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5-9-29 02:52
|
显示全部楼层
Re:点说帐篷
ktp在2005-9-28 19:15:22说道:[br][quote]bigcarcar在2005-9-28 12:12:41说道:[br]补充一个,AST 系列的双人帐Hercules Assault AST,双人四季。类似的构造,重量从1600g上升到3200g。这个AST 系列四季帐帐杆用料特别猛,直径13.2mm的DAC Press-Fit 7001杆,相比之下MHW的EV2 帐杆直径8.8mm,MSR的FURY 9.35;TNF的Expedition 36 也10.2mm。
[upload=jpg]fyzw_200592812657.jpg[/upload]
这不应该是用料猛,而是失败,高端帐篷很少有用7001的铝材,为什么,lz前面应该描述过不同材料的特性。看他的名字是assault应该是和mhw Annapurna一个级别的,但是单层帐篷的重量和
带外帐的Annapurna差不多,比ev2就重多了。
也可以理解为什么rei经常大折扣甩卖sd的AST帐了。[/quote]
高端帐篷很少用7001的铝材??!!我还就此观点描述过不同材料的特性??!!
KTP兄你是在说我吗?有这样的事?!
我的文章观点刚好与此相反,事实上我当初写《点说帐篷》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想纠正大家对帐杆和所谓高端、低端之间的联想。
在搜集了大量品牌资料后可以看到,世界上大多数品牌使用的都是大量基于7001铝材的DAC帐杆。而采用7075甚至7018铝材的品牌相对来说少之又少。就连当年采用7075制作经典VE25的TNF现在也改用7001的DAC了!
大车车同学说AST用料很猛,主要说的就是它采用了“直径13.2mm的DAC Press-Fit 7001杆”而言,并且也举了其他几个品牌同类产品的例子加以说明。
国内我们常用的铝杆直径多在8.5mm,其他直径的就不多见,而13.2mm的尺寸在国外其他品牌里也确实不多见的,所以我认为大车车同学说的没错!
KTP兄用与MHW的两款帐篷和AST做比较,得出它是一个失败品的结论,这点小弟也难以苟同!仁兄言下之意MHW的帐篷就是业界的标准吗?
我认为作为一个GEARER,我们应该认同品牌的口碑与品质,但不要盲目相信装备的神话!
EV2和Annapurna确实都属于Expedition的级别,可以与AST进行横向类比,但说实在的他们之间还是有所区别。
从结构上就可以看出Annapurna更多的适用于高海拔传统攀登,而EV2个人认为出了从功能、用途方面考虑外,肯定也加入了品牌标榜、追求数据极至的商业考虑在里面,更倾向于阿尔卑斯式攀登,所以从作品上它确实在重量方面有较大的优势,再从官方的定义上SD的AST有更宽泛的使用方向。
所以我可以这样总结,MHW是在Expedition级别上做了产品细化分类,有针对性的面对市场;而SD则更注重通用性,可以让自己的产品含盖相同领域里更多的方面。这两个品牌的产品发生碰撞的是他们不同的设计思路和技术流派,而不是高、低级别,更不是成功与失败。
说到大家技术流派的不同,大车车同学提到“类似的构造,重量从1600g上升到3200g”,可见一般!从单人帐到双人帐,重量有如此的变化,确实值得考虑,我认为SD的做法是有道理的。小弟不是真正的专业人士,只不过是喜欢吹侃装备的肤浅之人,但我知道帐篷的受力、结构、气动影响方面和其尺寸、体型是大有关联的。简单的说,你的帐篷高低5CM,其他的尺寸就要相应的调整很多,而不是说就高矮那一个地方就可以了。由此可见,可能只是细小的改动,帐篷的各方面数据就可能有很大的变化。单人帐做成双人款,重量尺寸只是按相应比例增加,这是不科学的一个认识误区!重量固然重要,但看来SD在一到二的跨越上考虑的更多似乎是安全、稳妥和恶劣的环境,这便是技术流派的区别。看产品千万别忘了和其设计师做做神交!
而且拿AST和Annapurna比重量真是一点问题都没有,因为本身Annapurna就是属于SUPERLIGHT系列的,5杆帐才3.48KG,它重吗?而AST从其功能性和使用范围上看,甚至可以拿来做冬季的普通背包野营,重量也才是3.2KG,从整体来看,它重吗?至于EV2这就没它什么事了,从重量方面说的完全跟它不是一个层面的东西。
AST:Great for: Backpacking, Camping, Expedition, Mountaineering
http://www.sierradesigns.com/tents.display.php?id=31
EV2:the EV2™ is purposefully designed for the rigors of high altitude expeditions.
http://www.mountainhardwear.com/ ... 0&viewAll=False
Annapurna:The Annapurna™ is a super light, expedition tent with a high strength to weight ratio and trim footprint for placement on ledges.
http://www.mountainhardwear.com/ ... 0&viewAll=False
最后说一下这个AST给我的感觉。
鸭鸭,至于在高海拔条件下这种挂杆式的结构有什么理论依据,这个我看真的要请教一些专业人士才能解答,但我知道其中一个诉求是为了在恶劣天气下快速搭建,想想EV2,你说是不是?
而至于HUB关节的强度,你完全不用担心!
LUXE的塘鹅你我都用过,你可有用力去压迫、去撞击、去感受那个关节部位的强度?我试过,给我的感觉是很强悍、很结实,超过我的惯性想象!
既然三叉HUB都有这样的效果了,圆HUB的强度至少不会比它差吧!
我们再来看一下AST,虽然它没有用好象Annapurna这么多的杆子,但13.2mm的直径确实非常的“猛”!而且不单单是这样,看它四个帐角,我认为其结构上的设计精华就在于此。原本2杆的DOME TENT一下就成了死死撑在地面上的超级蜘蛛,理由就是来源我对HUB的感受。本身HUB的强度,再加上一个利用地钉将帐杆在小角度、短距离内拉向地面的束带,如此自成一体的对抗力!天啊,我简直要为它的强悍设置而惊叹了!再重复一下,大家别忘了它的直径。。。。。。
对于这个局部我乏力于单纯的文字描述了,有兴趣的还希望大家都去尝试一下,相信就会明白我的意思。
BTW:AST的通风设置确实非常讲究!
[ Last edited by dreamerz on 2006-4-27 at 12:09 P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