有关,王方言家住在临黄县王国村,紧挨着黄河。一天,王方言在黄河边上闲转时拣到一棵树苗,也不知是什么树,就拿回家栽到土里。慢慢的这颗树苗长大了还结了果子,原来是柰。果子成熟之后摘下一颗尝了一口,味道比本地产的柰要好的多,这些果实被送到曹州刺史李慎那里。
李慎是唐太宗的第十个儿子,后来被武则天改成姓虺,属于毒蛇一类,死在流放的路上。说起来诗人杜甫的姥姥就是李慎的孙女。
李慎得到这些果子后首先想到的是圣上,就将这些果子作为地方的贡品进贡给唐高宗李治。唐高宗品尝之后的感觉是果然不同于寻常的果子,一高兴就赐给果树的发现者王方言一个文林郎的散官,并将这种果子命名为文林郎果。文林郎果被栽种在皇家的果园中,有一位西域来的老僧人看到这些果树后说,这在西域叫做?O婆果。
?O婆果这个名称很值得注意,有人认为这就是苹果的最初名称,?O是苹的异体字,现在香港地区的苹果二字就写作?O果。
梨也是土生土长的水果,汉朝时长安城南的樊川有一种梨个头很大,肉质甜脆,掉到地上就会摔成碎块,当地人把这种梨子叫做“含消梨”,收摘含消梨的时候要先用布口袋把梨兜住,以免失手摔碎。
梨在唐代是主要的水果,每当梨花盛开的时候正是一年中好时节。岑参在西域的轮台面对着漫天的飞雪想到的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杭州人把梨花盛开时节酿造的酒称为“梨花春”。“最似孀闺少年妇,白装素袖碧纱裙”,把梨花比喻成寡居少妇的那一身素裹,写下这句诗的白居易已经没有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年最少”的心境。
河北的真定县自古就盛产梨,魏文帝曹丕在一份诏书中说:“真定郡梨,甘若蜜,脆若凌,可以解烦饴”,这种梨可以消火去病。
唐武宗有一阵子生病了,症状为烦燥不安,宰相李德裕说是“陛下威断不测”,威断不测在老百姓嘴里就是喜怒无常。医生诊断认为圣上的病因是心热之疾,实际上是吃了方士的金丹之后产生的不良反应,这种病不好治,原因在于患者在不停的服食金丹。有一个道士献上一个方子,方子中的一味主药是紫花梨/道士说这种紫花梨生长在四川青城山的山顶上,可以用来中和服用金丹后的不良反应。道士本身就是炼丹的,这个方子应该是道士之经验,服丹之必备。
唐武宗服用了道士献上的药之后,果然见效,脾气也恢复了常态。身体一好,武宗又开始服食丹药,服食了丹药之后就又产生了不良反应。再派人去找那个道士,道士不见了。派人去四川青城山寻找紫花梨,梨也没找到。于是唐武宗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征集紫花梨的线索,不久,真定县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那里有一棵梨树上结的果子就是紫花梨,树是一个姓李的县令栽种的。
唐武宗吃了真定县的紫花梨以后感觉到效果和那个道士献上的紫花梨差不多,这颗梨树就成了国宝级树木。地方官员清理了梨树周围的现场,附近无关的杂树全部被砍掉,再用红漆漆成的木栏杆把梨树围起来,当梨树开花坐果时,为了防止蜂蝶和小鸟的干扰,还特别制作了一个罩子将整颗梨树罩住,罩子是用高档的纱网制成的,即能保持正常的通风采光,又可以保护花果。
这颗果树原来的主人,那位姓李的县令的命运可不如他的树,李县令因为没有尽到保护这颗梨树的责任而受到降职处分,李县令所犯的错误是:对于保护梨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责任心不强,防护措施不到位,致使大风刮断了梨树的一节树枝。
唐武宗在晚唐算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但却毁在服食金丹上。服丹如服毒,病情加重不能处理国事,道士们却说这是在换骨。唐武宗死的时候是三十三岁。
据说在东都洛阳报国寺中的一颗梨树上曾经结出过六斤重一个的梨子,这梨可够大的,摆在桌子上像一个小西瓜。
中国史书上第一次提到西瓜是在《新五代史》的四夷传中,据史书记载,大约是在公元947年,即后晋开运四年,一个叫胡峤的人进入契丹境内,在其京城上京(今日的通辽)附近吃到了西瓜。当地人讲西瓜是契丹攻打回纥时获得的种子,由于上京地区气候严寒,栽种西瓜要“以牛粪覆棚而种,大如中国冬瓜,而味甘。”
西瓜大面积在中原一带栽种是宋代的事,唐人所说的瓜是指甜瓜。王建在《宫中早春》一诗中写到:“内园分得温泉水,二月中旬已进瓜”,诗中的内园是指位于临潼骊山的华清宫,那里的温泉驰名天下,“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白居易诗中这个贵妃出浴的情节就发生在华清宫。唐朝的时候利用温泉地热在冬季种植甜瓜,使得其在早春二月就能成熟。
天宝年间,唐玄宗站在骊山之上远眺,手指着一个方向问那是什么地方,随行的人员急忙拿出地图寻找之后回答说,那里是愍儒乡。
愍儒乡有一道峡谷叫马谷,冬天的时候谷底气温比别处要高显得很温暖,秦始皇派人在这里种下一些甜瓜。甜瓜在冬天成熟是一件异常现象,秦始皇让一些儒生到现场开个研讨会,研究一下冬季甜瓜成熟有什么伟大的意义。务虚是儒生们的强项,正当他们在马谷谷底对着甜瓜展开认真热烈的研讨时,谷上檑木滚石俱下,将这些天真的儒生活埋在谷中。马谷因而被当地人称为坑儒骨。汉朝的时候将这个地方命名为愍儒乡,愍是哀怜的意思。
唐玄宗听完愍儒乡的来历后,下令将这个地方改名为旌儒乡,我们现在要表彰儒生。有关部门立即落实圣上的指示,并在那里修建了祠庙,树立起石碑记叙愍儒乡改为旌儒乡的经过,石碑由贾至撰文,颜真卿书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