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ARER 装备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1346|回复: 86

来自春天的毒 - Stephenson's Warmlite 2R 小五实地多图测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12 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 Gearer 上,我就不介绍 Stephenson's 的背景资料和历史了,感兴趣的自己 google。我就是去年看到了“点说帐篷“这个超级毒帖,才对该帐篷怦然心动。几经辗转,终于到手。

单说这个帐篷:

Warmlite 2R,双人双层四季,重量-  2.75 磅(1.27公斤),实际重量没有称,应该不会差太多
选项:选购了 large door 和 wind stablizer 内部防风绳,颜色选择了 Gold


对于该帐篷,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a)        材料
帐篷材料第一眼看上去相当脆弱,貌似半透明的糖纸,摸上去滑溜溜的还哗啦哗啦直响, 30D 防撕裂涂硅尼龙,(其官方网站)”用作降落伞和热气球的材料“。由于是手工制作,有许多颜色可供选择,这款的颜色选择了金色。内帐尼龙具有铝涂层,可以反射内部热量,这也是为什么 Warmlite 要比其他帐篷 “warm” 的原因。帐杆使用的是 7178 T6 铝合金预成型帐杆,直径达到了 5/8 英寸,即 15.8mm,而且是….镀金的?! Faint …..。从下面的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帐杆和 BD Firstlight 帐篷所使用的 DAC 8.84 mm 帐杆的对比:粗就一个字啊。

参见下图

Warmlite 15.8mm 帐杆对比 DAC 8.84mm 帐杆(BD Firstlight)

半透明的外帐,使用 30D 涂硅尼龙

b)        重量
标准重量是1.27 公斤,轻若无物。不过在接缝处没有压胶,涂胶后重量将略有增加。

c)        结构特点
隧道帐,一高一低的结构,长度达到 3.4m,最宽处为 1.5m,最高为 1.04m。可轻松容纳两人以及装备,必要时容纳 3 人也没有问题。(事实上,在本次实地测试中,我们三人一直在帐篷中涮肉)。


内部空间,可以看到头部气窗

参见下图:

Warmlite 在中台

d)        附件备品
随包装带了一管硅胶,用户可以自己涂在接缝处。没有地布和地丁,因为在高海拔和极地地区,可以不用地布,而地丁可以使用冰锥、冰镐或者滑雪板代替,也可以栓在岩石上。
本次地布使用了忘了哪位 Gearer 推荐的特卫强 (Tevyk),感觉不错,另帖再述。

2.        实地测试

5 月 2 日- 3 日, 小五台西-中-西沟路线。
扎营地点三叉,阴天,大风,微雪,晚上风力加大。


a)        易搭建性

搭建非常容易,帐篷的内外帐是缝合在一起的,只需要把一长一短两根帐杆一边组合一边穿入 pole sleeve 即可。实际搭建时间,一个人只需要几分钟即可搞定。该帐篷虽然不能自立,可是只需要 3 个地丁即可固定,而大部分自立帐篷都需要至少 4 个地丁,要稳固则需要 8 个甚至更多地丁,但是 Warmlite 只需要三个,如果需要拉上内部防风绳,则最多 5 个地丁足够。次日在中台搭建,更为快速,基本在 5 分钟以内即可完成。

头部只需要一个地丁就可以固定,只要把它栓结实了,后面很容易搭建。


见下图:内帐,已经事先与外帐缝合在一起的内帐,具有铝涂层


b)        防风性

根据 Warmlite 官方数据, 其帐篷可以抵御 95 mph (152公里)的风速,如果使用内部防风绳,则可以抵御 160 mph (256公里)的风速,而大部分帐篷在 60 mph (96 公里) 就已经垮掉了。其防风性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在大风下的易搭建性。我们都有过大风中搭建帐篷的痛苦经历,常常是帐篷还未成型就被吹翻,或者干脆无法树立起来,如果没有多人配合,情况更糟。Warmlite 的独特之处在于,只要在搭建时把第一颗地丁固定好,后面的穿杆等工作完全不受大风的影响,而风甚至可以帮助你对准方向,并且把帐篷立起来!

Warmlite 在三叉营地

本次在小五台三叉搭建的时候就刮着猛烈的大风,但是帐篷很轻松地就搭建起来了,没有受到风的影响。当然,为了安全起见,我们还是坐在地上进行穿帐杆的工作。其实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小心防止地布被吹走的工作上。


入夜时小五三叉狂风怒吼,真是测试帐篷的好地方!Warmlite 很稳,毕竟相对于它的抗风性能,两百多公里的风速已经是自然界罕见, 这里的风只是小菜一碟。唯一不足是内外帐有拍打的现象,发出了一些噪音,睡觉轻的朋友可能要影响休息。(其中的原因,官方解释为:为了应对高海拔低温条件下的热胀冷缩,内帐有意做的比较松,这样在低温环境下即可正常绷紧)。
        
内部防风绳,拉紧后可大大增强帐篷的抗风性

c)        通风性

Warmlite 2R 帐篷共有 3 个通风口,头部(暂且称之为头部)底下一个,尾部(即门所在方向)上下各一个,都可以从内部关闭、打开。由于在迎风的头部下面开了通风口(感觉象 F-16 的机腹进气道),空气进可以从帐篷前部进入,从尾部两个通风口排出,建立良好的对流。

头部气窗,可以用拉绳从内部开、关

尾部气窗,可以用拉链从内部开、关


帐篷在中部为双层,两头的锥形部分为单层。本次我们三人在帐篷中涮肉,可谓雾气缭绕,但是帐篷中部没有明显的结露现象。后期由于将一个睡袋扔在帐篷前部,堵塞了通风孔,造成尾部单层部分出现了明显的结露。恢复头部通风孔,用毛巾擦拭尾部结露部分,开门通风,几分钟后结露消失。

d)        防水性能

本地未下雨!
就材料来说,Warmlite 使用的涂硅尼龙在防水方面毫无问题,潜在的水患来自接缝。Warmlite 出厂时是没有接缝压胶的,需要用随附的硅胶将接缝涂好。说明书里有关于如何涂胶的知道。这方面,帐篷的防水性就要看用户自己是否足够仔细了,good luck!

e)        空间舒适型

1.5 m 的宽度,已经达到了很多三人帐的标准宽度,而 3.4 m 的长度,更可以把装备扔在一头,人睡在另一头。头部空间也十分充裕,上面提过三人涮肉没有任何问题。门的设计也是很容易进出,绝对不需要象很多带门厅的高山帐那样钻狗洞。




唯一的一点不舒适性:涂硅帐底很滑,如果营地不平的话,睡在上面会逐渐滑到一边去。说明书中给出的解决方法是在帐底涂少量的硅胶,凝固后可增加帐底的摩擦力。


总结:

对于这样一款帐篷,在欧美各大户外网站都可以看到诸多资深 Gearer 甚至是 Mountaineer 的好评与极力推荐,对此我还有什么可总结的呢?该帐篷虽然看上去摸上去都很脆弱,但是:有个写于 2004 年的 review,作者也是一个老驴,他的 warmlite 2R 是在 1979 年买的,2004 年还在用!(已经用了几百个日夜,并不是束之高阁)

Stephenson’s Warmlite 是一款轻量、高强度、适合恶劣环境的高端帐篷,在许多方面具有独到甚至是极端的设计,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Picture 067.jpg
 楼主| 发表于 2007-5-12 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帐杆对比:

Warmlite 的 15.8mm 7178 T6 预成型镀金帐杆

对比 BD Firstlite 8.84 DAC 帐杆
Picture 030.jpg
 楼主| 发表于 2007-5-12 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透明的外帐,30D 涂硅尼龙
Picture 038.jpg
 楼主| 发表于 2007-5-12 18:55 | 显示全部楼层
内部空间,可看到头部气窗,以及内部防风绳
Picture 061.jpg
 楼主| 发表于 2007-5-12 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高一低的隧道结构和流线外形,在中台。
DSC02718_nEO_IMG.jpg
 楼主| 发表于 2007-5-12 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易搭建性:内外帐已经缝合在一起,穿上杆也就搭建起来了
内帐有热反射涂层。
Picture 049.jpg
 楼主| 发表于 2007-5-12 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防风性:在三叉营地,故意找了个风口
DSC02697_nEO_IMG.jpg
 楼主| 发表于 2007-5-12 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内部防风绳

[ 本帖最后由 赵本山 于 2007-5-12 19:09 编辑 ]
DSC02707_nEO_IMG.jpg
DSC02707_nEO_IMG.jpg
 楼主| 发表于 2007-5-12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易搭建性:只要把头部这个地丁打好了,后面很容易搞定,即使是在大风下搭建也没有问题。

这次用了尾部带绳的三棱丁,更是方便。

[ 本帖最后由 赵本山 于 2007-5-12 19:22 编辑 ]
DSC02720_nEO_IMG.jpg
DSC02703_nEO_IMG.jpg
 楼主| 发表于 2007-5-12 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头部气窗,可以用拉绳从内部开、关

尾部气窗,可以用拉链从内部开、关

此外在尾部门下面也有一个气窗,并可通过尼龙魔术贴关闭。
DSC02711_nEO_IMG.jpg
DSC02712_nEO_IMG.jpg
 楼主| 发表于 2007-5-12 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空间舒适性:

晚上 3 人在里面涮肉,没有问题。。。。。。。再来一个也没问题
DSC02690_nEO_IMG.jpg
DSC02696_nEO_IMG.jpg
发表于 2007-5-12 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款帐应该是一体结构吧,就是说所谓双层部分也是已经做好的?搭建时只要穿杆就可以了?
材料是双面硅还是单面呢?是否有丝印的LOGO?如果有是否反印?
看到有使用者从79年到现在都使用良好的记录,确实让人吃惊!因为听说过不少关于SILICON材料硅裂的事例,这反应的是SILICON的使用寿命不长,但从本山兄提供的信息来看是完全相反的。这些传闻相信非虚假信息,但起背后的原因在哪,我觉得值得大家挖掘,以加深对SILICON材料的认识。
这么强的抗风能力少不了15.8MM帐杆的功劳,这样的尺寸是罕见的!隧道帐的结构也是个先天优势,30D的纤维确实很细,但要能承受这么高的压力,势必编制方法非常致密。而且本山兄对大风中搭建的描述比较详细,大家可以看到其实非自立的隧道帐还是有很多优点的,国内玩家不必过于看中非自立的负面影响。
不太清楚SILICON材料的冷凝点温度,这个对内部结霜也可能有重大影响。

至于关于内外帐拍打的问题,是个常见的现象,在未有实地体验的情况下我对其官方的解释依据不做过多的质疑,但仍然认为多少带有一定的公关技巧在内。
首先,作为一款要面对极限环境的四季帐,内帐的专业做法是不涂任何涂层,这样可以在高海拔或极寒冰雪环境下大大增强营幕的透气性、减弱结霜。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内帐容易越来越松,没有一些普通营幕搭建后挺拔的姿态。
所以我认为内外帐之间的拍打问题,除了要检查营幕是否下钉准确营造了最佳的搭建效果外,可能就是这个原因。其他一体化的隧道帐往往把内外帐之间的距离拉大来解决这个问题,但也会造成尺寸上升、重量增加且内部空间缩减。红猪算是一例,所以最好这样的思路下不要追求极至的轻量。
差点忘了说,造成一个原则的错误:红猪的例子要注意的内外帐也是做成一体的,而撑杆的工作是在外帐上,这样搭建速度快、收纳体积大、容易造成结构上紧绷程度不够。这一点很重要,而本山兄的靓帐也是这样的形式,如果是内帐撑杆外披FLY就不会松塔。

由于本人之前未仔细看过这个品牌的东西,也没接触过实物,以上均为从理论角度的猜测,有主观臆断的地方希望有实践的朋友多指正!
发表于 2007-5-12 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的确开眼~
发表于 2007-5-12 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才是最轻的双人四季帐。

期待LZ许久了,看得过瘾啊!
 楼主| 发表于 2007-5-12 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 dreamerz 的帖子

正是,搭建顺序:

将头部尼龙带与一颗地丁连接,下牢。
然后安心穿杆,此时帐篷不怕风吹。
两根杆穿好后,把尾部两个栓地丁的尼龙带一拉,帐篷自然立起。
将这两条尼龙带用地丁固定,上面有松紧调节卡子,即使在帐篷内也能够得着,让帐篷绷紧,OK

打好后外帐极为有形,但是内帐就比较松垮了。
内帐有铝涂层,但是严格来说,与防水的胶质涂层不同,它只反射热量,并不封锁纤维之间的透气通道。
或者这一点类似 BD 的 Epic,涂层材料是在每根纤维上,而非自成一层。

因此内帐透气很好,三人在内涮肉,内帐并不结露,只是摸上去有些潮,但是尾部单层部分结露就相当明显甚至是严重了,不过反思下涮肉确实过分了点,呵呵

关于硅尼龙材料,双面或单面我也搞不清楚,不过是彻底没有 logo 的
不仅没有 logo,其他细节部分的手工其实真是算不上工整。。。。。针线活一般。
官方对于硅尼龙的防护:尽量避免日晒,如果要将帐篷 leave 在暴晒下,去丁,对折放就可以。

详查外国 review,购买自 70-80 年代而用到了 21 世纪的,还真有不少,不过硅尼龙材料应该是自从 95 年开始在他家采用的,以前的无硅。

总的说来,轻,空间大,可靠。

以上就是我目前为止的全部理解了,欢迎大家探讨。
发表于 2007-5-12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The vestibules having a floor was a bit annoying because when you enter and exit in the rain/snow some gets in and doesn't have anywhere to go.

[ 本帖最后由 xgwu 于 2007-5-12 21:30 编辑 ]
发表于 2007-5-12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帐篷的防雨性能,可能还有待检验。
发表于 2007-5-12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貌似跟Hilleberg Nallo 2外形很象

剧毒,下个目标了,1.27公斤,15.8mm,恐怖昂,估计未来大家都背个20-30L的包上雪山营地,睡要是背50L以上的包都成了怪物了,呵呵
发表于 2007-5-12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次在俄而则俄
也体会了一下Stepenson's 2R的感觉,和本山有些不同
1.头部空间不是大,而是很小,在里面辗转腾挪是件非常费力的事情。当然,当时是3个人在帐内
2.老陈带的2R加了Side window,透气照说更好,事实上,我们三个人在帐内,感觉帐顶仍然结露
3.帐门的设计,使得如果在雨雪中出入的话,很难保证帐内不湿。
4。镀金的说法从何而来?
发表于 2007-5-12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后有两点疑问:
1、满打满算只需要三颗地丁,其他防风绳和地丁都不需要了?也没地方用?
2、那个预成型的杖杆收纳会否较占空间?

真是挺毒的东东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GEARER 装备者 ( 皖ICP备19007127号|皖公网安备34010402701726号 )

GMT+8, 2024-12-22 09:2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