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5-9-25 02:59
|
显示全部楼层
Re:点说帐篷
风裙及相关
北方的朋友一直比较关心雪裙,时常说起某某帐篷如果有雪裙就好了,大风冷天保温效果更好。其实更准确的名称应该叫防风裙,顾名思义,其主要作用就是在恶劣环境下抵抗强风,防止帐篷被大风破坏、帐内积雪。
风裙是针对极端恶劣环境而出现的设置,在一般的四季帐上加雪裙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很多朋友说的保暖并不是帐篷应该承担的责任,野外活动中对自身的保暖应该靠的是衣服、睡袋和不断摄取可以补充热量的食物,帐篷最主要的作用是抗风抗雨,高海拔或高寒地区则是防雪。钻进帐篷可以防止强风更快的夺走我们身体的热量,尼龙面料的内帐也比纱网更有效的延缓帐内热量的流失,从这样的角度来说倒真是可以算保暖!!
在足以随时威胁生命的恶劣环境下,每一个细节都是非常重要的,风裙的出现会让使用者在某方面好过一些,但也让我们的帐篷在某些方面性能有所损失,最大的一点就是影响帐内空气的基本流通!平时在小房间里睡觉,如果门窗都关上,醒来时都会觉得室内的空气质量很不好,有憋闷的感觉。同样的道理,在几千米的高海拔地区空气中的含氧量较低,而一个普通的高山帐能有多大的容积?两个人几口就可能把帐内的氧气吸完了,如果说帐篷过于密封而缺乏基本的透气设备,轻的可能是加重高山反应,重的可能就会令人窒息,有的高山病发者就是平静的睡下后再也没有能醒来!
fyzw_20059252548.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1013)
那么风裙的出现需要什么配套的设置吗?
一,如果说一个玻璃纤维杆的帐篷装上风裙就可能是让人哭笑不得的事!该类帐篷多是多杆稳定结构;
fyzw_20059252554.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1074)
二,帐内应该有足够大的生活空间,因为寒冷环境下的冷凝问题是我们不能不注意的。帐篷过于密封,人呼出的水气不能迅速有效排除,可能最终会打湿我们的羽绒睡袋(如果你是棉睡袋的坚持者就不用担心这个了),那影响就可大可小了!所以较大的空间可以预留更多的时间空间让水气排除,减弱帐内的冷凝反应;
fyzw_200592525540.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987)
三,也是出于保持空气流通的原因,传统的方式往往是在帐篷的中上位置设置“烟囱”(chimmey air vent),大雪时不会被积雪掩盖;其开口处可在帐内控制开合,在必要的时候开窗换气。烟囱的优点就是不使用时可以向内收缩,这样不会被大风不断吹打发出啪啪的响声、不被强风撕破帐篷留下任何细小的突破点,但它的透气效果却不如气窗结构的好(peak vent);
fyzw_20059252569.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1006)
四,防风绳的着力点应该是在帐杆上而非外帐(通常是透过小孔利用锁扣拉住帐杆),多为帐杆相交处(与帐杆结构有关);
fyzw_200592525650.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1049)
五,配备适合建营环境的专用帐钉或其他设备,因为这样的环境下要站稳脚并不容易,通常都会有较深的积雪;
fyzw_200592525727.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1053)
六,相信还有更多的配套要求,请各位高手补充......
fyzw_200592525750.gif
(0 Bytes, 下载次数: 901)
经此讨论,我们的目光便可锁定各品牌的Expedition系列。Mountain Hardwear只有Space Station、Kiva设有风裙(空间大,单层帐,Satellite都没有);The North Face几款Expedition Tents仅前庭设有风裙(前庭处无内部结构,稳定性较主体差)。其他品牌如SierraDesigns、MSR、Marmot、Kelty等全线产品均无风裙设置。
fyzw_200592525821.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1102)
我们手中的装备是静态的,但我们的头脑永远是动态的。风裙的作用已经不再被大家看重,更多的抗风方法来自使用者的Camp Site选择及建营技巧:尽可能选择背风区、挖雪坑、筑雪墙、覆盖防风网、连接登山绳、利用手中的一切器材把帐篷牢固在雪面上......优良的装备是为了协助我们达成志愿,如果陷入技术误区反被其作用,多少有点本末倒置!所以说在不断了解装备知识的同时更要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自己的户外技能!
fyzw_20059252594.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1107)
品牌定位
就在50年前,当英国登山队踏上了珠峰的顶峰时,大不列颠的国民把他们当成英雄对待!当时人们那种挑战自然的想法可能不适合现在的时代气息了,但我们却可以看出这种贴近自然的意识对欧美人来说是多么的普遍、多么的根深蒂固。户外运动在国外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甚至距离我们最近的香港也有超过50年的发展历程。伴随着户外运动的前进,户外产品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前进的步伐,在现今欧洲,户外运动产业依然保持着高增长,甚至超过了许多传统的运动项目。时间的推移也积攒下如今大大小小的各色品牌,他们都有自己的性格,有自己的定位,占据着这块市场的不同位置,如果今天我们可以正确的去看待他们的选择所带来的成果,那么明天我们就可以相同的目光把属于自己的品牌推向成熟!
Bibler是个70年代成立的品牌,历史不长但在某些领域有着不错的口碑。他最主要的卖点是轻便!单层设计、Easton 7075帐杆、优质昂贵的材料都体现着他们的设计理念,即使是5杆的四人帐重量也只是4kg左右。如此的效果是惊人的也可说是极端的,符合了一些使用者的要求,但只是小部分。也正是这样的自我定位造就了他独特的市场角色,人工制作也成为卖点之一,延续了手工作坊的风格,勾画出自己的品牌性格。Bibler的产品是有针对性的,他不像Mountain Hardwear或Sierra Designs有着丰富的产品线,特定的受众人群也限制了他的企业不及大众产品类般庞大,销售额可能也只是人家的一个零头,但独特的性格使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占有稳固的地位,也许这就足够了!
了解MHW历史的人都知道,他的几个发起人早前也是TNF的骨干人物,跳槽出来成立了自己的新品牌。在技术和设计上,这两家同属一个流派,而在风格上TNF保持着自己的实而不华,而MHW更具有鲜明的个性。MHW体现着“新人”的风格,使用有特点的材料、不同他人的技术、保持产品线的更新、产品规划及宣传上的变化等等,这使得他抢夺了很多“老人”的顾客,成为自己的Fans。那TNF和MSR这些“老家伙”是不是就毫无动作呢?这同样是定位及市场策略上的不同,这些“老家伙”有着自己的铁杆追随者,可能他们不是在不断增加销售额、不是在款式上力求新颖,但多年的口碑和产品非常的稳定性始终是他们的杀手锏且不易动摇。毕竟不是所有人都爱追新求变,尤其在今天商业登山模式盛行的欧美国家,高素质的帐篷只是让他们放心的一件工具,只要能提供必要的功能就可以了。而且有的变化并不是明显的,如材料涂层的变化、车缝线位的加强,这些才是他们的顾客真正需要但却不明显的变化。所以占高山帐市场份额最大的依然是MHW、TNF、MSR!
Kelty是这几个常见品牌里唯一有采用玻璃纤维帐杆的品牌,在他的产品线中有多款结构简单的3 Season Tents选用玻璃纤维杆,这就证明了他考虑到中低价位市场和低端使用者,也成为他区别其他竞争对手的特色之一。
在往常的讨论中,我们多是从纯技术的角度去推敲设计者、甚至品牌的意图,但影响每一项选择的因素会有很多,毕竟商业、商品角度的考虑也很重要!优秀的品牌可能在规模上只是个小公司,占据着有限的市场份额,将来可能面临被收购(MSR兼并Moss、Walrus、Columbia收购MHW);规模庞大的企业可能被高端使用者批评其产品线过长且不够专业(Lafuma);有丰富资金和技术的大公司有实力设计和生产顶级的产品,但原于自己的市场定位和消费者对其品牌的历史印象,他们往往不会随便这么做(Coleman)......
我们把目光拉回来看看国内的品牌,多年的外贸代工经验积攒了一定的技术,同时具有相关的硬件支持,可以说他们相当部分是以厂家为基础的。由于我们的品牌还在飞速发展的初期阶段,不可避免的走着“照搬照抄”的简单粗暴路线,泡沫丰富!缺乏专业的设计人员,所以不能很好的理解国外成熟产品的设计思路(打板师傅并不等同于设计师),抄袭的结果也不能令人满意;缺乏专业的品牌管理经验,市场推广也容易事倍功半;对消费者的责任感不足,令到很多没有严格质量控制的产品进入销售渠道,发生问题后不肯承担应尽的义务,造成客服的严重滞后。
无论怎样的品牌定位和推广方式,与之相符的产品品质始终是一切的根基,偷工减料的结果只能是死拼价格、自讨苦吃。
不符合自身品牌及产品定位的推广方式,很可能会扼杀你优质的产品。
不能真正对消费者负责的品牌会一直背着缺乏诚信的恶名,因为欺骗消费者其实是最愚蠢的想法,将来如果想在诚信麻木的环境里改变形象,质变的成本会高的多。
虽然说了这么多国内品牌的不足,但并不表示他们一无是处。中国人的品牌自然最了解中国人,更容易适应中国的消费者,而国外的成熟品牌虽然具有各方面的优势,但毕竟距离我们大部分人太远,而且高高在上的价格也只能让我们去适应他们。好多有要求的朋友看不上国产品牌,在技术方面比较确实落后,但大部分的使用者还未上升到很高的使用要求。而且哪个品牌的好坏可以抛开销量不管呢?国外这些优秀品牌在国内占有多大的市场份额呢?洋枪的销量能超过国产土炮吗?
如果生产者比消费者专业,那自然会出现很多人性化的好产品,但如果作为消费者比生产者表现的更专业的话,那就应该运用我们的能量去推动他们的前进,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以更宽容的心态接受这个必然经历的时期。
fyzw_200592525942.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1037)
[ 本帖最后由 dreamerz 于 2008-2-26 23:36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